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耶利米书22:10中,先知耶利米敦促人们转移悲伤,说道: “不要为死人哭泣,也不要为他悲哀,却要为那去的人常哭号;因为他必不再回来,也见不到他的故土。” (第10节)历史上,耶利米在公元前627年至580年左右在南犹大王国服侍,他的信息常常与巴比伦征服的迫在眉睫的威胁有关。在这里,先知将已故者的命运与被迫背井离乡者的命运进行了对比,表明流放比离开今生更残酷。在这种情况下,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永远无法返回-比死亡更令人悲伤,因为它象征着失去圣约的祝福和上帝应许之地的熟悉存在。
这一悲惨境遇,凸显了与犹大这片土地紧密相连的深厚文化认同。耶利米所指的被迫离乡,很可能是指约哈斯王的迁徙或被掳之人。犹大本身位于公元前931年王国分裂之前曾统一的以色列的南部地区。先知“为那离去的人哭泣” (第10节)的劝诫,强调了与故土分离的痛苦,也体现了生活在耶和华赐予以色列的土地上,对群体和属灵生活的重要意义。
从属灵角度来看,耶利米呼吁人们不要哀悼死者,而要哀悼那些被掳的人,这凸显了以色列与这片土地本身的盟约纽带,这与上帝在其他地方的应许和审判相呼应。在更广泛的圣经语境中,失去应许产业的悲痛与新约圣经中的情况相似,耶稣在新约中呼吁人们注意与上帝隔绝的更深层、更悲惨的形式(路加福音23:28)。那些离开耶和华的居所和祂直接赐福的人,承受着持续的失落之重,这种悲痛无法仅仅通过传统的哀悼仪式来缓解。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