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篇25:1-3的开篇是:大卫的诗。大卫是以色列的第二任国王,统治时期约为公元前1010年至公元前970年。他继承了扫罗王的王位,在耶路撒冷-一座位于古代以色列南部山区的城市-建立了王位。大卫的人生故事展现了他是一位牧羊人、一位战士,一位合神心意的人,他无畏地将自己的恳求和赞美写在诗歌中,就像我们在这里看到的这首一样。
耶和华啊,我的心仰望祢(1节)。大卫在这开场白中展现了他对上帝的敬畏和顺服。他认识到,在痛苦或茫然无措的时刻,唯有上帝才能抚慰他灵魂的重担。大卫将内心深处向上,象征性地将一切-他的恐惧、渴望和胜利-都交托在那位掌管一切的主的手中。
这种信靠的彰显,彰显了信徒需要倚靠上帝,而不是孤立地承受人生的重担。它呼应了圣经的中心主题,让人想起耶稣教导谦卑和信心的必要性(马太福音11:28-30)。当人类的力量达到极限时,上帝仍然全能,时刻准备着接纳被提升到祂身边的灵魂。
此外,大卫内心的呼喊强调了亲近上帝的特权。当他说“我举起我的心” (1节)时,传达出一种深刻的亲密感和脆弱感。信靠上帝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表达;它成为一种积极的信心操练,毫无保留。
我的神啊,我倚靠祢,求祢不要让我蒙羞,求祢不要让我的仇敌因我欢喜(2节)。大卫在此恳求神赐他荣耀,并保守他免受讥笑。他站在耶和华面前,渴望蒙神保守,免受敌人的讥笑,因为他们可能会将他对神的倚靠视为愚昧。大卫知道,羞辱不仅会落在他身上,也会在列国眼中玷污神的名。
他的呼吁凸显了信徒的信心并非仅仅在于人的勇气,而是在于上帝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信实。当他祷告说: “求你不要让我的仇敌欢喜” (2节)时,大卫将他的盼望与圣经中一个常见的模式联系起来:上帝保护那些坚定信靠祂的人。这个主题经常被提及,例如耶稣教导门徒,真正的安全感在于遵行上帝的旨意(约翰福音10:27-30)。
大卫意识到敌人的存在,但他并没有假装冲突或困难不存在。相反,他怀着谦卑和信靠,祈求自己能够正直行事,不给敌人吹嘘的理由。大卫渴望所有观察他人生的人-无论朋友还是敌人-都能通过神的保护,看到神公义的作为。
凡等候祢的,必不至羞愧;无故行事诡诈的,必致羞愧(3节)。大卫的话宣告了一个指导原则:忠心仰望耶和华的人,必不蒙羞。相反,最终蒙羞的人,却是行事诡诈的人。圣经常常用这样的方式对比义人和恶人的命运(诗篇37:9)。
等候耶和华不只是被动的姿态,它代表着坚定的倚靠和顺服的期盼。大卫意识到,上帝会保守那些忠于祂诫命的人。背叛或许一时显得强大,但从长远来看,那些行虚谎之事的人终将发现他们的诡计都是空洞的。
从大卫的恳求中,我们瞥见对上帝的盼望并非虚妄的愿望,而是根植于祂不变本性的稳固根基。作恶者或许会在短期内得逞,但未来最终属于义人。这份确信指向基督,祂教导说,饥渴慕义的人必得饱足(马太福音5:6)。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