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利米在公元前7世纪末期预言,直至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陷落之后,他宣告说: “耶和华如此说:‘脱离刀剑的百姓,在旷野得了恩典;以色列人往旷野去寻得安息的时候,也得了恩典。’”(耶利米书2:2)这句话传达了上帝对被征服的人民复兴的应许。从历史背景来看,这句话出现在犹大王国面临巴比伦毁灭的动荡时期,许多人被迫逃亡或被掳。然而,即使在旷野的严酷考验面前,上帝恩典的应许依然大能坚定不移。
“脱离刀剑的” (第2节)提醒读者,以色列饱受战火摧残,却奇迹般地免于毁灭。旷野常常象征着试炼和与神相遇的地方,呼应着以色列人在前几代与神相遇的方式(出埃及记19章)。在这里,它暗示即使是毁灭也能成为神恩惠和保护的环境。
上帝“寻得安息”的邀请,证实了祂医治并稳定祂子民的心意。虽然历史上这种安息与流亡者的归回有关,但它也象征着灵性的更新。几个世纪后的信徒可以将其与基督所提供的安息联系起来,这安息对那些因罪的重担而疲惫不堪的心灵有所启发(马太福音11:28)。通过这些话语,上帝启示了一个应许,包括拯救、宽恕以及在祂面前的最终平安。
耶利米进一步深入耶和华的宣告,写道:“耶和华从远处向摩西显现,说:‘我以永远的爱爱你,因此我以慈爱吸引你。’” (第3节)这些话语的重点在于上帝之爱的深度和恒久性。尽管以色列人失败了,耶和华仍然提醒他们,他们的虔诚超越了他们目前的境况,并世世代代持续不渝。
从历史角度来看,这永恒的爱使以色列成为被拣选的子民,上帝的救赎计划将通过他们展开。耶利米的事工始于公元前627年左右,约西亚王改革时期,并在随后的统治者统治下继续进行,这些统治者的决策最终导致犹大被掳。然而,上帝的爱超越了短暂的政治权力,呼召祂的子民悔改,并重申他们在神圣计划中的价值。
这种信实的爱预示着耶稣所彰显的丰盛恩典,祂彰显了上帝对与人类建立关系的永恒渴望(罗马书5:8)。即使以色列人感到远离故土,他们也从未脱离上帝慈爱的触及。耶利米书31:2-6揭示了那位永不抛弃子民的慈悲本性。
耶利米延续着复兴的主题,宣告说: “以色列处女啊,我必再建立你,你就必被建立;你必再拿起你的鼓,出去与欢乐的人跳舞。” (第4节)耶利米书31章4节将以色列描绘成一位处女,蒙爱戴,尽管过去有过犯,却仍被更新。这个意象强调了一个新的开始,旧伤的愈合,以及在应许之地重建的希望。
铃鼓和欢快的舞蹈令人想起以色列历史上的节庆,例如出埃及记第十五章中米利暗和其他妇女的欢乐敬拜。重建不仅包括城市和建筑的实体修复,也包括情感和灵性的复兴,激励人们载歌载舞。他们的喜乐源于对上帝在他们中间积极动工的信心。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应许超越了眼前的境界。历史上,从流放中归回的人最终会在耶路撒冷欢欣鼓舞,但重建的象征意义最终将汇聚于所有神子民的属灵复兴。今天的信徒可以得到安慰,因为无论发生怎样的灾难,主都随时准备从破碎中创造美好而完整的事物(哥林多后书5:17)。
在耶利米书31:5中,耶利米描述了持续的复兴: “你们必在撒玛利亚的山上栽种葡萄园;栽种的人必得着所栽种的,并享受其中的果子。” (第5节)撒玛利亚位于耶路撒冷以北,曾是北国以色列的占领地,北国于公元前722年被亚述攻陷。栽种葡萄园是复兴和持久稳定的明显标志,因为葡萄园的生长繁茂需要时间和和平的环境。
从历史上看,这片土地的安全和丰收的应许,曾给流亡的人们带来充满希望的未来。在军事入侵和混乱动乱之后,能够再次耕种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的复兴。在圣经中,葡萄园常常象征着祝福和繁荣(以赛亚书5章,约翰福音15章),彰显了上帝对他子民的深厚供应。
从属灵角度来看,栽种和享受果实的形象与这样的理念相呼应:当我们活在神的旨意中时,祂就会在我们的生命中结出属灵的果子(加拉太书5:22-23)。正如栽种者耐心地照料葡萄藤,期盼未来更美好的未来,信徒也信靠神在生命中的安排,盼望祂及时丰收。
最后,耶利米向百姓宣告: “因为必有守望的人在以法莲山上呼喊:‘起来!我们可以上锡安去,到耶和华我们的神那里。’” (第6节)以法莲是北方王国的另一个地区,历史上曾是最著名的支派之一,经常与玛拿西并列。在这里,守望的人发出喜乐的邀请,邀请所有人前往锡安-耶路撒冷的这座山,被认为是圣殿的所在地,也是上帝同在的独特象征。
这预言预示着未来的重聚,将那些曾因战乱而四散的人们团结在一起。在耶利米的时代,它象征着一个复兴统一王国的希望,呼应着敬拜者能够再次自由升上神殿的时代。约西亚王改革后不久,这种敬拜的统一复兴了古老的传统,但耶利米的话语展望了更远的未来,预示着一场更深刻、更持久的复兴。
对锡安的期盼描绘了一幅救赎的蓝图:上帝呼召人类聚集在他面前,全心敬拜,并寻求超越过往悲伤的重建团契。对于基督的信徒来说,耶利米书31:6预示了新约中丰盛的敬拜,万国受邀成为上帝的一个子民(以弗所书2:13-22)。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