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耶利米书4:14中,先知耶利米直接向耶路撒冷人民讲话,呼吁他们洁净内心的腐败: “耶路撒冷啊,你当洗去心中的恶,使你必得救。你们的恶念要到几时呢?” (14节)这节经文表明,真正的转变始于内心,提醒耶路撒冷,道德和精神的腐朽无法通过仅仅外在的仪式或肤浅的改革来治愈。耶路撒冷作为犹大的首都,代表着上帝圣约子民的集体之心,他们被警告要根除邪恶,以免遭受不可逆转的审判。
历史上,耶利米的服侍时间大约从公元前627年,一直到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最终沦陷。在这节经文中,他恳求灵性上的洁净:如果他们真心渴望得救,就必须根除邪恶的思想。这警告的力度彰显了上帝的怜悯,因为他的信息提供了悔改的途径,而非武断的谴责。然而,它也强调了人类的责任:若非真正转向上帝,耶路撒冷将继续深陷其自身悖逆心态的陷阱。
这呼召人洁净自己,与圣经中更广泛的主题相呼应:罪首先扎根于内心(马太福音 15:18-19)。依赖外在的虔诚,却心怀邪恶,是危险的虚伪。上帝的子民必须谦卑地回应,并愿意抛弃一切邪恶的思想和行为,才能获得真正的拯救。
在第15节中,耶利米描述了从以色列领土最北部传来的警报: “因为有声音从但传来,有灾祸从以法莲山传来” (第15节)。但位于以色列北部边境,暗示危险将从那里降临。靠近耶路撒冷的以法莲山进一步表明,威胁正迅速向南蔓延。宣告灾祸的声音,既可以理解为信使报告军队的增兵,也可以理解为先知警告,国家叛乱已招致外敌入侵。
但和以法莲山这两个地理标志不仅表明了战争的真实可能性,也强调了人们必然要面对罪的后果。上帝的圣约子民曾被先知反复警告,如果他们继续不忠,外邦势力将降临到他们头上,对他们施行审判。耶利米书4:15表明,警报已不再只是纸上谈兵:危险正在逼近。
在忠于圣约的背景下,提到像但和以法莲山这样的特定地点,呼吁人们回顾他们的历史。这些地方在前几代人中与偶像崇拜和妥协联系在一起。如今,从北方传来了上帝管教的可怕现实,提醒他们,没有哪个地区能够免受人心刚硬的后果。
下一节经文包含了耶利米的信息,从局部的警示延伸到全球的宣告: “现在要将这信息报告列国,向耶路撒冷宣告:‘围困的从远方而来,向犹大的城邑发出呼声。’” (16节)甚至连外邦也要知晓犹大即将遭遇的灾难,这展现了曾经被神拣选的民族如何沦为警世的笑柄。围困的军队很可能来自巴比伦等遥远的地方,他们作为神圣审判的工具,来到犹大,对那些不悔改的人民施行审判。
犹大的城邦,历史上因上帝的庇护而坚固,如今却暴露无遗。如果他们继续拒绝他们安全的源泉,他们的防御工事将不堪一击。上帝的旨意是,即使是外邦国家也能看到并理解,圣约之民的覆灭源于违背上帝的律法。耶路撒冷非但不能成为公义的灯塔,反而有可能成为旁观者的警示标志,表明离弃耶和华是多么悲惨。
这宣告也表明,犹大的困境不仅关乎他们自身的命运,也关乎永生上帝的名誉。周围的世界见证着上帝如何回应这群曾蒙受祂恩惠却又背弃祂诫命的子民。他们的覆灭预示着上帝对每个国家的公义都将得到彰显。
耶利米书 4:17 继续发出警告: “他们好像田野看守的人,在四围攻击她,因为她背叛了我。这是耶和华说的” (第 17 节)。这幅图描绘的是入侵的军队严阵以待地包围这片土地。正如卫兵看守收割后的田地或收集战利品一样,敌军也时刻准备着征服所有留在犹大的人。潜在的指控是直接的:他们对上帝的悖逆导致了他们遭受围攻。
耶利米时代的叛乱涵盖多个层面-偶像崇拜、不公义、忽视圣约。耶和华通过众多先知发出的呼吁,却不断遭到拒绝。因此,不可避免的结果是猛烈的攻击,这反映了他们本应表现出的对遵守上帝律法的警惕。守望者的形象同样表明,敌人的目光无处不在-对于那些坚持叛乱的人来说,没有安全的角落。
耶和华的宣告既悲伤又坚定。悲伤是因为上帝不喜悦祂的子民拒绝祂。坚定是因为神圣的旨意要求我们直面顽固的叛逆。围城的军队是内心罪恶的外在表现,这种罪恶逐渐将他们包围,使他们无处可逃。
犹大的罪孽摆在他们面前: “你的行动和你的作为招致了这些事。这是你的邪恶,何其苦毒!何其伤你的心!” (18节)。本章的高潮出现在一个令人震惊的自我反省时刻。上帝宣告,降临在他子民身上的灾难直接源于他们自身的行为。耶和华没有将灾难归咎于偶然的机遇或不应有的压迫,而是明确指出,犹大的选择已招致了可怕的后果。
他们自己的行为为他们如今所尝到的苦涩埋下了伏笔。经文最后的哀叹-“这何等触动你的心!” -揭示了深刻的讽刺:他们所珍视的罪恶冲动,也成为了他们痛苦的工具。耶利米的预言与新约圣经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原则(加拉太书6:7)相呼应,强调拒绝上帝的真理会导致自食其果。
然而,在审判之中,仍有一丝恩典的光芒。这痛苦的结局或许会促使人悔改。上帝的子民若能认清苦难的根源,就有机会远离邪恶,寻求复兴。即使是最严厉的责罚,也能成为一种极大的怜悯,帮助他们明白跟随主的必要性。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