KJV

KJV

Click to Change

Return to Top

Return to Top

Printer Icon

Print

Prior Book Prior Section Back to Commentaries Author Bio & Contents Next Section Next Book
Cite Print
The Blue Letter Bible
Aa

The Bible Says
马太福音 21:33-41 含义

这一比喻的对应福音记载是在马可福音12:1-9和路加福音20:9-16。

这是马太所记载耶稣在圣殿里讲给质问他权柄之祭司长和长老的第二个比喻(马太福音21:23)。

第一个比喻是有关葡萄园园主和他两个不顺从的儿子(马太福音21:28-30)。在那个比喻中,耶稣将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与撒谎不顺从的儿子进行了比较,这儿子说他会去葡萄园做工,却没有去。耶稣告诉他们,悔改的罪人将在他们以先进入神的国(马太福音21:31)。

第二个比喻也是有关葡萄园家主的。

耶稣告诉祭司和长老再听一个比喻。他开始说,有个家主栽了一个葡萄园,周围圈上篱笆,里面挖了一个压酒池,盖了一座楼

这个比喻的主语和宾语分别是家主和他所种的葡萄园

葡萄园是一片高耕作的土地,其最初出产是葡萄。然后,葡萄通常在压酒池里被压榨,将其果汁收集在瓮桶里发酵,后以葡萄酒的方式出售。葡萄园会创造许多财富。葡萄园的家主被视为是富有之人。

家主不只是买了一个现有的葡萄园,而且自己栽种耕作。他是栽种者的事实要求他亲自投资时间、周到的关注和精力。他全身心地投入于葡萄园,一丝不苟。他围圈上篱笆,保护园子不遭受动物的破坏。他里面挖了一个压酒池,也盖了一座楼,防御盗贼。这些事都完成之后,就等葡萄树结收割葡萄和葡萄酒了。通常新种的葡萄树需要三年的时间结果。

在等待葡萄树长大的过程中,家主离开葡萄园就往外国去了。在关注完葡萄园之后,他可能还有其它事业需要去关注。在他离开期间,就将葡萄园租给园户。雇佣这些园户是要照料、修剪、保护他的葡萄园。他们要确保果园多产,好在收果子的时候,有好的收成。收果子的时候近了,家主就打发仆人到园户那里去收他所种之葡萄园果子

收果子的时候,家主打发仆人(在此译为仆人的希腊文是“Doo’los”,意思是“奴仆”或受雇的“仆人”)的事实可能表明,他在收果子之前打发他们,是为了安排收取劳工和约定的回报,因为他将葡萄园租了出去。果子的收成可能指的是经济利润份额,或者是出自葡萄园的葡萄或葡萄

到目前为止,耶稣在比喻中所分享的一切都符合期待。家主外出照管其它事物,而工人按照出租条约照管农场或葡萄园,这事并不罕见。如果他们在收果子的时候外出不在的话,打发人收果子也实属平常。但是,比喻中接下来的事情就出乎意料且极为罕见。接下来的事是严重且故意的违约行为。

仆人来收取主人的果子时,园户并没有把他们当做家主当受尊重的代表来对待,将他们当缴纳的,即与家主所约定的份额交给他们,而是拿住仆人,打了一个,杀了一个,用石头打死一个他们家主的仆人待为敌人,其行为就好像家主的仆人来要抢劫和袭击葡萄园一样。这实际是园主的宣称,即现在他们自己是葡萄园的主人。他们要制定规则、任意而行,不再承认与家主的合约,不再承认家主才是葡萄园的主。

这很麻烦。主人坚持,又打发别的仆人去,比先前更多。但园户还是像对待第一批人那照样待第二批人。主人又给了他们一次机会,他们却硬着心肠反对他。

后来家主得知再次发生的事之后,就知道园户并不尊敬或接待他的仆人,他们很可能会继续待他的仆人为仇敌。家主就考虑了其它选项。他想,“他们必尊敬我的儿子。”因此,他就打发他的儿子去向园户收取。

不料,园户看见他儿子,就彼此说‘这是承受产业的。来吧,我们杀他,占他的产业’他们就拿住他,推出葡萄园外,杀了

园户不仅以对待仆人的同样方式对待主人的儿子,还在明知主人儿子身份的情况下做这事。他们逻辑推理认为,了主人的儿子,他们就可以占他的产业,其中包括葡萄园园户的傲慢无礼和不予服从达到了全面叛乱的程度。现在,他们公然背弃了与主人的合约,要将全部财产纳入自己的权下。杀了主人的儿子他们就全然拒绝了主人的权柄。

然后,耶稣问在殿里的祭司长和长老,园主来的时候要怎样处治这些园户呢

他们正确地回答了耶稣的问题:要下毒手除灭那些恶人,将葡萄园另租给那按着时候交果子的园户

在耶稣园户的比喻中:

  • 家主/主人代表神(以赛亚书5:1-2)。
  • 葡萄园代表以色列民族(以赛亚书5:7)。
  • 园户代表以色列的宗教领袖-包括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马太福音21:45)
  • 主人打发去收果子仆人代表先知-比如耶利米(耶利米书38:6)或施洗的约翰(马太福音14:1-11)。
  • 主人的儿子代表耶稣,神的儿子(马太福音16:16)。

耶稣园户比喻的描述可能是暗指先知以赛亚的经文。

“我要为我所亲爱的唱歌,
是我所爱者的歌,论他葡萄园的事:
我所亲爱的有葡萄园在肥美的山冈上。
他刨挖园子,捡去石头,
栽种上等的葡萄树,
在园中盖了一座楼,
又凿出压酒池;
指望结好葡萄,
反倒结了野葡萄。”
(以赛亚书5:1-2)

在以赛亚的经文中,葡萄园是对以色列民族的比喻,栽种它的“我所亲爱的”是神:“万军之耶和华的葡萄园就是以色列家……”(以赛亚书5:7)。

以色列与葡萄园一样,并没有培育自己成为民族。神拣选以色列人,呼召他们脱离埃及的奴役,在应许亚伯拉罕的地上建立他们成为一国。耶和华通过摩西应许他们,他们“若谨守耶和华的诫命,遵行他的道”,祂将祝福他们,使他们在列国中发达(申命记28:9)。

百姓同意与神立约,遵守祂的诫命(出埃及记19:7-8)。这类似于园户所签订的租赁合约。以色列同意与神建立盟约,他们若遵守祂的诫命,就必蒙福;若不遵守,就受咒诅。在很大程度上,祝福直接来自以色列作为一个自治民族运作的自然因果效应,其中邻舍彼此相爱、彼此关怀、彼此坦诚、彼此保护。这就与强者剥削弱者的周遭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利未记18章)。祝福就像是应许给园户的收成份额。

摩西传递了神的警告,以色列民若违约,即他们的“租赁合约”,不顺从耶和华,就会经历许多咒诅(申命记28:15-68)。申命记28:15-68的咒诅听起来很像撒都该人回应耶稣比喻时对园户正当审判的描述:“要下毒手除灭那些恶人,将葡萄园另租给那按着时候交果子的园户。

以色列人对他们的神不忠,遭受了摩西所预言的先知性咒诅。他们屡次离弃神,就像比喻中的园户一样,残暴杀害祂的先知。现在,神打发他的儿子到他们那里

耶稣的比喻被证明是预言了他们会对他所做的事。他对之说这些话的祭司和长老会是策划要谋杀他的人(马太福音26:3-4),是家主儿子的人。耶稣对他们讲了这个比喻之后,不到一周内就会被钉在十字架上。犹太领袖描述了自己的审判,即对待杀害家主儿子之人的正当审判。然而,尽管他们拒绝,耶稣在十字架上依然求神饶恕他们(路加福音23:34)。貌似神垂听了耶稣的祷告,因为彼得明确指出,耶稣升天之后,以色列还有一次机会接受耶稣(使徒行传3:19-21)。

但是,在这个比喻被证实具有预言性之前,它首先是一则警告。它是对以色列宗教领袖的警告,是神在对他们直接讲话。此时此刻是接受耶稣为弥赛亚的机会,而不是像比喻中的园户无耻地将他杀害。这是他们的机会,不要成为他们亲口所说的那样,不要像那些恶人,经历毒手的结局,被撤回葡萄园的管理之职,另租给其他人。

???? 21:28-32 ?? ← Prior Section
???? 21:42-44 ?? Next Section →
???? 1:1-5 ?? ← Prior Book
???? 1:1 ?? Next Book →
BLB Searches
Search the Bible
KJV
 [?]

Advanced Options

Other Searches

Multi-Verse Retrieval
KJV

Daily Devotionals

Blue Letter Bible offers several daily devotional readings in order to help you refocus on Christ and the Gospel of His peace and righteousness.

Daily Bible Reading Plans

Recognizing the value of consistent reflection upon the Word of God in order to refocus one's mind and heart upon Christ and His Gospel of peace, we provide several reading plans designed to cover the entire Bible in a year.

One-Year Plans

Two-Year Plan

CONTENT DISCLAIMER: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