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耶利米书9:17中,先知耶利米传达了上帝的指示,即那些以带领集体哀歌而闻名的特定人群,要他们聚集起来哀悼: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思想,召哀哭的妇女来,使她们来;又要打发人召哀哭的妇女来,使她们来。’” (第17节)这些职业哀悼者往往善于表达悲痛,并能激励整个社区悔改。耶利米的预言发生于公元前627年左右,直至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陷落之后的几年,而这次对哀哭妇女的呼吁,彰显了犹大境况的严峻。她们的参与凸显了这场悲剧本应被公开哀悼,让人们关注她们的罪孽及其未来后果的严重性。
耶利米书9:17也强调,哀歌并非个人的,而是集体的。上帝召唤这些哀号的妇女,是为了呼召她们共同表达悲伤和反思。历史背景表明,耶利米在犹大王国饱受偶像崇拜和外敌威胁的时期服侍。集体的哀哭成为谦卑认罪的象征,让人联想到上帝的子民最终将被呼召去体会更深的悲伤,认识到他们需要救赎,也预示着真诚的悲伤如何能够带来真正的悔改(哥林多后书7:10)。
下一节经文加剧了悲伤的紧迫性: “让他们赶紧为我们举起哀号,使我们眼睛流泪,使我们的眼皮涌出水来” (第 18 节)。在这里,耶利米描述了一种几乎立即需要流泪的感觉,揭示了国家的精神状况,他们已经变得如此绝望,以至于必须立即哀悼。从地理上讲,这些哀歌传遍了犹大的城镇和村庄,尤其是在耶路撒冷,也称为锡安。锡安是犹大宗教生活的中心,那里的哭泣声会提醒每个人即将来临的危机。
在耶利米的时代,悲伤的外在表现不仅仅是情绪的爆发,而是具有属灵意义的集体表达。文中提到的眼泪表达了犹大在上帝审判之下的深重破碎,表明任何试图忽视或淡化他们过错的企图都将失败。这种谦卑悲伤的姿态是上帝子民永恒的原则:承认过错并转向耶和华,这一理念在耶稣的到来和教导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同样敦促人们悔改并真心悔改。
经文揭示,哀歌已从耶路撒冷城(此处指锡安)回荡:“听见哀号的声音从锡安传出:‘我们何竟败落了!我们大大蒙羞!我们离开这地,因人拆毁我们的住处。’” (19节)锡安位于耶路撒冷一座显眼的山上,是敬拜的中心,象征着上帝与祂子民同在。然而,这些哀哭者在悲痛中哀号,意识到自己背弃了上帝的旨意,任由国家面临毁灭,这实在是羞愧。
“我们离开这地” (19节)这句话,不仅表达了离开领土的意思,也表明了他们在属灵上与立约之神疏远。他们住所的倒塌,表明他们不再受耶和华的庇护。这毁灭有力地提醒我们,如果没有顺服和信心,即使是最珍爱的城市和心爱的住所也会崩塌。这进一步预示了,如果以色列人不转向他们的上帝,他们将会面临被掳的命运。
耶利米书9:20说: “妇女们哪,现在要听耶和华的话,领受他口中的言语。你们各人要教导儿女哀哭,各人要教导邻舍哀歌。” (20节)这节经文继续强调妇女在哀歌中的角色。在古代以色列,教导女儿和邻舍如何哀恸的教导,使哀恸成为一种共同的习俗,将悔改的信息代代相传。这一呼吁彰显了即将到来的审判的严重性,以及所有人做好准备应对国家衰亡的必要性。
耶利米书9:20也强调了对上帝圣言的顺服。耶利米说: “你们要听耶和华的话” (20节),他指出了比文化传统更深层的诫命。哀悼不仅仅是哀悼失去;而是以谦卑和敬畏回应上帝的声音。这些妇女传承哀悼的艺术,同时也传递了审判的警告-这是对所有听众的严厉邀请,务必在为时已晚之前留意上帝的声音。
在下一节经文中,死亡弥漫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从平民住宅到皇家宫殿: “因为死亡从我们的窗户上来,进了我们的宫殿,要剪除街上的孩童,和广场上的少年人。” (第21节)这幅生动的画面表明,任何社会阶层或保护性结构都无法抵挡即将到来的死亡;它像无情的洪水一样冲过城墙和城门。
因此,藐视上帝诫命的后果是惨痛的。代表国家未来的儿童和青年人也难逃其咎。耶利米书9:21警示我们,不顺服不仅会影响当代人,也会夺走子孙后代的希望和繁荣。这样的悲剧凸显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国家都需要真诚的悔改。
耶利米书9:22以最阴郁的审判景象之一结束了这部分: “你要说:‘耶和华如此说:人的尸首必倒在田野,像粪土,又像收割的人遗落的禾捆,无人收取。’” (22节)散落无人掩埋的尸体,传达着这片土地即将遭受的彻底而悲惨的毁灭,强调了这种命运将带来的耻辱。曾经的农田,如今变成了毫无生机的残骸之地,象征着的不仅是肉体的死亡,更是一切曾经繁茂的事物的消逝。
这幅严峻的画面突显了耶和华对罪恶和违背圣约的严肃态度。尸体被遗弃在地,如同无人拾取的谷粒,凸显了神的审判如何能使一个社会屈服。即便如此,这幅阴森的画面也蕴含着警示,激励那些听到的人在面临无法立即恢复的审判之前转向神。彻底荒凉的预兆指向了贯穿圣经的更深层次的真理:罪的代价乃是死亡,唯有神怜悯的恩赐,为悔改的人,乃是救赎和生命(罗马书6:23)。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