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撒迦利亚书2章1-5节中,先知撒迦利亚做了一个异象。他看见一个年轻人正要勘定耶路撒冷的边界,准备重建城墙。但在勘定开始之前,一位天使告诉勘定者不要这样做,因为耶路撒冷太大,无法被城墙环绕。天使还告诉勘定者,耶和华必保护这座城,如同火墙环绕它(1-5节)。
在撒迦利亚书2章6-13节中,撒迦利亚呼召被掳的希伯来人离开巴比伦。当时,波斯人已经击败巴比伦,成为世界强国(撒迦利亚书1章1节)。在巴比伦之前,是亚述。以色列的这些敌人都将从北方逼近。虽然为了便于本文的论述,我们将以色列的敌人,包括现在和未来的敌人,统称为“巴比伦”,但它们都可以被视为北方之地。
撒迦利亚书以“ Ho there !”开头。在希伯来原文中,这个词是“hôy”。古代民族常常用“hôy”来哀悼死者(耶利米书22:18)。它是一种痛苦或绝望的呼喊(那鸿书3:1;阿摩司书6:1)。在这段经文中,“hôy”一词连续出现两次,强调即将降临巴比伦的灾难。
这或许也是对《启示录》第18章的预示,其中上帝呼召祂的子民离开巴比伦:
“我的子民哪,你们要从那城里出来,免得与她一同有罪,受她所受的灾殃。”
(启示录 18:4b)
在《启示录》的这段经文中,巴比伦代表剥削性的世界体系。这个世界体系是上帝所有子民在各个时代永恒的敌人(约翰一书 2:15-16)。
在“hôy”之后,先知耶利米劝诫那些仍在巴比伦的犹大人,那些尚未返回犹大地的人,说: “逃离北方之地” (第6节)。北方通常是敌人攻击以色列的方向。耶和华曾向先知耶利米明确地表明这一点,祂宣告:“灾祸必从北方临到这地的一切居民”(耶利米书1:14-15)。
巴比伦就是从北方入侵犹大的敌人。虽然巴比伦位于犹大以东,但在地图上,所有交通都围绕着叙利亚沙漠呈弧形流动。因此,巴比伦人从北方入侵犹大,犹大人被掳到巴比伦。此时,巴比伦已被波斯击败(但以理书 5:30-31)。先知但以理敦促他们尽快逃离巴比伦,返回故土犹大。
撒迦利亚命令犹大人逃离巴比伦后,加上了预言性的短语“耶和华说”。这里译为“耶和华”的希伯来语是雅威,即自有永有的上帝,祂曾在燃烧的荆棘丛中向摩西显现(出埃及记3:14)。这是上帝的立约之名。因此,使用这个词提醒犹大百姓他们与上帝所立的约(出埃及记19:8)。
“耶和华如此说”这句话在先知书中意义重大。它肯定了先知代表上帝说话。在圣经时代,先知会领受上帝的信息,并将其传达给上帝所指定的接收者。因此,当先知撒迦利亚说“耶和华如此说”时,他强调了信息的分量,表明这信息并非出自他本人,而是来自犹大的统治者——耶和华。所以,回归的犹大被掳之民必须遵行这信息,才能履行他们与上帝立约的誓言。
在预言之后,撒迦利亚直接引用上帝的话,对犹大百姓说: “我已将你们分散,如同天上的四风。”(第6节)“天上的四风”指的是四面八方。先知将这四风与方位联系起来,根据它们吹来的方向而定。
神的子民被掳到世界各地,这是他们与神所立的约中规定的:如果他们背弃与神立约、不遵行祂道的誓言(申命记28:64)。如今,神援引祂与子民所立的约,将犹大百姓分散到四方,流散到世界各地。神这样做是为了管教他们,正如祂在约中所规定的。但当祂的审判结束后,祂敦促他们返回犹大。这同样符合神与以色列所立的约(申命记30:2-5)。
撒迦利亚加上了预言性的公式,再次宣告耶和华的旨意,以确保犹太人知道他信息的来源。然后,他再次呼召那些留在巴比伦的犹太人,说: “锡安哪!你们这些住在巴比伦女子那里的人,快逃吧!” (第7节)
锡安城或锡安山位于耶路撒冷的东南部,而耶路撒冷又位于犹大王国的南部。圣经有时称其为“上帝之城”,因为以色列人在那里建造了一座圣殿来敬拜上帝(以赛亚书 8:18)。
因此,锡安象征着上帝与祂子民同在的地方。在我们所读的经文中,锡安代表犹大人民,而“巴比伦的女儿”一词可能指的是那些效法巴比伦城骄傲的人。在撒迦利亚预言的时期,波斯已经战胜了巴比伦。
但撒迦利亚书中译为“巴比伦”的词根与创世记11:9中译为“巴别”的词根相同,后者指的是建造巴别塔的宁录城。巴别塔的精神在于将人的意志凌驾于神的意志之上。巴别城的居民决心阻止自己分散在地上(创世记11:4),这直接违背了神要他们遍满地面的命令(创世记9:7)。因此,这里“巴比伦的女儿”一词很可能既指物质上的(巴比伦的政治继承者波斯),也指精神上的(世界体系)。启示录也用“巴比伦”来象征世界体系(启示录17:4)。
撒迦利亚呼召留在巴比伦的犹太人返回故土。他以预言性的表达“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来阐述他们离开的原因。“万军之耶和华”也可译为“诸王之主”,常用来描述上帝作为战士,率领天使大军击败仇敌的能力(阿摩司书 5:16;9:5;哈巴谷书 2:17;启示录 19:11-20)。在撒迦利亚书中,这句话彰显了上帝作为至高无上的战士,完全掌控着人类事务的能力。的确,耶和华是“全地的君王”(诗篇 47:7),祂“统治列国,坐在祂的圣宝座上”(诗篇 47:8)。
在接下来的经文中,撒迦利亚有时直接引用耶和华的话来强调信息。为此,他使用了第一人称代词(“我已将你们分散”),有时则使用了第三人称代词来转述耶和华所说的话( “耶和华如此说”)。这种代词的转换可能会让人觉得像是两个人在说话。但先知的目的是要让听众明白他是上帝的使者。因此,他代表上帝,正如今天的使节代表国家一样。
撒迦利亚书以“荣耀之后,他差遣我攻击掳掠你们的列国” (第8节)开篇。这里的“荣耀”可能与“异象”同义,表明神差遣撒迦利亚在异象中向列国发出预言。译为“荣耀”的希伯来词与第5节中“我必在她中间作荣耀”的词相同,那里神指的是保护祂的子民。因此,这可能预示着神将与祂的子民同在,住在他们中间。
先知宣告,耶和华差遣他去攻击那些压迫、剥削和掠夺耶路撒冷的列国。虽然耶和华曾利用这些列国来管教祂的立约子民,但如今祂也要因他们的骄傲而惩罚他们(哈巴谷书2:4)。先知告诉犹大百姓,耶和华为何要审判那些虐待他们的外邦人: “凡摸你们的,就是摸祂眼中的瞳仁” (第8节)。
眼中的瞳孔(眼睛的瞳孔)代表眼睛中负责接收光线的脆弱部分(申命记 32:10)。没有人会被戳到眼睛而不做出强烈的反应。这或许是在说,压迫上帝的子民就如同戳上帝的眼睛。无论如何,根据上帝的应许(创世记 12:3;罗马书 11:29),上帝显然为祂的子民预备了特殊的位置。上帝曾管教祂的子民,但祂管教的却是祂所爱的(申命记 8:2-3;希伯来书 12:5;启示录 3:19)。
撒迦利亚鼓励犹大百姓,提醒他们上帝对他们的爱和眷顾。犹大人在上帝眼中极其重要和宝贵,因为祂认他们为祂的宝贵子民(出埃及记19:5)。祂必审判那些凌辱祂立约子民的列国。
然后,先知引用耶和华的话来证实他之前所说的关于耶和华对列国的审判。他以“看哪”这个词开头。“看哪”通常用来描述即将发生的事情。在这里,它使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后面的陈述上。说话者使用“看哪”这个词是为了强调一个会让听众感到惊讶的事情,从而吸引他们关注所传达的信息。
在“看哪”之后,耶和华借撒迦利亚宣告: “我必向他们挥手,使他们的奴隶成为掠物” (第9节)。 “挥手”一词也出现在约伯记31:21,译为“举起我的手”,指的是施行灾祸。上帝必将大大灾祸那些掠夺祂子民的列国,使他们的奴隶成为掠物。他们必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以至于那些曾经服侍他们的人(他们的奴隶)如今将反过来掠夺他们。
因此,上帝使掠夺者成为犹大的掠物(哈巴谷书 2:7-8)。这再次说明了圣经的原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如何对待他人,将决定上帝如何审判我们(马太福音 7:1-2;加拉太书 6:8)。
当这事成就时,撒迦利亚说: “你们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了我” (第9节)。这意味着,那些民族(例如巴比伦人)会承认撒迦利亚是耶和华的真先知,因为这预言已经应验。这很可能是另一种方式,表明这预言必将实现。
当犹大的压迫者遭受上帝的惩罚时,犹大人却能安然无恙。因此,耶和华邀请她欢庆: “锡安的女子啊,要欢呼快乐!” (第10节)。 “女儿”一词暗示耶和华是一位慈爱的父亲。祂爱祂的立约子民,眷顾他们,因为他们是祂的儿女(申命记14:1)。“锡安的女子”指的是耶路撒冷的居民,很可能也代表整个犹大国。这体现了耶和华与祂的立约子民之间充满恩典和爱的关系(列王纪下19:21)。正是这种关系促使耶和华鼓励祂的儿女们欢欣歌唱,因为他们最终的拯救是确定的。
耶和华阐明了祂下达命令的理由。祂借此引入了“看哪”这个词,意在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使他们预备好聆听祂即将说的话。然后,祂宣告: “我必来,住在你们中间”(第10节)。神的同在给祂的子民带来平安和保障。
无论祂住在哪里,那里都有福祉、繁荣和安慰,因为祂是一切美善的源泉(哥林多前书 8:6)。祂将与祂的立约子民同在,保护他们免受仇敌的威胁,并赐予他们无尽的祝福。将来有一天,耶和华将亲自来到犹大与祂同住。这或许最初发生在耶稣在地上居住一千年的时期(启示录 20:4-6)。这也会发生在新的天地,那时神将以祂完全的荣耀居住在地上(启示录 21:22-23)。
撒迦利亚运用“耶和华如此说”这一预言性表达来强调神的应许。通过这句话,他提醒听众,这启示直接来自神。因此,神必住在祂立约的子民中间,这是神的保证,因为耶和华是信实的神(申命记32:4)。
此外,先知撒迦利亚说: “到那日,必有许多国归向耶和华,作我的子民。我必住在你们中间。”(第11节)这里的“许多国”指的是外邦人。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外邦人将与神建立关系。
如同犹大一样,这些外邦国家也将归向耶和华,从而实现亚伯拉罕之约的应许(创世记 12:1-3)。这在属灵层面已经发生,因为对耶稣的信仰已经传到了外邦人那里(罗马书 11:11)。最终,这也会在物质层面发生(撒迦利亚书 8:23;启示录 21:24)。
上帝将住在外邦人中间,赐予他们平安和稳妥,正如上帝要住在外邦人中间一样。这些外邦人也将成为我的子民。撒迦利亚宣告,当外邦人成为上帝的子民时, “你们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 (第11节)。这预言必将应验,并证实先知作为耶和华使者的身份。
虽然许多国家会归向神,但犹大和耶路撒冷仍将占据至高地位。因为在那日,耶和华必以犹大为祂的产业(第12节) 。这里译为“产业”的词在希伯来语中是“chēleq”,它源于一个词根,意思是“分割”或“分配”。这个词根指的是根据法律和习俗,给予或接受某人应得的份额(通常是土地)。
在摩西五经(圣经的前五卷书)中,上帝明确规定利未人不得在以色列人中占有土地(民数记 18:24)。他们不得从事任何世俗的工作,而是“站在耶和华面前事奉他,奉他的名祝福”(申命记 10:8)。因此,他们主要依靠其他支派的什一奉献和供物来维持生计(申命记 10:9;12:12)。
因为至高主宰上帝拣选犹大(和以色列)为祂的珍宝,祂必高举他们(出埃及记19:4-6;申命记32:9)。祂从起初就已计划好这一切。犹太人有幸与真神立约,因此,他们将在圣地成为祂的产业。这表明,在将来的国度里,以色列将在上帝面前拥有特殊的地位。
“圣地”一词表明耶路撒冷这片土地将被分别为圣归于神。它将是圣洁的,因为神将居住在那里。届时,祂将再次拣选耶路撒冷(第12节)。这很可能意味着耶路撒冷将再次成为神实体临在之地,如同祂从前那样(诗篇9:11;约珥书3:17)。祂将在耶路撒冷恢复与祂信徒的团契。祂将拣选耶路撒冷作为祂作王的特别居所。这很可能首先发生在基督的千年统治时期(启示录20:4-6)。但它必将在新地上发生,那里将有一座新耶路撒冷,被描述为“如同新妇”(启示录21:2)。
先知撒迦利亚以一句强有力的宣告结束了这段经文: “凡有血气的,都要在耶和华面前静默”(第13节)。在耶和华面前静默,意味着对祂表示敬畏,对祂心存敬畏,聆听并遵行祂的话语。这体现了那些认识到耶和华的大能和威严的人应有的回应(哈巴谷书2:20;西番雅书1:7)。先知将“静默”放在句首,是为了强调聆听祂命令的重要性。
在耶和华面前保持安静的邀请是给所有血肉之躯的,也就是说,是给每个人的。每个人都应该停下来聆听,认识到上帝威严的大能和祂对全地的统治。这样做就等于忽略了现实本身的本质,因为万物都源于上帝,也依赖于上帝(歌罗西书 1:16-17)。全人类都需要认识到,上帝的公义并没有沉睡。
因为祂从祂的圣所中被唤醒(第13节)。“圣所”指的是上帝在天上的居所。《申命记》将“圣所”与“从天上”并列,阐明了其含义(申命记26:15)。上帝被唤醒,是因为祂的子民遭受了不公和剥削。因此,祂将审判万国。然而,凡听从祂话语的人,都有机会成为祂的子民。这番话引人深思:要么不听,任凭审判;要么听从,成为祂特选子民的一部分。
在诗篇中,诗人戴维也宣告“耶和华的宝座在天上”(诗篇11:4)。在这两处经文中,圣经都清楚地表明耶和华从天上掌权。在撒迦利亚书中,先知告诉他的听众,耶和华从天上兴起。这强调祂坐在宝座上,拥有权柄和能力去成就祂所宣告的一切。
译为“唤醒”的动词意为“激发”,指的是变得活跃。在诗篇中,可拉的后裔哀叹上帝,恳求祂活跃起来:“耶和华啊,求你醒过来,你为什么睡觉呢?求你醒来,不要永远丢弃我们!”(诗篇 44:23)。同样,撒迦利亚也描绘了耶和华在一段沉寂之后重新活跃起来的情景。即使耶和华看似沉睡,事实并非如此。祂必会兴起采取行动,但祂会在祂认为合适的时候,出于祂怜悯众人悔改的心(彼得后书 3:9)。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