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利米在上帝提出的问题中,诗意地描绘了坚韧和判断的形象: “人能打碎铁吗?是北方的铁,还是铜?” (第12节)。这个引人注目的比喻强调了即将降临犹大的威胁的不可战胜性,通常理解为巴比伦帝国从北方推进。在历史上的这一时刻,大约在公元前七世纪末到公元前六世纪初,巴比伦的权力在尼布甲尼撒二世国王(公元前605年至公元前562年在位)的领导下建立,其扩张的目标正是南部的犹大王国。耶利米的听众会意识到,没有任何一支普通的力量-比如他们自己的军队-能够抵挡如此强大的北方铁军。
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说, “谁能打碎铁,无论是北方的铁,还是铜?” (12节)强调了即将降临上帝子民的审判,是人类的努力或外交手段无法抵挡的。巴比伦的强大仅仅是上帝亲自下达的命令。类似的不容置疑的审判主题在其他先知的警告中也得到了呼应,强调上帝的计划不会被阻挠。尽管这些都是庄严的宣告,但它们最终指向了上帝的旨意,即炼净并呼召子民回归对上帝的忠诚信靠(罗马书8:28)。
铁和铜的意象也与人们对上帝警告的强烈抵抗产生共鸣。耶利米问道: “谁能打碎铁,无论是北方的铁,还是铜?” (12节),以此阐明了这个国家自身必然会承受的道德和属灵后果。尽管信息沉重,但先知始终指向最终的复兴,预示着基督徒后来在耶稣基督身上看到的救赎得以实现(约翰福音3:16)。
耶和华继续传达信息: “我必将你的财富和财物白白地当作掠物,因你的一切罪孽,和你四境之内的一切罪孽” (13节)。这宣告反映出犹大的罪孽已深深地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上帝的子民将虚假的安全感寄托在财富、联盟和肤浅的宗教信仰上。由于他们不肯悔改,这些财产最终都要被交给入侵者。在耶利米的历史背景下,财富和掠物的损失是对人们离弃偶像崇拜和不公义的严厉警告,然而许多人仍然固执己见,任性行事。
“因你的一切罪孽,和你四境之内的一切罪孽” (第13节)这句话表明他们的罪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广泛存在的。领土的每个角落-城市、乡村和圣殿-都卷入了腐败。耶利米的信息强调,如果人民背弃了圣约,任何地理边界都无法使一个群体免受审判。这个主题在圣经中反复出现,表明背离上帝会导致脆弱和浩劫,而信靠上帝则会带来平安与安全(箴言3:5-6)。
然而,耶利米书15:13也蕴含着反思的机会。物质财富曾被认为是安全的,却无法使犹大免受其选择的后果。上帝希望祂的子民明白,对世俗利益的依赖必须让位于对公义的追求-耶稣后来重申了这一点,祂教导我们,人不能又侍奉上帝,又侍奉世上的财物(马太福音6:24)。
在耶利米书15:14中,耶和华宣告: “我必使你的仇敌将你的民带到你不认识的地;因为我的怒火已燃起,必烧在你身上。” (14节)这预示着被迫流放,许多人将被迫背井离乡。这片未知的土地就是巴比伦,耶利米的读者很可能感到恐慌,因为他们知道异乡的囚禁会如何彻底摧毁他们的身份认同。巴比伦大致位于今伊拉克境内,是一个以幼发拉底河为中心的庞大帝国,拥有强大的文化和军事实力。
火的意象表达了犹大持续背约如何激起了上帝的圣怒,呼应了圣经中一贯的主题:违背耶和华的诫命会导致分离和苦难。这场流放最终持续了七十年(耶利米书29:10),从公元前605年左右开始,最终导致一波又一波的驱逐,并在公元前586年达到顶峰。在此期间,人民逐渐意识到他们需要带着悔恨的心回归上帝,为未来的复兴奠定基础。
然而,即使“必如火焚烧你们” (第14节),这番话与审判的悲伤共鸣,也肯定了上帝公义的深度,祂洁净这地和这民,为要炼净他们。在后面的章节中,耶利米应许了新约的盼望,上帝的律法将写在祂子民的心上(耶利米书31:33),这建立了一个神圣恩典的框架,与基督教关于耶稣基督救赎的教义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路加福音22:20)。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