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撒迦利亚书13章1-6节中,耶和华应许要复兴并洁净犹大人,将偶像和假先知从这地除灭。百姓将全心全意地敬拜神,以至于假先知的父母都愿意处死他。假先知将变得极其不受欢迎,以至于他们因惧怕惩罚而开始隐瞒自己的身份和职业。
在撒迦利亚书13章7-9节中,耶和华描述了将来祂所膏立的领袖将要死去,导致三分之二的以色列人灭亡,而以色列的余民(三分之一)将得救,并宣告耶和华是他们的神。这似乎与第12章至13章6节所预言的时代有所不同,在那个时代,以色列人将承认耶稣是弥赛亚。这一部分以耶稣第一次降临的时期开始,那时祂将被弃绝,并被刺穿。
上帝以命令开始: “刀剑啊,兴起,攻击我的牧者和我的同伴! ”(第7节)。动词“兴起”的意思是“激发”或“刺激”,即使某人或某事活跃起来。通常,是耶和华促成了这种激活。例如,“耶和华激动波斯王古列的心,他就下令通达全国”,允许所有被掳的百姓返回故土(以斯拉记1:1)。同样,“耶和华激动犹大省长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和祭司长约撒答的儿子约书亚的心,以及所有余剩百姓的心,他们就来建造万军之耶和华他们神的殿”(哈该书1:14)。
在这段经文中,耶和华命令刀剑如同战士般苏醒。耶和华宣告,这致命的工具将攻击我的牧者和我的同伴。
“我的牧者”指的是神所拣选的以色列领袖(以西结书 34:23)。“我的同工”则表达了神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概念。这位牧者并非普通人,他不像撒迦利亚书 11:17 中所说的“无用的牧人”,对神的子民漠不关心。他是耶和华在地上的特派代表,也是他的同工,这意味着他们的本质是相同的。从本质上讲,神与他的同工是一体的(约翰福音 10:30)。牧者与同工是同一位——耶稣应验了这两者。
上帝召来刀剑击杀牧羊人,使羊群四散。这里的牧羊人就是撒迦利亚书12章10节中提到的被刺透的那一位。他就是真牧羊人耶稣。在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中,耶稣将撒迦利亚书13章7节中的“牧羊人”解释为自己(马太福音26章31节,马可福音14章27节)。耶稣是弥赛亚,是上帝的同工(约翰福音1章18节,5章37节,6章46节)。他是“好牧人”(约翰福音10章11节,14节)。因此,当撒迦利亚预言“击杀牧羊人,使羊群四散”时,他预言当人们逮捕并处死弥赛亚时,他的追随者(“羊群”)会因恐惧而离弃他。
在前往客西马尼园的路上,耶稣告诉门徒,撒迦利亚的预言将在当晚应验,他们如同羊群般四散奔逃,躲避即将临到他的灾祸(马太福音 26:31)。先知以赛亚也曾预言弥赛亚将被弃绝,他写道:“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悲伤”(以赛亚书 53:3)。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预言说“门徒们”会“因耶稣的缘故都离弃信仰”,但他们仍然要为自己的怯懦和罪恶负责(马太福音 26:31)。预言的应验并没有免除他们的责任,也没有使他们变得无罪。他们都选择了逃避;他们四散而逃,离弃信仰,是因为他们不明白神的计划(马太福音 16:23)。
耶稣对门徒的预言应验了。在他告诉门徒这个真理几个小时后,他们都离弃了他,“当夜就因他四散逃窜”(马太福音 26:31)。当众人出来要逮捕耶稣时,“门徒就都离开他逃走了”(马太福音 26:56)。
第7节以“我必伸手攻击弱小者”作结。 “伸手攻击”意味着伤害或损害某人。这里的“弱小者”指的是羊群中的羔羊或最不幸的人(撒迦利亚书11:7)。根据上下文, “弱小者”一词可能指分散的羊群,但似乎更适合指犹大百姓,因为下一节经文提到了整个犹大国。
先知撒迦利亚接着解释了上帝将如何审判犹大百姓。他以“这事必临到全地”开头,指的是上帝将介入历史,成就祂计划中的某个特定方面(第8节)。随后,撒迦利亚停顿了一下,加上预言性的表达“耶和华如此说”,以确认信息的来源,并增强其可信度。
然后,他继续讲述上帝对这片土地的审判,说其中两部分将被剪除灭亡,但三分之一将得以存留。这很可能意味着三分之二的犹太人将会死亡或被流放,但上帝会保全剩下的三分之一。这个预言的应验可能发生在公元70年,当时罗马人摧毁了耶路撒冷城,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也迫使犹太人四处逃亡。它也可能指未来的某个时期,正如下一章所提到的,耶路撒冷将来会再次遭受攻击。
本章以积极的基调结尾,耶和华解释了余民——那些忠于上帝的人的命运。祂说: “我必使那三分之一的人经火。”在古代,人们用火烹饪食物(出埃及记 12:8;以赛亚书 44:15),发出警告(以赛亚书 44:15),并照亮前路(以赛亚书 50:11)。火也是战争的工具,因为胜利者常常焚毁被征服者的城邑(约书亚记 6:24,8:8;士师记 1:8)。
火也曾被用来提炼金属和焚烧垃圾(分别参见以赛亚书1:25和利未记8:17)。这种用法似乎与这段经文相符。旧约先知经常用“火”来描绘神的审判(阿摩司书1:4,5:6;以西结书36:5)。在撒迦利亚书中,神降下火的目的是为了洁净义人,除去他们的杂质:炼净他们如同炼净银子,试验他们如同试验金子(第9节)。
希伯来语动词“精炼”(ṣārap̱)意为去除杂质,例如提炼贵金属的过程。动词“检验”意为尝试或测试某物,以确定其性质,包括其缺陷。在古代,人们会将粗金属放入炉中冶炼,以去除杂质(以西结书 22:17-22)。提炼后的贵金属还要经过评估(检验)以评估其价值。这个过程将纯金属与低品质材料分离,从而提纯金属。在撒迦利亚书中,耶和华用提炼和检验的比喻来解释祂将来将如何洁净剩余的犹大人。耶和华的日子必像炼金之火,洁净祂的百姓(玛拉基书 3:2)。
使徒保罗也用炼净之火的比喻来形容所有信徒,他说每个人都将站在基督的审判台前,他们的行为将受到火的审判:
“……各人的工程必显露出来;因为那日子要将它表明出来,有火揭示;这火要试验各人的工程好坏。凡在这日子里所建造的工程存留的,他必得赏赐。”
(哥林多前书 3:13-14)
当预言中的转变发生,神的忠信之人被炼净时,神说,他们必求告我的名,我必应允他们(创世记12:9)。求告耶和华的名意味着承认祂的大能并敬拜祂。这意味着以感恩的心亲近耶和华,并以真诚的心向祂祈求。例如,耶和华吩咐亚伯兰离开故土前往迦南地后,亚伯兰顺服了祂的命令,进入迦南。当亚伯兰在艾城和伯特利之间安营扎寨时,“他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求告耶和华的名”(创世记12:8)。亚伯兰赞美耶和华,寻求祂的保护和智慧。
在我们所读的经文中,神预见了那日,那些忠心的余民,那些经过神炼净之火洁净的人,将以感恩和悔改的心仰望祂。那时,祂必应允他们的祈求(以赛亚书30:19)。祂必赦免他们的罪,并与他们恢复团契。这重新立约的子民将忠心事奉神。祂会说: “他们是我的子民。”这很可能指的是以色列归向神并忠心跟随祂的时刻。
以色列将承认耶和华是他们唯一的君王,并说:“耶和华是我的神。”这两句话让人想起耶和华与以色列人所立的约(利未记26:1-2)。它们预示着向灵性复兴的子民重申圣约(以西结书36:28;何西阿书2:23)。这样的复兴将使百姓与他们的神完全和谐。神与祂的子民之间的团契也将得以恢复。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