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翰福音 1:14 没有明显平行的福音记载。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第 14 节)。
本评论的前半部分将集中在约翰福音 1:14 的开头,约翰在这里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声明:万物的创造者成为他自己创造物的一部分-道成了肉身。
约翰在第14节的陈述是这本福音书序言的巅峰。前面的经文(约翰福音1:1-13)将这一惊人宣告推向高潮。序言的其余经文(约翰福音1:15-18)则揭示了它更完整的含义。
道成肉身是福音的催化事件。神道成肉身,开启了神藉着律法和先知应许的实现,即救赎以色列,并将救恩带到地极,使神与他的子民同住。
约翰福音的主题叙述并洞察了道作为人的生活,他为所有相信他名字的人实现了救赎和永生的现实。
道成了肉身……
约翰福音 1:14 的第一个词是连词:并且。并且将约翰在序言中迄今为止所说的一切与约翰声称的道成了肉身联系起来。
到目前为止,约翰序言中的一些关键断言包括:
连词- “并且”-将所有这些真理与令人惊奇的事件联系起来: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等等。
译作“道”的希腊词是“λόγος”(G3056,发音为“lo-gos”)。 “Logos”与约翰福音1:1中的用词相同。在希腊文献中,它常被译为“言语”或“理性”。
翻译为“成为”的希腊语词是γίνομαι (G1096-发音为:“ghin'-omh-ai”) 的一种形式。它描述了从不存在到存在的根本变化。它描述了一种开始或存在。第14节中翻译为“成为”的“ginomai”的形式与约翰先前在序言中描述世界创造时使用的希腊语词完全相同,他描述了世界是如何通过“道”而“造就的”(约翰福音1:3),以及“一个人是如何从神那里差来的”(约翰福音1:6)。
译作“肉体”的希腊词是 σὰρξ (G4561-发音为“sarx”)。此处的“肉体”指由有机物质构成的人体。具体而言,此处的“肉体”指的是活生生的人。
正如《圣经说》对约翰福音 1:1 的评论中所讨论的那样, Logos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术语,它会引起约翰福音的犹太和希腊读者的共鸣。
犹太人一眼就能认出“道”(Logos)就是上帝的圣言,它呼召了创造,并藉此写下和传达律法。此外,约翰的犹太读者很可能也熟悉“道”与上帝密切相关,甚至与上帝同义的观点,因为他们在亚拉姆语版的希伯来圣经(称为“塔古姆”)中,经常将“Memra”(主的圣言)赋予其自主性和位格。
“Memra” 的意思是“话语/逻各斯” 。
主的 Memra 被视为上帝在地球上的具体表现。
《塔古姆》中说,主的 Memra 是引导以色列人穿越荒野的云柱和火柱:
“白天,主的使者在云柱中为他们指引道路,夜间,主的使者在火柱中为他们照亮,使他们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能行走。
(塔尔古姆·尼奥菲蒂。出埃及记 13:21)
《塔古姆》还说摩西亲自会见了主的使者:
“主的使者与摩西面对面交谈,就像一个人与他的朋友交谈一样。”
(塔尔古姆·尼奥菲蒂。出埃及记 33:11)
要了解有关 Memra 的更多信息以及它与上帝之言的对应关系,请参阅《圣经说》文章-“古代犹太教义和希腊哲学如何在约翰福音中融合?”
然而,尽管《塔古姆》似乎将主的“门拉”(Memra)拟人化,并赋予其神圣的权威,甚至声称“门拉”在整个《旧约》中都有一些特殊的显现,但它们并没有说主的“门拉”完全变成了人。《塔古姆》或许在上述及类似段落中预示了道成肉身,但《塔古姆》并未揭示“门拉”化为肉身。
约翰的陈述似乎植根于塔古姆的 Memra 传统,但他的陈述“道成了肉身”比塔古姆预测的更进一步。
约翰的言论似乎也以一种直接针对那些具有深受希腊哲学传统影响的世界观的人的方式表达。
从希腊人追溯到以弗所的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35年-公元前475年)的哲学和科学传统来看,他们一眼就能看出“道”是永恒的秩序或精神,正是它奠定了宇宙的基石。这本福音书的作者约翰,在希腊城市以弗所生活和服侍教会期间(约公元70年-约公元98年),可能对赫拉克利特、希腊哲学以及他们的“道”传统有所了解。
本注释的后半部分将对约翰的论述及其与希腊哲学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分析标题为:从公元一世纪希腊罗马的视角看道成肉身。
约翰的言论几乎不会引起什么争议,而且会得到很多人的赞同(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例如:
但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都不可能默许这一点,因为约翰福音 1:14 的核心主张是:道成了肉身。
这句发人深省、发人深省的话语,其含义简单明了:“上帝化为人。” 如果约翰的这番话在今天看来不那么发人深省或令人震惊,那它要么证明了福音信息-上帝化为拿撒勒人耶稣,为要拯救世人-的广为传播和普遍接受,要么人们对此漠不关心。然而,几千年的岁月和数十亿的皈依者,丝毫没有削弱约翰这番话的深邃意义。
道成肉身,在今天和两千年前写下来时一样意义深远。在永恒中,它的意义也同样深远,或许比天国史册中记载的许多其他事件更为深远,包括世界的创造、路西法的堕落、世界的审判,以及新天新地的建立。理解约翰的这段话,令人心生敬畏。
道(Logos)指的是神-祂是灵(约翰福音4:24上)。道(Logos)的非物质性本质与肉体的物质性形成了无可比拟的对比。
道是造物主,肉身是祂独特的创造。虽然男人和女人是按照神的形象造的(创世记 1:26-27),但他们与神截然不同。神也与人截然不同。在很多方面,道和肉身处于光谱的两端:
道与肉身不仅表面上是对立的,而且似乎完全不相容。因此,请思考约翰所说的“道成了肉身”的深刻奇妙之处。
当约翰写下“道成了肉身”时,他并不是说道(Logos)诞生或开始存在。相反,约翰用“ginomai”(成为)来表达非物质、不可见、不朽和永恒的道(Logos)的彻底转变,祂以由可见的、必死的物质构成的有机肉身进入祂自己的创造物。
作为神圣的道,耶稣没有开始。因为太初,永恒的道已经存在(约翰福音1:1)。但道的人性却有一个开端。道的人性存在始于道成肉身之时。
在拿撒勒人耶稣身上,神并非以无形体的灵降临。祂也不是以人的形象或样式降临。相反,神道成肉身,完全是人。在拿撒勒人耶稣身上,神亲自以人的身份来到世上。道真正、完全地成为人。永恒的神成为凡人。
道成肉身-耶稣的人性
耶稣完全是人(并且他完全是神)。
约翰福音的序言主要从哲学角度探讨了道成肉身的过程,而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则以人的角度讲述了道成肉身的过程。马太和路加详细讲述了耶稣在童贞女玛利亚腹中受孕的神奇过程(马太福音 1:18-23,路加福音 1:26-38)。马太和路加也记录了耶稣诞生的传记故事(马太福音 1:24-25,路加福音 2:1-20)。
希伯来书启示说:“神儿女(人类)既同有血肉之体,他(神的儿子-道)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希伯来书 2:14a),并且他“凡事与他的弟兄相同”(希伯来书 2:17)。这包括他凡事受过试探,如同其他人受过试探一样(希伯来书 2:18)。他也“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希伯来书 4:15)。此外,耶稣也像我们一样受苦受死。
不朽的道成肉身,是为了成全律法(罗马书 8:3-4,加拉太书 4:3),并能够为世人的罪而死。希伯来书解释说,上帝道成肉身,是为了“为人人尝了死味……又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希伯来书 2:9-10),并使魔鬼无能为力(希伯来书 2:14)。我们将在本注释的“耶稣是神也是人”部分,详细阐述上帝使道成肉身的原因。
耶稣是一位仁慈的大祭司,为人们的罪孽献上赎罪祭,并帮助那些受到诱惑的人,因为他曾经受到诱惑,因为他成为人类,经历了诱惑、苦难和死亡,就像我们经历这些事情一样(希伯来书 2:17-18,4:15)。
耶稣生来就是人,凭着信心生活,在每一举止上都信靠上帝。耶稣凡事倚靠他的父上帝,而不是自己的力量,应验了以赛亚的预言:弥赛亚要学习成为门徒(以赛亚书 50:4-5)。
希伯来书进一步揭示了耶稣“在他肉体的日子,既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希伯来书 5:7),尽管他是神圣的道,但他“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希伯来书 5:8)。
耶稣在被钉十字架前与门徒们举行最后的逾越节晚餐时,告诉他们,无酵饼象征着祂无罪的身体,而酒象征着祂的血,是为他们而献上的(马太福音26:26-28,路加福音22:19-20)。因着基督的献祭,希伯来书的作者鼓励读者“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是借着耶稣的血,是借着他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他的身体”(希伯来书10:19-20)。
保罗在写给腓立比教会的信中,鼓励他们以基督谦卑的视角看待世界(腓立比书2:5-9),并描述了耶稣的人性。耶稣虽然是神,但祂作为人而活时,并没有固守或妄称神的特权。祂限制了自己的神能,只限于完成凡人所能做到的事。
耶稣从出生到受洗(马太福音 3:13-17)直到他在十字架上的最后话语(路加福音 23:46,约翰福音 19:30)所克服的所有考验和取得的成就都是通过对上帝的信仰实现的。
在马太、马可和路加对耶稣生平的记述中,他们经常描述耶稣在身体、精神和情感上的弱点。
即使是明确强调耶稣神性的约翰福音,也通过耶稣自己的话强调了祂的谦卑和人性的局限性:“子凭着自己不能做什么,除非他看见父所做的事”(约翰福音5:19)以及“我凭着自己不能做什么……我不求自己的意思,只求那差我来者的意思”(约翰福音5:30)。(另见:约翰福音6:38、7:16、8:26、8:28-29、8:54、10:32)。
也许约翰福音中最能体现耶稣人性的一句话就是当他倾诉时说:“我现在心里忧愁,我说什么才好呢?父啊,救我脱离这时候。但我原是为这时候来的。”(约翰福音12:27)
道成肉身,不仅以完美的生命成全了律法(马太福音5:17,约翰福音19:30)。祂也成为完美的祭物,将自己献上,为世人的罪作了赎罪祭(希伯来书9:28,约翰一书2:2),也为全人类树立了效法的完美榜样(路加福音9:23-24,约翰福音12:25-26,13:15,13:34,15:12)。
保罗反思耶稣谦卑与人性的榜样,说祂为了顺服祂的父,“倒空自己”的神圣特权(腓立比书2:7)。保罗鼓励腓立比的信徒要效法耶稣在肉身时的态度和视角,好叫我们也能蒙父喜悦,并在适当的时候被高举(腓立比书2:5-15)。
最后,道是永恒的神,但当道成肉身时,祂永远成为人。也就是说,耶稣基督将永远保留祂的人性。耶稣是第二个亚当,也是天上的人(哥林多前书15:44-48),从死里首先复活的人(歌罗西书1:18),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的大祭司(希伯来书6:20),祂的职事永不止息(希伯来书7:24-25),并且是那曾死过、现在又活到永永远远的永活者(启示录1:18)。
道成肉身的道-耶稣的神性
耶稣完全是神(并且他完全是人)。
耶稣是道,太初与神同在,他就是神(约翰福音1:1)。这不仅是约翰福音序言的开篇断言,更是他整部福音书的核心主张。约翰告诉我们,他写这些事,是“要叫你们(约翰的读者)信耶稣是基督(弥赛亚),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约翰福音20:31)。这意味着约翰写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凭着信心重生为神的儿女,获得永生的礼物,然后学习过信心的生活,以获得永生的经验和奖赏/奖赏。
除了约翰宣称拿撒勒人耶稣是神(道成肉身)之外,还有耶稣自己关于自己的描述。或许耶稣最明显的神性宣告就是他的“我是”的陈述。
在约翰福音中,耶稣多次以“我是”来宣告祂的神圣身份和使命。这些话语意义非凡,因为它们呼应了上帝向摩西宣告祂的名字,祂在摩西的宣告中自称是“我是自有永有的”(出埃及记 3:14)。
耶稣的“我是”陈述中至少有七处涉及描述性隐喻,揭示了他的神性特征:
1. “我是生命的粮”
“耶稣对他们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
(约翰福音 6:35)
耶稣在约翰福音 6:48, 51 中重复了这句话。耶稣这样说,声称神性是生命的源泉。
2.“我是世界的光”
“耶稣又对他们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
(约翰福音 8:12)
耶稣在约翰福音9:5中重复了这句话。耶稣在这句话中宣称神性是光的源泉,而光是生命的本质。
3.“我就是羊的门”
“耶稣又对他们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我就是羊的门。’”
(约翰福音 10:7)
耶稣在约翰福音10:9中重复了这句话。耶稣在说这句话时,宣称自己是人类的救赎主。
4.“我是好牧人”
“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
(约翰福音 10:11)
另请参阅:诗篇 23:1 和以西结书 34-特别是第 11、15、23、31 节。
耶稣在约翰福音10:14中重复了这句话。耶稣在这句话中宣告了祂的创造神性,祂关心祂的创造物。
5.“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
“耶稣对她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
(约翰福音 11:25)
在发表这番言论时,耶稣宣称自己是生命的创造者/神。
6.“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耶稣对他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约翰福音 14:6)
在发表这番言论时,耶稣宣称自己是救赎的创造者、存在的“我”和生命的创造者。
7.“我是真葡萄树”
“我是真葡萄树,我父是栽培的人。”
(约翰福音 15:1)
耶稣在约翰福音15:5中重复了这句话。耶稣在这句话中宣称自己是生命维持者的神性。
除了这些隐喻性的陈述之外,耶稣还在约翰福音中做出了至少五次绝对的“我是”宣言,并直接宣称自己是神。
1. 当耶稣在风暴中行走在水面上时,他大声呼唤他的门徒:“是我,不要害怕。”
(约翰福音 6:20)
2.“所以我对你们说,你们要死在罪中;你们若不信我是基督,必要死在罪中。”
(约翰福音 8:24)
3.耶稣说:‘你们举起人子以后,必知道我就是那一位;我没有一件事是凭着自己做的,我说这些话乃是照着父所教导我的。’”
(约翰福音 8:28)
4.耶稣对他们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在亚伯拉罕出生之前,我就存在了。”
(约翰福音 8:58)
5.耶稣被捕时,坚称“我就是”;他的话语使士兵们倒在地上。
(约翰福音 18:5-6)
无论是单独还是整体,这些陈述都体现了耶稣如何将自己视为上帝。
在《启示录》中,荣耀的耶稣再次宣称“我是”的陈述:
在耶稣传道期间,彼得向耶稣承认:“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马太福音16:16)。保罗在他的书信中反复描述或宣告耶稣是神。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两个宣告是:
歌罗西书中的这些真理意味着耶稣与上帝完全一样,上帝的一切都在耶稣里面。
希伯来书的作者声称耶稣是上帝:
最后,保罗、彼得和犹大都明确地将耶稣描述为“上帝和救世主”(提多书 2:13、彼得后书 2:1、犹大书 1:25)。
耶稣和他的追随者都声称他是上帝。
道成肉身-耶稣是神也是人
拿撒勒的耶稣既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耶稣兼具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的双重本质,是基督教难以解释的、根深蒂固的悖论。神学家有时将耶稣神人二性的神秘二元性称为“位格合一”。
“位格”(Hypostatic)源自希腊语,意为“潜在的实在”。耶稣身上神秘地共存着神性与人性的双重本质,这本身就构成了多重悖论。(悖论是指两个看似矛盾的真理主张并存。)不妨思考一下拿撒勒人耶稣作为道与肉身,神性与人性共存的一些悖论。
从逻辑上讲,这些真理对彼此互不相容。根据逻辑规则,它们中的陈述必定有一个或两个都是假的。但矛盾的是,每个陈述都是真的。需要信念才能接受它们为真。所有哲学真理的本质都是自相矛盾的。物理学中的一个例子与几何学有关。欧几里得几何的根本真理(平行线永不接近也永不相交)与非欧几里得几何的根本真理(平行线可以相互接近但永不相交)相矛盾。这两个系统都可以用来描述和预测自然。然而,它们却截然相反,令我们惊叹不已。
这些对自然界悖论的观察,让我们看到了上帝悖论性的本质。在我们看来,祂似乎是矛盾的。但这只会让我们惊叹,因为上帝是创造者,超越一切。我们对这些悖论的观察,应该让我们像保罗一样,惊叹于:
深哉,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测!他的踪迹何其难寻!
(罗马书 11:33)
上帝并不要求我们通过逻辑或经验证据来完全理解祂。事实上,这甚至是不可能的。虽然事实和证据或许能指向祂的身份,但来到上帝面前需要信心(希伯来书11:6)。上帝要求我们凭着信心相信耶稣(约翰福音1:12-13,3:16)。
虽然这显然是正确的,但所有知识都始于信仰,这一点同样正确。即使我们诉诸经验,我们也必须判断自己是否能够相信这些经验(这是真的吗?)。而我们所拥有的任何经验,都只是所有经验中极其微小的样本,因此本质上是不可信的。
因此,基督教并非唯一需要信仰的体系。每一种世界观,包括那些自称无宗教信仰或客观的世界观,都建立在一个或多个悖论之上,这些悖论在理性上并不一致,但必须作为信仰而被相信、接受或领悟。每一种世界观都建立在一个创始悖论之上。欲了解更多关于这一现象的信息,请参阅《圣经说》文章: “创始悖论”。
上帝道成肉身,道成肉身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因为如果拿撒勒人耶稣不是人,那么他的死亡以及随之而来的复活就不是真实的。保罗说,我们的“信是虚空的”,信徒“仍在罪里”(哥林多前书15:17)。此外,如果耶稣不是人,那么律法仍然没有得到成全,因为从来没有人成全过它。
约翰二书的主要警告是:“世上有许多迷惑人的出来,他们不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这就是那迷惑人的,敌基督的。”(约翰二书1:7)耶稣完全是人,因此祂的死亡和复活能够救赎祂的弟兄,这对福音至关重要。
上帝派遣他的儿子和道成肉身的原因是为了履行律法并为人类牺牲生命(罗马书 8:3、彼得前书 1:18-19、希伯来书 9:11-12、10:10、14)。
因为我们的罪性,我们过去和现在都无法独自满足上帝律法的公义要求,并且被定罪。但上帝爱我们,并借着基督为我们成就了我们自己无法做到的事。
“律法因肉体软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却差遣自己的儿子,成为罪身的形状,作了赎罪祭,在肉体中定了罪案,使律法的义成就在我们身上……”
(罗马书 8:3-4a)
保罗进一步揭示,上帝的话语不仅变成了肉身,而且上帝无罪的话语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成为罪,以便我们能够获得他的正义(哥林多后书 5:21)。
希伯来书则说得更明确:永恒不朽的道成为凡人的肉身,正是为了能够死去,“叫他因着神的恩,为人人尝了死味”(希伯来书 2:9)。
或许,最详尽的经文解释了为何不朽的道在化为凡人肉身之后会变得能够死亡:
“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他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藉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并要释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
(希伯来书 2:14-15)
耶稣在论到自己的死亡时(约翰福音12:33),说“我为此而来”(约翰福音12:27b)。道成肉身,神的儿子降生为人子,为要承受死亡。他受死是为了复活,并战胜死亡。
早期教父阿塔纳修斯在其著作《论道成肉身》中巧妙地阐述了道成肉身的原因是为了能够死亡:
“道认识到,除非以死亡为必要条件,否则人类的腐败无法消除,而道是不能忍受死亡的,因为他是不朽的,又是父的儿子,因此,他为自己取了一个可以死亡的身体,通过分享高于一切的道,它可以配得上代替所有人死去,并且因为住在其中的道,它可以保持不朽,从今以后,通过复活的恩典,腐败可以从所有人身上停止。”
(阿塔纳修斯。《论道成肉身》2.7)
阿塔纳修斯解释说,人类的败坏唯有上帝的死亡才能消除。但上帝既是永生的,就不可能死亡。因此,祂道成肉身,为所有人承受死亡,从而打破了败坏的权势。
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难以理解的结论:道成肉身,上帝之子作为人子而生,为的是死去以拯救人类。
此外,只有上帝的死亡才能赎回世人的罪孽。
唯有上帝的死亡才有力量拯救和救赎所有人。任何其他的牺牲都不足以达到这个目的。
动物祭祀没有消除罪孽的力量。
“凡祭司天天站着事奉神,屡次献上一样的祭物,这些祭物永不能除罪;但基督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就在神的右边坐下了。”
(希伯来书 10:11-12)
希伯来书作者的观点是,我们将“靠耶稣基督只一次献上他的身体”而得救(希伯来书 10:10)。
从假设的角度来看,即使一个人(并非神)设法过着无罪的生活,并完美地履行了神的律法,他的牺牲在救赎他人方面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义人自愿牺牲的死亡或许价值有限-或许是一对一的比率。一个人的生命换另一个人的生命。但神的生与死具有无限的价值,因此可以救赎全人类。
正如阿塔纳修斯所解释的:
“祂就是生命本身,祂以自己的身体承担了我们的死亡,藉着这死亡,祂为所有人摧毁了死亡的权势。单凭人的生命是不够的,但赐予生命者的死亡意义非凡。”
(阿塔纳修斯。《论道成肉身》。2.9)
和:
“上帝的圣言高于一切,因此,祂以自己的圣殿和肉身作为代替,代替了所有人的生命,以死亡完成了一切的救赎。祂的死具有无限的价值,足以偿还所有人的债。”
(阿塔纳修斯。《论道成肉身》。7.19)
无论如何,圣经清楚地表明我们“不是凭着能坏的物……乃是凭着基督的宝血,如同无瑕疵、无玷污的羔羊之血”(彼得前书 1:18-19),并且“他为信徒的罪作了挽回祭,不是单为信徒的罪,也是为普天下人的罪”(约翰一书 2:2)。
为了让福音成为每个人的好消息,上帝必须成为人来履行律法,为世人的罪而死,并从坟墓中复活。
耶稣是神,道成肉身, “除去世人罪孽的”(约翰福音1:29)。在耶稣的肉身中,神成为第二个亚当,
“死既是因一人而来,死人复活也是因一人而来。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
(哥林多前书 15:21-22)
从公元一世纪希腊罗马人的角度看道成肉身
上帝化身为人的想法,在希腊罗马异教徒看来,或许会显得怪异,甚至违背他们的预期。无论是在神话还是哲学中,希腊罗马人的核心愿望之一,就是摆脱死亡的重担。
希腊哲学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灵魂被肉体的欲望和痛苦所压垮:
“灵魂就像钉在身体上的钉子,被自己的欲望牢牢束缚,并具有身体的本质。”
(柏拉图,《斐多篇》83d-e)
他们相信,人可以通过过有德的生活来逃避邪恶和肉体的腐败,
“灵魂中的正义就像身体中的健康:当灵魂受智慧和理性的支配时,它就能避免腐败。”
(柏拉图,《理想国》,443c)
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来说,最高美德是正义,因为它是其他美德共同作用的和谐。(有趣的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用来表示“正义”的希腊词,与新约中通常翻译为“正义”的希腊词δικαιοσύνην,G1343,发音为:“dik-ah-yos-oo'-nay”-参见: “什么是正义?” )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对他来说,有德行的生活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也是逃离放纵欲望或自我所带来的一切纷扰和痛苦的出口。对亚里士多德来说,美好的生活是充满对永恒良善与真理的沉思的生活,包括维系宇宙的庄严秩序(逻各斯)-万物的本原动力。
对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他们有影响力的思想流派来说,逻各斯-建立宇宙的最高秩序-化为肉身的想法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像苏格拉底一样,一位开明的哲学家可能会重新进入洞穴,为被黑暗锁链束缚的囚徒带来真理,但太阳-光明和真理的源泉-不会变成人类,亲自进入洞穴的阴影。
(参见: “约翰序言的光芒如何阐明苏格拉底的洞穴寓言。” )
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变的本原动力“不是物质的”(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072b4),不会变成可腐烂的肉体。
即使是更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从未想象过永恒的逻各斯会直接成为变化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这个道是永恒的,但人们却未能理解它。”
(赫拉克利特,片段 50)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学说对灵魂、美德和宇宙的本质提供了深刻的见解,但他们未能想象约翰福音中提出的革命性概念:逻各斯-支撑宇宙的永恒秩序和理性-将呈现腐朽的肉体。
希腊哲学强调灵魂通过美德努力摆脱肉体的腐化影响,而基督教宣称“道成肉身”则引入了一种变革性的观点,即上帝亲自进入了物质世界的破碎,以拯救它。对于这些哲学家来说,这一概念是难以理解的,因为他们对神的理解根深蒂固,与物质世界截然分离。
约翰序言中所描述的道的化身以希腊哲学无法想象的方式弥合了神性的完美与人类的脆弱之间的差距。
希腊人或许认为人可以通过道德和哲学的努力接近神,但他们从未想过终极真理会屈尊降临人间。福音宣告道成肉身,不仅为人类败坏的问题提供了哲学上的解答,也提供了一个关系性和救赎性的解答,重新定义了神人关系,既挑战了希腊哲学的抱负,也实现了它的愿望。
“犹太人是要神迹,希腊人是求智慧,我们却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在那蒙召的,无论是犹太人、希腊人,基督总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
(哥林多前书 1:22-24)
希腊和罗马神话
虽然希腊和罗马宗教的异教神话中充斥着神祇化身人形,在人间作恶以满足自身琐碎私欲的故事,但他们这样做绝非出于无私的动机。异教诸神偶尔会短暂地来到人间,享受短暂的阴谋或纵情享乐,但他们始终保持着神圣的超然。
希腊和罗马的诸神会暂时化身为人,操纵凡人或满足自身私欲。神灵为了人类的利益而永久化身为人,并为此献祭,这种观念在异教神话中是完全不切实际的。
约翰福音所呈现的道成肉身与这些神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里,上帝并非出于任性或自私的野心而化身为人,而是为了顺服天父,将人类从罪恶和死亡中救赎出来(马太福音20:28,约翰福音3:16-17,腓立比书2:5-8)。
圣言无私的牺牲之爱重新定义了神与凡人之间的关系,表明上帝不仅超越一切,而且无处不在,并亲自致力于他所创造的万物的福祉。
在希腊和罗马万神殿的故事中,这样的概念是深不可测的。
此外,道成肉身的永恒性和目的性使其远超异教诸神短暂的冒险。例如,宙斯可能会伪装成凡人来欺骗或引诱,而基督则完全且不可逆转地取了人性,介入人类的挣扎和苦难。这种自我牺牲并非为了剥削或统治,而是为了恢复和救赎,并提供一种与神永恒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道成肉身不仅是神圣干预中独一无二的存在,也满足了人类与神合一的深切渴望。
上帝亲自承受苦难和死亡,使所有信祂的人都能得永生;凡凭信心与祂同受苦难的人,也必与祂的荣耀同在。上帝能够理解并体恤人类的困境,并赐予我们天国的荣耀,这实乃一个难以实现的希望,任何希腊或罗马神话都无法实现。
当约翰在他的福音书中描述和描绘耶稣时,道成肉身的不可思议的意义不断被揭示出来。
耶稣的一生使尽可能多的人因信接受祂(承认祂是神和弥赛亚)而得以重生,成为神永恒的家(约翰福音 1:12-13,3:5,14-15)。耶稣的言行向世人彰显了神的心意,祂牺牲的爱的榜样也邀请我们效法,使我们得着丰盛的生命(约翰福音 10:10b,15:12)。
…并住在我们中间…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
约翰的表述-住在我们中间-强调了道成肉身时所具有的完全人性。神以人(拿撒勒人耶稣)的身份,与我们同在,并与其他人类共处。
在我们讨论居住的丰富含义之前,我们应该首先讨论一下约翰所说的“在我们中间”是什么意思。
“我们”指的是谁?
代词“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1. 包容全人类。
2. 从民族或种族角度指犹太人。
3. 特指约翰和耶稣的其他亲密门徒。
“为这些事作见证,并且记载这些事的就是这门徒,我们知道他的见证是真的。”
(约翰福音 21:24)
“我们”这三个含义都是相互有效的,而且可能是约翰的本意。
“住在我们中间”
当约翰说上帝居住在我们中间时,他的用语具有描述性且意义深远。
希腊语动词“ dwellt ”是σκηνόω(G4637,“skénoó”,发音为“skay-nah'-ō”)的一种形式。它的字面意思是“搭建帐篷”、“扎营”或“搭帐篷”。
“Skénoó” 让人联想到旧约圣经中的圣幕。事实上,“skénoó” 是七十士译本(旧约圣经的古希腊语译本)中译作“圣幕”的希腊名词的动词形式。
圣幕是上帝在将以色列人从埃及的奴役中拯救出来后不久,按照祂的吩咐建造的特殊帐篷(出埃及记 25:8-9,26)。它被指定为上帝在地上居住的地方(出埃及记 29:43-46)。(要了解更多关于圣幕的信息,请参阅《圣经说》文章: “圣殿” )。
“住在我们中间”这句话传达了上帝同在的切实存在。在旧约中,上帝的荣耀充满了圣幕,这是祂与祂子民亲近的可见记号(出埃及记 40:34-38)。
同样,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以肉身居住在耶稣里面(歌罗西书2:9)。耶稣借着祂的话语、行动和神迹,以人类能够看见和理解的方式,彰显了神的品格、智慧和爱。 “道住在我们中间”证实了神已藉着拿撒勒人耶稣彰显祂自己,使人可以认识祂,亲近祂。
帐幕表达了上帝渴望与祂的子民同住的愿望(出埃及记 29:45)。耶稣,道成肉身,体现了上帝渴望与祂的子民同住的愿望。耶稣是以马内利,“神与我们同在”(马太福音 1:23)。耶稣的一生彰显了上帝与人类建立亲密关系的最终旨意(约翰福音 1:12-13,3:16,10:10,17:21)。
“住在我们中间”(支搭帐幕)这句话传达了一个真理:无穷的神选择进入祂的创造物,在祂的子民中间行走,并邀请他们与祂相交。正如神在旷野中“支搭帐幕”(支搭帐幕)在以色列人中间,带领他们进入应许之地,神的道也同样在人间支搭帐幕,除去了世人的罪孽(约翰福音1:29)。
在出埃及记中,上帝的同在和荣耀在白天的云柱和夜间的火柱中显现(出埃及记40:34-38)。在出埃及记中,上帝“住在”天上圣殿的实体复制品中(希伯来书8:5)。在耶稣的一生中,上帝“住在”人的肉身中。作为人,耶稣“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像”(希伯来书1:3a)。“耶稣是那不能看见之神的像”(歌罗西书1:15a)。
“Skénoó”(“帐幕”)也强调了耶稣在世上生活的短暂和卑微。
帐篷并非永久的住所,而是一个暂时的住所。“住在我们中间”指的是神的儿子耶稣在地上与我们实际生活的短暂时光。耶稣在我们中间生活了大约三十三年。三十三年并不算长。对于人类来说,这算是一段相对短暂的人生。在人类历史上,这不过是昙花一现,更遑论宇宙史或永恒的历史了。
当日期满足的时候(加拉太书4:4),耶稣因着特定的原因“住在我们中间”。道成了肉身,耶稣降生是为了因信成全律法(马太福音5:17)。他来到世上,活出人间,忍受可怕的苦难,然后死去,为要救赎人类和他所造的万物,脱离罪的毁灭力量和致命的惩罚(加拉太书4:5,哥林多后书5:21)。神的儿子道成肉身,为我们(希伯来书2:9,2:14-15)经历了祂自己死亡的时刻(约翰福音12:27,12:33)。换句话说,耶稣降生并住在我们中间,是为了我们而死。
上帝之子的屈尊和死亡(腓立比书 2:6-8)体现了上帝对人类的无限爱(约翰福音 3:16、15:13、罗马书 5:8)。
耶稣暂时住在地上是为了完成这项使命。但他在我们中间的短暂时光,却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永恒的影响。在耶稣去世前的那个晚上,他向门徒许下了一些奇妙的应许:
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哪里。
(约翰福音 14:2-3)
道成肉身,暂时住在我们中间,以便我们能永远与上帝同住在他父的家里。
与此同时,即使在耶稣死而复活并升天之后,上帝的存在虽然目前没有以肉身存在于我们中间,但仍然以精神存在于我们中间。
耶稣应许要“常与门徒同在”(马太福音 28:20),并差遣圣灵住在门徒心里(约翰福音 14:16-17)。圣灵在耶稣升天几天后降临(使徒行传 2:1-4)。
圣言居住在人类之中,使我们确信上帝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耶稣的生、死和复活,最显著地彰显了祂坚定不移地致力于通过祂来救赎和复兴万物的承诺。“住在我们中间”这句话传达了一个真理:无限的上帝选择进入祂的创造物,与祂的子民生活同行,并邀请他们与祂相交。
…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
约翰承认,他那令人震惊的宣告-上帝道成肉身,住在我们中间-是多么大胆。 “我们看见他的荣耀”这句话,传达了约翰和其他遭遇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之人的亲眼见证(约翰福音21:24)。
这个短语中的代词“ we”可以指代与上一个短语中的代词“us”相同的三个含义。这三个含义是:
虽然这三种含义都是相互有效的,但约翰似乎是指他自己和他的同门弟子,以证明他撰写这部福音书的资格。
他的荣耀指的是耶稣的荣耀,道成肉身的耶稣。
约翰写道,我们看见了他的荣耀,指的是他在我们中间居住期间道成肉身的荣耀。
荣耀-神的荣光
译作荣耀的希腊词是δόξα(G1391,发音为“do-xa”)。荣耀是指某事物的本质被他人观察到。
通过耶稣,人类可以观察和理解上帝的真正本质。
在耶稣身上,约翰和其他人得以看见神的荣耀。耶稣是父神独生子,彰显神的威严和荣耀。
约翰似乎在他的第一封书信的开头扩展了他的表达方式-我们看到了他的荣耀:当这位年迈的使徒回忆起他与耶稣在一起的时光时:
“关于生命之道,从起初就有的,我们所听见的,我们所看见的,我们所注视的,我们所触摸的-”
(约翰一书 1:1)
约翰一书1:1中“我们所听见的……看见的……看过的……触摸的”的希腊语动词时态,使约翰看起来像是在回忆他与耶稣在一起的时光。这位年迈的使徒正在脑海中重现那些场景或对话。约翰仍然能够清晰地看到耶稣当时的表情,仍然能够听到耶稣语调的变化,因为他回忆着耶稣说过的话。
当约翰写道“我们看到他的荣耀,正是父独生子的荣耀”时,他强调耶稣虽然完全是人,但却以一种对那些见证他的生活和事工的人来说可观察和不可否认的方式揭示了上帝的伟大。
在旧约中,上帝荣耀的彰显与祂的荣光有关。祂的荣光居住在圣幕中(出埃及记 40:34-35),后来又居住在圣殿中(列王纪上 8:10-11)。在出埃及记中,上帝的荣耀白天在云柱中彰显,夜间在火柱中彰显(出埃及记 40:34-38)。
云柱和火柱象征着上帝在祂子民中的荣耀、同在和能力。耶稣是上帝神像荣耀在人间的彰显。耶稣也是上帝在祂子民中的荣耀、同在和能力的化身。
约翰说“我们看见祂的荣耀”,是断言那曾经局限于圣幕的神圣荣耀,如今在拿撒勒人耶稣身上彰显出来。这与约翰先前宣告的“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翰福音1:14上)完美契合。
有趣的是,《旧约》的阿拉姆语译本(“塔古姆”)明确指出,它的字面意思是“主的‘Memra’ [‘话语’]”:
当约翰写道: “道住在我们中间,我们也见过他的荣耀”时,他似乎直接与塔古姆先前关于 Memra(道)、帐幕和 Shekinah 荣耀的说法相联系。
例如,当主应许在圣幕中与以色列人相会并住在他们中间时,《塔古姆》写道:
约翰在写下这些话时,脑海中可能浮现的是这些塔古姆译本: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住在帐幕里”),我们也见过他的荣耀。
要了解有关 Memra 的更多信息以及它与 Logos 之间的其他相似之处,请参阅《圣经说》文章: “古代犹太教义和希腊哲学如何在约翰福音中融合?”
约翰所见耶稣荣耀最辉煌、最不容置疑的时刻,似乎是他、彼得和雅各在耶稣变容时,所见耶稣神圣的荣耀(马太福音17:1-8)。在那一刻,耶稣的神性在光辉灿烂中瞬间显露。三位门徒都看见了耶稣的荣耀。
目睹耶稣变容的门徒们,看见祂的面容如同日头发光,衣服洁白放光,毫不怀疑祂的神圣身份(马太福音17:2)。彼得看到上帝更加丰满的荣耀,不知该如何回应,便脱口而出:“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你若愿意,我就在这里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马太福音17:4)
圣经记载,先知摩西和以利亚在耶稣变容时与他一同显现。我们观察到,彼得看到耶稣神圣的荣耀时,立刻想到了圣幕。
还请注意耶稣变容时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耶稣还在说话的时候,忽然有一朵光明的云彩遮盖他们。看哪,云彩里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
(马太福音 17:5)
明亮云彩的形象,以及云彩中传来的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马太福音17:5),都与约翰声称亲眼所见相符:我们看见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翰在约翰福音1:14写下这句话时,脑海中可能浮现的是耶稣显圣容的瞬间。
耶稣的荣耀不仅彰显于他伟大的时刻,也体现在他的谦卑和顺服中。他神圣荣耀的终极体现,是通过十字架和复活。耶稣自己也曾说过,十字架是他得荣耀的时刻(约翰福音12:23-24,13:31)。
耶稣牺牲生命,彰显了神的荣耀。耶稣的死彰显了神深不可测的爱与公义。耶稣的复活彰显了神的荣耀。耶稣的复活彰显了神战胜罪恶和死亡的大能。
这种矛盾的荣耀-既体现在苦难中,也体现在胜利中-是福音的核心。
与摆在他面前的喜乐(希伯来书 12:2)和荣耀奖赏(以赛亚书 53:12,腓立比书 2:9-11)相比,耶稣认为十字架上的羞辱和折磨微不足道。
耶稣邀请我们凭着信心与祂一同受苦,并应许我们若如此行,就必得着荣耀(马太福音10:32, 38-42;路加福音22:28-30;启示录2:8-11)。保罗也强调了这些宣告(罗马书8:16-18)。彼得也强调了这些宣告(彼得前书1:3-9)。雅各也强调了这些宣告(雅各书1:2-4, 1:12)。
独生子
“因父独生子的荣耀”这一短语揭示了耶稣与父神之间的独特关系。
译作“独生子”的希腊词是 μονογενής (G3439-发音为“mon-og-en-ace”)。意思是“独一无二”或“独一无二的”。
“独生子”(Monogenace)是一个复合词,由“mono”(意为唯一或“独特的”)和“gen-ace”(意为受孕、诞生或产生)组成。严格按照人类的语言,“monogenace”可以指“独生子”(路加福音8:42,9:38,希伯来书11:17)。但当用在耶稣身上时, “独生子”这个表达并非指创造,而是表明祂的独一无二,以及祂作为独生子与父神的关系。
作为圣子,耶稣的存在是永恒的。“这道在太初有”(约翰福音 1:1a,1:2)。因此,耶稣并没有一个开始。他的诞生或被生,与孩子由父母生出或诞生的意义不同。孩子存在都有一个开始。他们的开始始于他们被生(受孕)的时候。耶稣不仅仅是被生-他是唯一的被生,独一无二的被生。耶稣是永恒被生的。
“单源性”强调耶稣作为神永恒之子的独特和无与伦比的地位。这个词旨在表达耶稣,即“道” ,如何与神共享独一无二的神圣地位。耶稣的荣耀(祂的本质)独特而无与伦比,因为它直接源于祂作为神永恒之子的身份(约翰福音1:1-3)。
尽管道成了肉身,以人的身份进入受造界,但他与一切受造物截然不同。他是独生子-“单生”。
“单源性”(Monogenance)与约翰福音3:16中使用的希腊词相同,用来描述神儿子独一无二、独生子的本质。有趣的是,七十士译本(旧约圣经的古希腊语译本)在弥赛亚诗篇中,当诗人呼求神拯救他“唯一的生命”(诗篇22:20,35:17)时,也使用了“单源性”。
独生子是理解耶稣在三位一体中的身份及其在救赎中的作用的基础。
矛盾的是,上帝是三位一体的,但上帝又是一位。这位独一的上帝是圣父、圣子、圣灵。
约翰福音1:14中的父指的是父神。父神爱世人(约翰福音3:16),不愿世人因悖逆祂而灭亡。父神差遣祂的儿子来拯救世人(约翰福音3:17)。
圣子就是耶稣,就是道(约翰福音 1:1, 14)。当父神差遣祂的儿子来到世上时,圣子道成肉身,生于拿撒勒,就是耶稣。耶稣如同一位忠信的儿子,凡事顺服父,甚至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书 2:7-8)。
圣灵就是神。耶稣应许差遣圣灵永远与祂的门徒同在,称祂为“真理的圣灵”,祂与他们同在,并在他们里面(约翰福音14:16-17)。圣灵在五旬节降临(使徒行传2:1-4)。借着圣灵的内住,神的同在不再局限于物质的圣殿,也不再局限于耶稣在地上的肉身。如今,神以圣灵的形式住在信徒心中,将他们转变成神的帐幕(哥林多前书6:19)。歌罗西书1:27也说基督“在你们心里成了有荣耀的盼望”。
独生子也揭示了上帝希望通过耶稣与人类分享他的荣耀的意图。
耶稣是父神独生子,祂使相信祂的人能够得着神的荣耀。这与耶稣作为大祭司的祷告相呼应:
你所赐给我的荣耀,我已赐给他们,使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合而为一。
(约翰福音 17:22)
信徒通过与独生子耶稣的关系,被邀请与圣父和圣灵一起享受神圣的荣耀。
约翰的见证-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既是宣告,也是邀请。它宣告耶稣是谁:道成了肉身。它也是邀请我们通过他的儿子耶稣基督,与永生的神相遇。约翰福音揭示了耶稣是谁。
…充满恩典和真理。
约翰福音1:14的最后一句-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简洁地描述了上帝的品格和道成肉身的使命。耶稣在祂的人类生活中体现了上帝丰满的神圣属性。耶稣充满恩典。祂也充满真理。
充满恩典
这里翻译为恩典的希腊词是χάρις(G5485,发音为“khar-ece”)。它的意思就是“恩惠”或“仁慈”。恩惠是一种性情,或表达爱、善意或祝福的方式。我们在路加福音2:52中看到“charis”被翻译为“恩惠”,经文讲到耶稣在神和人面前(“charis”)越来越蒙恩。
仁慈是一种品质或行为,其特征是仁慈、同情和关怀他人-通常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恩典既是上帝本性的体现,也是祂爱的具体表达。
背景决定了谁在施予恩典、向谁提供恩典以及给予恩典的基础。
有时恩典或恩惠并非应得;这是出于怜悯而赐予的。在旧约中,尽管以色列屡屡不忠,主仍信守与以色列的盟约,彰显了祂的恩典(诗篇30:5,耶利米哀歌3:22-23)。
在新约中,耶稣的福音是,人因信耶稣,就能得到罪的赦免和 永生的礼物,这恩典是本乎不劳而获的(以弗所书2:8-9)。虽然这奇妙的恩典或恩惠并非人所配得,但这恩惠却是因着耶稣基督的功德而赐予的,他替我们受死。
但上帝也赐恩给那些遵行祂话语的人。这就是永恒奖赏的恩惠/恩典。这就是耶稣所说的,因在地上行善而得的“财宝在天上”(马太福音19:21)。彼得前书的这节经文说明了这一点:
“上帝反对骄傲的人,却给谦卑的人恩典[“charis”]。”
(彼得前书 5:5b)
我们从这节经文中看到,上帝明确地告诉我们祂喜悦什么(谦卑),厌恶什么(骄傲)。这与使徒保罗的主题经文之一-哈巴谷书2:4-相符。这节经文在新约罗马书1:17、加拉太书3:11和希伯来书10:38中都有引用。它告诉我们,骄傲(对自己的信心)与信靠上帝的信心截然相反。既然这是上帝的旨意,祂也应许要奖赏这样的人。
尽管有这样的应许,上帝的恩典始终源于祂的怜悯,因为没有任何标准高于祂。没有人能向上帝要求任何东西,因为祂不受任何标准约束。然而,这对我们人类来说可能更有利,因为祂是一位有丰富怜悯的上帝(以弗所书 2:4-5)。
在约翰福音1:14中, “充满恩典”描述了上帝品格的核心要素。恩典是上帝主动祝福和拯救人类,尽管人类有罪。
上帝的恩典在耶稣的一生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在耶稣身上,恩典被人格化并完全实现。通过祂的生、死和复活,耶稣将上帝的恩典扩展到人类。
透过耶稣,我们得到以下恩赐:
在耶稣里,神赐予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恩惠:“从他丰满的恩典里,我们都领受了,而且恩上加恩。”(约翰福音1:16)神的恩典永不枯竭,永不空虚。(诗篇136:1)
祂的恩典永不减少,也永不减少。祂的怜悯每早晨都是新的(耶利米哀歌 3:22-23a)。罪在哪里显多,祂的恩典就在哪里显多(罗马书 5:29)。接受耶稣的人不可能太多,也就不会耗尽祂的怜悯和恩典。祂的恩典是无限的。接受祂的人越多,就越能体验到福音的祝福(约翰福音 1:12-13)。
福音的恩典供应是无限的,不受限制的。无限的恩典正是福音如此美好的原因之一。
这是可能的,部分是因为耶稣作为造物主,是恩典的创造者(约翰福音1:17)。他的恩典赐予所有相信他的人。
恩典在耶稣身上得到人格化和充分实现。
充满真理
翻译为真理的希腊词是ἀλήθεια(G225-发音为“al-é-thee-ah”)。真理描述的是现实。作为对圣言的描述, “充满真理”这一表述描述了上帝作为绝对现实的本质。
当上帝向摩西启示祂的名字时,祂告诉摩西祂是:“我是自有永有的”(出埃及记 3:14)。上帝的自我描述可以理解为“我是真实本身”。
耶稣宣称自己是“道路、真理、生命”(约翰福音14:6)。耶稣是上帝道德真理的终极启示,也是通往完全满足的道路。一切真实的东西都来自上帝,属于上帝。世间所有看似真实的东西,都只是对真实事物短暂的幻象(约翰一书2:17)。
作为上帝,耶稣“就是光,在他毫无黑暗”(约翰一书1:5下)。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帝身上丝毫没有欺骗、虚假、无知或邪恶的痕迹。
作为人,耶稣是真理的化身。他完全公义,这意味着他完全按照上帝对人类的计划生活。他按照真理生活,因为他完全忠于上帝的律法(马太福音5:17,希伯来书4:15)。
耶稣被描述为“忠信真实的见证人(殉道者)”(启示录 3:14),因为他至死忠信(以赛亚书 53:10-12,腓立比书 2:8,希伯来书 2:14-15)。耶稣在传道期间,以他的教导彰显真理。耶稣揭露罪恶和虚伪,同时始终将神的公义指向人们(约翰福音 3:19-21)。
耶稣是“世界的光”(约翰福音 8:12,9:5)。祂来是要将真理和良善的光带进人类的黑暗、无知和邪恶之中(约翰福音 1:5)。耶稣来是要用恩典和真理来处理人类罪恶和苦难的可怕现实。
“你们知道,主曾显现,是要除掉人的罪;在他并没有罪。”
(约翰一书 3:5)
“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
(约翰福音 1:29b)
耶稣仁慈地除去了我们的罪,不是通过忽视它们,而是通过用真理来面对它们。他用自己的公义来承担我们的罪,从而除去了我们的罪(以赛亚书 53:5-6,哥林多后书 5:21,歌罗西书 2:14)。
如果我们接受耶稣为上帝和弥赛亚,即相信他的名字能拯救我们,我们就会出生在上帝永恒的家庭中(约翰福音 1:12-13),并且我们承诺我们的罪孽不会让我们永远与上帝分离(罗马书 8:1)。
约翰描述耶稣充满真理,正如保罗提醒我们“神的恩赐和选召是没有后悔的”(罗马书11:29),这让我们确信耶稣是完全值得信赖的。神信实地履行祂恩典的应许,拯救我们脱离罪恶和死亡。
恩典与真理并存
耶稣过去和现在都充满恩典和真理。耶稣既是恩典的化身,又是真理的化身:
耶稣身上恩典与真理的结合,对福音至关重要。没有恩典,神的真理就无法承受,因为它揭露了人类的罪恶和不配。没有真理,神的恩典就缺乏方向和实质。在耶稣身上,这两种特质完美而圆满地共存,既赐予我们宽恕,也指引我们走向公义的道路。
耶稣既不是没有真理的恩典,也不是没有恩典的真理。耶稣满有恩典和真理。在马太福音24:12-13中,耶稣警告未来的门徒要忍耐,不要让他们的爱心“冷淡下来”,因为不法(即缺乏真理)已经增多。他说,如果任何信徒在不法面前保持爱心“忍耐到底”,那么“他必得救”。我们可以推断,在这种情况下,“得救”是指不再坚持真理,不再反对不法,却不再持续地爱。这表明,两者结合至关重要,这样才能以一种向世人彰显耶稣并取悦上帝的方式生活。
以下三个例子,表明当耶稣住在我们中间时,他所行出的丰盛恩典和真理:
1.犯奸淫的女人
(约翰福音 8:2-11)
耶稣向犯奸淫的女人反映了上帝的性格(充满恩典和真理)。
耶稣没有忽视、纵容或轻视她的罪(真理)。他也没有因她的罪定她的罪(恩典)。他饶恕了她,并告诉她不要再犯罪(约翰福音8:11)。他没有为了施予恩典而妥协真理,也没有以真理的名义不施予恩典。他与犯奸淫被抓的女人的互动(约翰福音8:1-11)展现了他里面恩典和真理的丰盛。他承认她的罪并告诉她不要再犯罪,以此来维护真理;他拒绝定她的罪,敦促她离开罪恶的生活,以此来施予恩典。
耶稣充满恩典和真理,为恩典和真理共同作用的变革力量树立了榜样。
恩典不仅在于赦免罪,也在于赋予信徒力量,使他们活出不同的生命。恩典通过引导人与神建立关系,使他们在圣洁中成长,从而改变人心和生命。真正的恩典不是为罪开脱,而是激励我们活出对神的感恩和顺服。这部分动机在于,我们知道神应许祂会奖赏/眷顾我们这些忠心作见证的顺服。这也是耶稣和使徒保罗的主要动机(希伯来书12:2,哥林多后书4:17,提摩太后书4:8)。
2.耶稣洁净圣殿,除去勒索者
(约翰福音 2:13-17)
前任大祭司亚那(Annas)设局勒索虔诚的信徒,强迫他们使用特殊的圣殿硬币(而不是罗马发行的带有凯撒肖像的货币)进行圣殿祭祀。兑换时要加价。亚那的集市还以高价出售祭祀用的动物。
耶稣因这不公正地虐待祂父的圣殿和祂的子民而义愤填膺。祂特意做了一条鞭子(约翰福音 2:15a),粗暴地赶走了兑换银钱的人和贩卖牲畜的人,推翻了他们的桌子(约翰福音 2:15b)。
乍一看,这似乎是一个纯粹真理的举动,几乎没有恩典。但即使是在暴力清除圣殿里的市场时,耶稣的行动也充满了恩典和真理。这源于祂对上帝的深爱和对祂子民的怜悯(恩典)。耶稣拒绝容忍在祂父的家中以祂父的名义(真理)所做的不公正或虐待。
他对罪恶和腐败的义愤填膺表达了真理,同时,他的净化行为对那些来到圣殿朝拜的人来说是一种恩典,因为它恢复了对上帝的正确关注。
优雅并不意味着被动。有时,优雅意味着为了真理和正义,采取大胆行动,直面不法行为。
3.耶稣被钉十字架
(约翰福音 19:1-30)
十字架是恩典与真理的终极彰显。耶稣在十字架上承受了人类应得的罪的审判(歌罗西书2:13-14),满足了神的公义(真理),同时也将饶恕和救赎(恩典)赐给了罪人。
耶稣是神,完全的神,满有恩典和真理。而丰盛的恩典和真理在他被钉十字架时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因为父喜欢叫一切的丰盛在他里面居住。既然借着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着他叫万有,与自己和好了。”
(歌罗西书 1:19-20)
十字架是恩典与真理的终极彰显。耶稣在十字架上承受了人类应得的罪的审判(歌罗西书2:13-14),满足了神的公义(真理),同时也将饶恕和救赎(恩典)赐给罪人(约翰福音3:16)。
恩典与火湖
此外,耶稣在十字架上牺牲自己,顺服天父,为世人的罪孽献出生命,这既表明了全爱全能、充满恩典的上帝,也表明了在火湖中永远被诅咒并与上帝分离的可怕现实。
事实是,所有人都犯了罪,都该死(在火湖里永远受折磨并与神隔绝)-(罗马书 3:23,罗马书 6:23a,以弗所书 2:1-3,启示录 20:15)。然而,因着神赐下祂儿子耶稣的恩典,所有人都能因信祂而获得永生(约翰福音 3:16,罗马书 6:23b,以弗所书 2:4-8)。
十字架能救我们脱离地狱的现实。十字架是上帝的恩典,拯救我们脱离这可怕的现实。但我们必须接受这恩典,才能得救。
每个人都必须因信耶稣是神和他们的弥赛亚(救主)而领受神的恩典。凡接受耶稣的人,就重生进入神永恒的家庭,并得救(约翰福音 1:12-13)。耶稣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他,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 14:6)。
拒绝基督意味着选择上帝的愤怒和审判,而不是恩典(约翰福音 3:18-19、3:36、8:24、12:48、15:22)。那些永远在火湖里的人,是因为他们自己选择了它。即便如此,上帝对人类的恩惠依然丰沛,因为他赋予每个人选择自己道路的自主权,并给予每个人一段选择的时间。
我们应该记住,虽然恩典对我们来说是白白的,但对上帝来说却是昂贵的。上帝儿子的伟大牺牲揭示了罪孽深重的真相。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和死亡是恩典的代价。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彰显了世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之举(约翰福音15:13)。
他在十字架上的牺牲表明了他充满恩典和真理。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