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彼得后书2:20-22中,彼得警告信徒,被假教师的不道德行为引诱,将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他开头写道:“如果他们因认识主救主耶稣基督,得以脱离世上的污秽,后来又在其中被缠住、制伏,他们末后的景况就比先前更不好了。 ” (第20节)
因为“若”引入了一个条件句,解释了“他们” (指信徒)脱离了世俗的污秽之后的后果。这里指的是那些已经避开了世俗所提倡的不道德行为的信徒(彼得后书1:4,2:18)。彼得回顾了这些信徒是如何脱离世俗的污秽的;他们之所以能脱离世俗的污秽,是因为他们认识主和救主耶稣基督。
“知识”一词并非仅仅指智力上的认识。这种知识的希腊词是“epignosis”,指享受与他们的主和救主耶稣基督更深、更丰盛、更丰富的亲密关系(彼得后书1:11,3:18)。耶稣基督是他们的主和救主,这清楚地表明我们这里谈论的是信徒。
知识这个词和彼得在第一章中提到的那些收到这封信的信徒用的是一样的,这些信徒和他有同样的信仰,也对基督有“epignosis”的知识:
“神的神能已将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赐给我们,皆因我们认识那用自己荣耀和美德召我们的主。因此,他已将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赐给我们,叫我们既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就得与神的性情有分。”
(彼得后书 1:3-4)
虽然这些信徒确实暂时避开了世上的污秽,“脱离了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但不幸的是,有些人并没有脱离假教师所宣扬的不道德行为。彼得告诉我们,他们又被这些行为缠住了,这意味着这些信徒最终卷入了假教师所宣扬的不道德和败坏之中。
信徒不仅被不道德的罪缠住,而且被这些罪所胜。这意味着这些信徒被不道德的罪恶生活方式所击败和奴役,以至于他们行事失败,被肉体的情欲所奴役。
彼得严厉地警告这些失败的信徒,这种对肉体情欲的道德奴役的后果,告诉他们,最后的状态,即被肉体情欲奴役的当前道德状态,对他们来说比最初更糟糕。
第一种状态指的是“脱离世上的污秽”。在他们认识主和救主耶稣基督之前,他们被世上的污秽所缠累。后来,借着基督,他们脱离了这些污秽。
但现在他们又被缠住,被打败了。因无知而犯罪是不对的。明知是非却仍然选择作恶,更是雪上加霜。故意悖逆的人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正如希伯来书10:26-27所说,故意悖逆必遭审判之火-这火既烧灭仇敌,也烧尽行恶的草木禾秸(哥林多前书3:12-15)。
对信徒来说,审判之火是炼净之火(玛拉基书 3:2)。在今生,上帝管教祂的子民(希伯来书 12:5-6),并允许他们通过试炼得到炼净(雅各书 1:2-3, 12)。在来世,祂将用审判之火炼净信徒(哥林多前书 3:15)。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效法祂的形象(罗马书 8:29)。
由于罪的这些不良后果,彼得现在断言:他们晓得义路,竟背弃了传给他们的圣诫命,倒不如不晓得为妙(第 21 节)。
因为指的是前一节经文,该经文强调罪导致我们被肉体的私欲所奴役。彼得现在引入了一个条件性的比较,他们(指的是那些被不道德行为所奴役的信徒)若不认识,就更好了。这意味着他们没有学习义路,这指的是关于公义生活的道路或教义。这是因为有知识的人比无知的人负有更高的责任。正如耶稣所说:
“凡多给谁,就向谁多取;多托谁,就向谁多要。”
路加福音 12:48b
对于教师来说更是如此。詹姆斯告诉我们:
“我的弟兄们,不要多人作师傅,因为晓得这样,我们要受更重的判断。”
(雅各书 3:1)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这些假教师要为自己安排这样的审判。
彼得现在完成了这个对比:不知道义比知道义更好,指的是那些学习了关于公义生活的教导的人,却背弃了赐给他们的圣诫命。假教师们所背弃的,正是赐给他们的圣诫命(21节) 。
我们在彼得后书2:1看到,这些假教师是信徒,被“主”耶稣“买”来。所以他们在基督里是新造的人(哥林多后书5:17)。他们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他们行善(以弗所书2:10)。但他们不是顺着圣灵而行,从而成全律法,而是故意违背赐给他们的圣诫命(罗马书8:4)。
因此,他们在今生为自己积蓄愤怒,正如罗马书1:24、26、28所教导的(经文表明,罪从情欲发展到成瘾,最终发展到精神健康的丧失)。他们在审判时积蓄愤怒,是因为他们只顾自己,不求行善(罗马书2:5-10)。他们的命运将像基督审判台前的信徒一样,他们的行为将在基督审判的烈火中被焚烧,因此“得救,乃像从火里经过的一样”(哥林多前书3:15)。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活在无知中比故意悖逆要好。我们在约翰一书1章7-9节也看到同样的概念: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最好的办法是拥有知识并忠实地运用它,正如我们在彼得后书1:5-7中看到的。这是通往今生和来世最大奖赏的道路(彼得后书1:11,启示录3:21)。其次是拥有无知,但忠实地行走在你拥有的一切光明中。迄今为止最糟糕的是故意不顺服。故意不顺服将受到严厉的惩戒。
“圣洁的诫命”一词指的是教导我们如何行在神道路上的真理。彼得在他的第一封书信中提到这条诫命:“要圣洁,像主是圣洁的一样”(彼得前书1:16,利未记19:2)。这符合上下文,并解释了“公义之道”指的是这条诫命中包含的关于公义生活的教导。
为什么不知道关于过圣洁生活的教义会比知道后背离所教给他们的“要圣洁”的圣诫更好呢?
答案是,上帝要求人们为所启示的真理之光负责。亮光越多,审判就越严厉(雅各书3:1,4:17,彼得后书3:2)。彼得所针对的基督徒,曾被教导不道德是错误的,并且体验过与上帝深厚亲密关系的真谛。如果他的读者背弃了这些教导和与上帝的亲密关系,并陷入不道德的境地,上帝的惩罚必将无比痛苦。
彼得形容这种行为就像狗或猪的行为一样。他们所遭遇的,正应验了箴言,指的是他们罪恶行为的后果,正如箴言26:11所言: “狗所吐的,它转过来又吃;猪洗净了,又回到泥里去滚” (22节) 。
我们需要记住,彼得所针对的对象是信徒。他们曾被警告要提防中间的假教师(彼得前书2:1)。可惜的是,有些信徒受了假教师的影响,犯下了他们所提倡的不道德行为。彼得告诉我们,这些信徒的行为就像狗吃了自己吐的又回去吃,猪洗净了又回到泥里打滚一样恶劣。彼得从未质疑他们的信仰,但他确实谈到了他们的不道德行为及其后果。
这里的实际应用是,上帝总是给他的孩子们一个选择。他希望我们自愿地爱他。否则,就不是爱。当我们选择遵守他的话语,像我们希望被爱一样去服侍和爱别人时,那就是爱上帝。另一方面,当信徒回归肉体生活时,我们得到肉体生活和肉体行为的奖赏(加拉太书5:19-21),就像狗回来呕吐一样。呕吐是将对身体有害的东西从身体中排出,以清除疾病,但众所周知,即使身体刚刚排斥了呕吐物,狗之后也会吃掉它。这是一个故意令人作呕的比喻;正是通过这种令人作呕的意象,属灵的真理才得以阐明。在我们罪得赦免并知道如何过公义的生活之后,再次犯罪是不理智的,令人作呕的,并且会让我们感到恶心。
彼得这样说,是在重复他在第一章中表达的观点。他在第一章中将缺乏基督徒成熟度成长所带来的品质,从而陷入罪中的信徒描述为“瞎眼的”,并且“忘记了从前所犯的罪所得的洁净”(彼得后书1:9)。看不见凭信心行事会带来生命,而犯罪会导致奴役和死亡,这就是瞎眼。只要我们愿意去看,真理就在我们身边(罗马书1:20)。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