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约翰福音 1:19-28 平行的福音记载是马太福音 3:11-12、马可福音 1:7-8、路加福音 3:15-17。
在约翰福音1:19-28中,祭司们被派去调查施洗约翰的身份,但他否认自己是基督、以利亚或先知,并宣称自己是为主预备道路的先知之声。他进一步证实,那位远比他伟大的,早已在他们中间。
在其福音书的序言中介绍了耶稣是道成肉身(约翰福音 1:14)和人类的光(约翰福音 1:5)之后,这本福音书的作者(也称为约翰)以施洗者约翰的见证开始了他的叙述。
*请注意,为了清楚起见,从现在开始,本部分评论(约翰福音 1:19-28)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将使用:
施洗者约翰
施洗约翰在耶稣的生活和事工中具有巨大的意义。
四本福音书中,有两本以约翰的事迹作为开篇(马可福音1:2,路加福音1:5-25)。另外两本则以约翰的事工作为引子,介绍耶稣的事工(马太福音3:1-12,约翰福音1:19-34)。
约翰第一次出现在这本福音书的序言中间:
有一个人,名叫约翰,是从神那里差来的,他来作见证,就是为光作见证,叫众人因他可以信。他不是那光,乃是为光作见证。
(约翰福音 1:6-8)
作者在对施洗约翰的简短介绍中告诉我们,约翰是神所造,并受神差遣来见证弥赛亚即将来到世上。约翰为弥赛亚耶稣预备道路,直到耶稣来到世上开始祂的弥赛亚事工。这时,约翰转而说:“这就是我一直告诉你们的那一位。” (约翰福音 1:15)
约翰福音并没有通过叙述的方式告诉我们很多有关施洗约翰的生活。
在耶稣生平的四部记载中,路加福音对施洗约翰的生平提供了最为详尽的描述。例如,我们从路加福音中了解到他受孕(路加福音1:5-24)和诞生(路加福音1:57-80)的神奇经历,以及施洗约翰和耶稣是表兄弟(路加福音1:36)。
马太、马可和路加都将约翰描述为预言中的弥赛亚先驱(马太福音 3:1-3,马可福音 1:2-4,路加福音 3:3-6)。
路加还将约翰公开传道的开始日期定为“凯撒提比略在位第十五年……”(路加福音3:1-2)。这取决于路加的计算是从提比略与奥古斯都共治罗马帝国时开始,还是从一年后提比略首次独自统治罗马帝国时开始,这对应于公元26/27年或公元28/29年。
如果是更早的日期,那么约翰大约三十岁时就开始了他的先驱事工。耶稣也是三十岁时开始他的弥赛亚事工(路加福音3:23)。三十岁是犹太传统认为一个人“完全有能力”的年龄(米什那,Avot 5:21)。
由此看来,约翰在耶稣受洗前六个月就开始扮演弥赛亚先驱的角色。
要了解有关施洗约翰的更多信息,请参阅《圣经说》文章: “施洗约翰是谁?”
约翰使用对话而非叙述
约翰福音的风格以对话而非叙事来揭示其洞见。约翰福音始终引导读者聆听与耶稣及他人之间有意义的互动。然而,约翰福音并非解释或概括事件的经过,而是通过记录的对话来展现其重要内容。它提供了足够的背景信息,为记录的对话奠定了框架。
作者用三行简单的叙述来构建这次对话。
约翰福音在序言(约翰福音 1:1-18)之后,开始记述施洗者和犹太宗教领袖之间的这场重要对话。
这是约翰的见证,当时犹太人从耶路撒冷派祭司和利未人来见约翰,问他:“你是谁?” (第 19 节)。
福音书作者以以下这句话介绍了从第 19 节到第 27 节的整个对话:这是约翰的见证。
在第19节中翻译为“见证”的希腊词是μαρτυρία (G3141-发音为“mar-too-ree-ah”)。它与约翰福音1:7中翻译为“见证人”的希腊词相同,并且是约翰福音1:7中翻译为“作证”的动词的名词形式。英语单词“殉道者”源于这些希腊语词。
证词是指对某件事的真实性作出的庄严声明或证明。
在第 9 节的上下文中,证词是指施洗约翰向被派去调查他的身份和目的的宗教当局提供的正式陈述。
约翰的证词是福音书作者为其核心主张提供的第一个证明或证据,即耶稣既是上帝(道-约翰福音 1:1),又是弥赛亚(光-约翰福音 1:4)。
正如我们将看到的,约翰的证词不是自我推销,而是一个忠实而真实的见证,符合上帝对他生命的召唤。
福音书作者说,当犹太人从耶路撒冷派遣祭司和利未人到施洗约翰那里时,约翰作了见证。
犹太人和犹太宗教文化
在继续之前,值得一提的是,在整本约翰福音中, “犹太人”一词经常被用来指宗教机构的领袖人物和派别。作者所说的“犹太人”并不一定是指整个犹太民族,而是指他们的宗教领袖。
在既定的犹太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多个宗教派别-奋锐党、艾赛尼派、法利赛派和撒都该派。其中,最具文化主导地位的两个派别是法利赛派和撒都该派。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都源自马加比家族创立的传统,马加比家族领导了一场反抗希腊统治者、试图消灭犹太人宗教习俗的斗争。法利赛人被视为这支火炬的主要传递者;他们被视为犹太信仰和文化的守护者。
他们在自己控制和管理的地方会堂里教导摩西律法和先知的话语。与法利赛人关系密切的是文士-他们是律法专家。法利赛人和文士共同发展了围绕摩西律法的口传传统,他们对律法的解释被视为权威。
这个口头传统被称为“米什纳”。
撒都该人是祭司,负责管理圣殿及其日常和个人献祭的制度。因此,撒都该人的基地设在圣殿所在地耶路撒冷。撒都该人的领袖是大祭司。
该亚法是亚那的女婿(约翰福音 18:13),在主的话语第一次临到约翰在旷野的那年,该亚法担任大祭司(路加福音 3:2)。
文士、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领袖在被称为“公会”的犹太议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公议会由70名成员组成,负责解决宗教辩论,并审理所有与犹太律法相关的事务。出席公议会的文士和法利赛人领袖被称为“长老”,而出席公议会的撒都该人领袖被称为“祭司长”。公议会在耶路撒冷召开会议。
在这种特定的语境中, “犹太人”一词很可能指的是耶路撒冷的犹太公会,他们从耶路撒冷派遣了一支由祭司和利未人组成的代表团去质询施洗约翰。
这本福音书的作者经常(但并非总是)将所有这些群体统称为犹太人,而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则经常具体提到他们的名字。(这本福音书的作者偶尔会指名道姓地指出这些宗教派别)。
作者之所以将所有这些宗教团体简称为犹太人,而不是具体指明他们,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他写作的时代,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区分犹太人的各个宗教团体。
这是因为这本福音书是在公元 70 年耶路撒冷陷落和圣殿被毁之后写成的,前三本福音书很可能是在这场灾难性事件发生之前出版的,当时犹太人宗教团体之间的区别变得更加重要。
公元70年后,撒都该人不再活跃,公议会也不再存在。耶路撒冷陷落后,法利赛人成为唯一幸存下来的宗教派别。到这本福音书出版时, “犹太人”一词已成为广泛使用的犹太宗教领袖术语。
与此同时,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似乎都是在罗马摧毁耶路撒冷并剥夺其宗教领袖的政治权力之前写成的。
因此,前三本福音书做出这种区分是有道理的,而这本福音书却没有。
第 19 节是福音书作者第一次以这种方式使用“犹太人”这个表达。
在这种特定的语境中, “犹太人”一词很可能指的是耶路撒冷的犹太公会,他们从耶路撒冷派遣了一支由祭司和利未人组成的代表团去质询施洗约翰。
利未人是以色列儿子利未的后裔,利未人被上帝指定为耶路撒冷的祭司支派(《民数记》3:6-10)。
公会派代表团去见约翰,是因为约翰正在约旦河外的伯大尼为许多人施洗(28节下)。马太记载:
“那时,耶路撒冷人、犹太全地的人,并约旦河一带地方的人,都出去到约翰那里,承认他们的罪,在约旦河里受他的洗礼。”
(马太福音 3:5-6-另见马可福音 1:4-5)
约翰的洗礼和信息
这位福音书作者同意马太、马可和路加的观点,认为这些事发生在约旦河外的伯大尼,约翰在那里施洗(第 28 节)。
约旦河外的伯大尼指的是约旦河东岸的一个地方。它位于耶路撒冷所在地-约旦河对岸或对岸。它通常被认为是今约旦境内阿尔玛格塔斯(Al-Maghtas)附近的地区。约旦河外的伯大尼不受耶路撒冷犹太宗教权威的直接影响。约翰在这里开启了他的先知使命,呼召人们到旷野悔改他们的罪,并学习与上帝和解的道路,这是一个合适的地方(以赛亚书 40:3-5)。
约翰正在那个地方为人们施洗-约旦河外的伯大尼。
值得注意的是,洗礼是犹太人宗教生活中的常见习俗。考古学家在耶路撒冷圣殿山附近发现了一百多个“mikvah”(浸礼池)。“mikvah”是一个带有台阶的小地下室,人们可以走到水里浸入水中。犹太人在参加其他宗教活动之前,会将自己浸入水中,作为一种净化仪式。此外,大祭司该法的住所也被发现了,里面也有一个mikvah。
此外,库姆兰的艾赛尼遗址也设有仪式用的浸浴池。据信,在那里抄写希伯来圣经的艾赛尼人在将上帝之名“耶和华”抄写到羊皮纸上之前和之后都会进行洗礼。因此,犹太人为了接受约翰的洗礼,不惜长途跋涉,甚至步行数日,这无疑表明,他关于悔改罪孽的洗礼信息有着非常特别的意义。仪式上的洁净浴注重外在,而约翰的洗礼则注重内心。
正如前文所述,为人施洗就是将他们浸入水中。而约翰则是将人们浸入约旦河中来为他们施洗。由于约翰为众多人施洗,他被称为“施洗约翰”或“施洗者约翰”。约翰的洗礼是人们公开宣告的外在标志,表明他们已经悔改了自己的罪,并期待弥赛亚的到来。
这些犹太人接受约翰的洗礼,公开表明自己认同约翰关于未来国度的信息。约翰的洗礼表明了一个人的两件事:
“约翰所行的是悔改的洗礼,告诉百姓当信那在他以后来的,就是耶稣。”
(使徒行传 19:4)
“他们听见这话……”就信了,并且“奉主耶稣的名受洗。”
(使徒行传 19:5)
约翰的洗礼(马可福音 1:5)以及他悔改得赦罪的信息(马可福音 1:4,路加福音 1:77),以及即将到来的国度(马太福音 3:2)和弥赛亚(马可福音 1:7-8,约翰福音 1:6-7、26-27)迅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急切的信息、突然的崛起以及蜂拥而至的大批民众,吸引了犹太宗教领袖的注意。然而,正如我们将看到的,他们的注意力并非集中在约翰的信息上,而是集中在他对他们权力的潜在威胁上。
祭司和利未人对施洗约翰的调查
作为犹太人的精神领袖,他们的职责是调查约翰是谁,以及他所做的事情。他们有义务在上帝面前这样做,考量约翰的信息和主张,并确保他不是误导民众的假先知(申命记 13:1-3,18:20-22)。
犹太宗教领袖也对罗马负有义务,如果有人播下可能引发叛乱的种子,他们必须告知罗马人。罗马是统治犹大的帝国;罗马当局允许犹太宗教权威拥有一定程度的权力,只要他们能够控制住民众。
由于约翰吸引了大批人群的注意,罗马当局可能会注意到,并且他们希望公会能够就这位传教士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派往约翰的祭司和利未人代表团确保耶路撒冷的议会能够给出答复。
考虑到所有这些事情,似乎很明显,当犹太人派遣祭司和利未人去见约翰时,约翰就已经开始了他的传道工作,并开始在旷野聚集人群(马太福音 3:1-4,马可福音 1:4-8,路加福音 3:1-2)。
似乎他们的初步调查阶段(记录在约翰福音 1:19-23 中)早于约翰和宗教领袖之间的激烈冲突(记录在马太福音 3:7-12 中)。
作者提到祭司和利未人是由公会派来的,这可能表明公会派了不止一个代表团去探查约翰的身份。也许他们先派了祭司,然后又派了级别更高的利未人。
无论如何,无论他们派出一个代表团还是多个代表团,问题和约翰的回答都如下:
祭司和利未人被派去问约翰: “你是谁?”
这是耶路撒冷公会(Sanhedrin)对约翰身份的正式调查。以下内容根据约翰对此次调查的官方证词撰写。
他就坦白承认,并不否认,坦白承认说:“我不是基督” (第 20 节)。
约翰似乎明白他们心目中的他是谁-基督。
约翰的直觉与路加的报道一致:“众人都盼望着,心里疑惑约翰是基督不是”(路加福音 3:15)。
犹太人的期望部分是因为先知但以理曾宣告弥赛亚降临前有“七十个七”(但以理书 9:24)。
犹太人理解但以理的预言是指七十个七,即490年。在他的预言中,弥赛亚将在六十九个七之后出现-也就是重建耶路撒冷城墙的宣告颁布后的483年。在此期间,许多人相信483年的“预言时钟”即将结束(但以理书9:25)。事后看来,我们知道他们是正确的。耶稣用一种计算“时钟”的方法,在重建城墙的命令颁布后的483年,骑着驴驹进入耶路撒冷。
英文单词Christ是希腊语 Χριστός (G5547,发音为“Chris-tos”) 的音译。“Christos”在希腊语中意为“受膏者”,在七十士译本(旧约的古希腊语译本)中用于翻译希伯来语“masiah” - מָשִׁיחַ (H4899,发音为“maw-shē-ack”)。“Masiah”也有“受膏者”的意思,经常被音译成英文“弥赛亚”。
因此:基督= 弥赛亚 = 受膏者。
弥赛亚是耶和华的受膏者。耶和华应许差遣祂的受膏仆人(弥赛亚/基督)来救赎以色列脱离奴役,使犹太人恢复繁荣(以赛亚书 61:1-2)。弥赛亚/基督被期望成为一位君王,将犹太人建立为地上荣耀的国度。这是因为圣经的预言准确地预示了这一点:弥赛亚将统治以色列;弥赛亚将是大卫的子孙,他的统治永不终结(撒母耳记下 7:12-16,诗篇 2:6-8,耶利米书 23:5-6,但以理书 7:13-14)。
犹太人焦急地“期盼”(路加福音3:15),盼望基督将他们从罗马的压迫中解放出来。罗马人认为,任何自称是基督、将统治以色列的人,都会对凯撒的统治权构成威胁。
约翰的出现和他所传的信息影响深远,以至于犹太人怀疑他是否就是基督。约翰是一位充满活力的人物,他身上散发着一种强烈的能量,表明他的信息意义非凡。事实上,他的信息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约翰受上帝差遣,为基督的到来预备道路。
由于这些原因,犹太公会似乎很好奇约翰是否是基督,或者至少约翰是否自称是基督。
约翰承认自己不是基督
但从一开始,约翰就承认: “我不是基督。”
认罪的意思是大声承认。当一个人承认自己的罪时,他们用自己的声音向神承认自己的行为和/或内心是有罪的。
但当约翰向祭司和利未人忏悔时,他用自己的声音高声宣告,他同意上帝(或许还有审问者)的观点,他不是弥赛亚。有趣的是,他们并没有问他“你是基督吗?”,而是问“你是谁?”约翰清楚地看穿了他们的疑问,并质问他们真正想要什么。
福音书作者指出,约翰并没有向祭司和利未人否认他的身份。关于他的身份,最重要的,或者至少是首要的事实,就是他不是基督。
福音书作者的陈述结构: “他就明说,并不否认,明说:‘我不是基督’”,强烈强调了约翰对他的使命的忠诚。
福音书作者两次用“承认”这个词来肯定约翰的信实。福音书作者也两次从反面论证约翰的信实,第一次是通过“没有否认”的表达,第二次是通过约翰实际的承认: “我不是基督” 。
如果约翰宣称自己是基督,那么他就是一个假先知,背弃了他的使命。约翰则恰恰相反,他是一位忠信的真先知。此外,如果约翰宣称自己是基督,他就给了宗教领袖(他们本身就不忠-马太福音23:2-36和约翰福音2:14-18)足够的理由除掉他。
在忠实地证明他不是谁之后,祭司和利未人问了约翰几个后续问题:
他们问他:“那么你是谁?你是以利亚吗?”他说:“我不是。”“你是那位先知吗?”他回答说:“不是” (第 22 节)。
约翰否认自己是基督后,他们立即问他:“那又怎么样?”,这说明祭司和利未人有些惊讶。他们的问题相当于-“什么???如果你不是基督,那你是谁?”
祭司和利未人的代表团开始猜测约翰是谁,或者自称是谁。
他们问他的第一个人物是以利亚- “你是以利亚吗?”
约翰回答说: “我不是(以利亚) 。”
他们问的第二个人物是先知- “你是先知吗?”
约翰回答说:“不-(我不是先知) 。”
约翰并非真正的以利亚
他们向约翰询问这些人物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犹太人的心目中,以利亚和先知都与基督有某种关系。
以利亚是以色列最伟大的先知之一。他以勇敢对抗邪恶和对耶和华坚定不移的委身而闻名。他事奉的时期是以色列北国国王亚哈统治时期,当时偶像崇拜和叛教盛行。在以利亚事奉期间,他:
以利亚在犹太人对弥赛亚降临的期待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因为耶和华曾通过先知玛拉基承诺,以利亚本人将在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到来之前回来。
“看哪,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亚到你们那里去。他必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这样,我就不来彻底毁灭这地了。”
(玛拉基书 4:5-6)
这则预言出现在旧约圣经的最后几节。它使许多犹太人相信以利亚将成为弥赛亚的先驱或先行者,在属灵上预备百姓迎接主的降临和弥赛亚的国度。
约翰并非从天上回到地上的那位真正的先知以利亚。因此,当人们问他“你是以利亚吗? ”时,他回答说: “我不是。”他并非真正归来的那位先知;他是撒迦利亚和伊丽莎白的儿子约翰。
但约翰确实以玛拉基所预言的以利亚的身份降临。天使加百列宣告约翰的诞生时,说约翰要“有以利亚的心志能力”(路加福音1:17)。
此外,在施洗约翰被希律处死后(马太福音14章),耶稣的门徒彼得、雅各和约翰问祂:“那么,文士为什么说,以利亚必须先来呢?”(马太福音17:10)。耶稣回答他们:“我告诉你们,以利亚已经来了,他们却不认识他,竟任意待他。”(马太福音17:12)马太接着记载:“门徒这才明白耶稣是指着施洗约翰说的。”(马太福音17:13)
时至今日,犹太人仍在等待以利亚归来,宣告弥赛亚的到来,他们相信他会在逾越节降临。犹太人的逾越节家宴(Seders)会为以利亚倒酒并留下一杯酒来纪念他,以期盼他的归来。约翰甚至可能在逾越节出生,这正应验了犹太人自己的期望。
以利亚可能会在耶稣第二次降临之前亲自回到地球,作为启示录 11 章中提到的两个见证人之一;这两个见证人所做的许多事情与旧约中以利亚所做的相同。
约翰以先知的身份出现,但他并非以利亚本人。犹太人未能领悟约翰的真正意义。
约翰不是先知
祭司和利未人也问约翰: “你是先知吗?”
他们的问题反映了他们对上帝通过摩西应许的一位特定预言人物的期待。摩西向以色列人宣告:
“耶和华你的神要从你们中间,从你们弟兄中间,给你兴起一位先知像我,你们要听从他。”
(申命记 18:15)
在同一章的后面,主亲自肯定道:
“我必在他们弟兄中间兴起一位像你一样的先知,我要将当说的话传给他,他要将我一切所吩咐的都传给他们。”
(申命记 18:18)
这些预言深深植根于犹太人的思想中。许多人相信,末世将会出现一位拥有神圣权威和无与伦比领导力的先知来指引人民。
在当时犹太人的观念中,摩西提到的先知与弥赛亚/基督密切相关。有些人认为先知就是真正的弥赛亚/基督。有些人认为先知是以利亚,弥赛亚的先驱。还有些人认为先知是弥赛亚统治时期的对应人物或其他有权势的人物。这就是为什么他们问约翰他是否是先知,因为他既不是基督,也不是以利亚。
我们现在知道先知是谁了。这位先知就是耶稣基督。耶稣过去是、现在也是像摩西一样的先知,正如申命记18:15-18所预言的。为了应验这预言,耶稣道成肉身,直接向世人传达上帝的话语(约翰福音1:14-18)。
申命记18:16记载,以色列人在“何烈山”(西奈山)上惊恐,因为上帝部分地显露了祂的圣容。他们祈求:“求你不要再让我听见耶和华我上帝的声音,也不要再让我看见这大火,免得我死亡。” 摩西随后应许“从他们弟兄中兴起一位先知”,并说祂会“将当说的话传给他”。耶稣正是道成肉身的神,应验了这个预言。
但约翰并不是先知,因此当他们问他: “你是先知吗?”时,约翰回答说:“不是。”
当祭司和利未人问约翰是基督、以利亚还是先知时,约翰的回答是否定的,这让他们很失望,于是他们最后向约翰提出了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他可以自己说话。
施洗约翰的角色
他们就问他说:“你是谁?叫我们好回复差我们来的人。你自己说,你自己如何?” (第 22 节)
祭司和利未人告诉约翰,他们要回复差遣他们的人。他们需要报告约翰是谁。如前所述,差遣他们的人很可能是耶路撒冷的犹太公会。
这个代表团要向上级汇报他们的发现,显然他们只需要汇报:那个在旷野传道并为众人施洗的古怪人物约翰,不是基督,不是以利亚,也不是先知。但他们对约翰是谁,以及他是如何描述自己的,一无所知。除非约翰能给他们一些比他的否认更肯定或更明确的证据,否则他们的回答不会令人满意。于是,他们问他: “你是谁?”-以及- “你如何描述自己?”
约翰对他的身份进行了描述性回答:
他说:“我就是那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修直主的道路’,正如先知以赛亚所说的。” (第 23 节)
约翰自称是先知以赛亚预言的应验。具体来说,约翰自称是旷野中呼喊“修直主的道路”的声音。
这个预言出自以赛亚书40:3:
“一个声音在呼唤,
“在旷野为耶和华开路;
在沙漠中为我们的上帝修平一条道路。”
(以赛亚书 40:3)
犹太人认为以赛亚书 40:3 是更广泛的预言(以赛亚书 40:1-5)的核心诗句,预示着弥赛亚先驱的到来-这个人物将宣布并准备让以色列迎接基督的到来。
约翰是弥赛亚的先驱,被差遣为基督预备道路(约翰福音 1:6-8)。约翰也应验了先知以赛亚的预言(马太福音 3:1-3,马可福音 1:2-4,路加福音 3:2-6)。
当祭司和利未人问约翰他是谁时,约翰非常坦率,而且回答得非常正确。他说: “我就是那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修直主的道路’,正如先知以赛亚所说的。”
从约翰这番自述中,犹太人一眼就能看出,约翰自称是基督的先驱。他们本可以带着这番话返回耶路撒冷。
以赛亚书的经文说“声音”,指的是一个单一的声音在呼喊。约翰本可以把这段经文应用到自己身上,说:“我就是那位以赛亚书所说的声音。”然而,他说他是一个声音。约翰选择这些词,是为了将他的事工定义为暂时的、有功能的:
他只是一个声音,指向超越自身、更伟大的一位。约翰在这个语法变化中所展现的谦卑,正符合他不断贬低自身重要性、将他人引向耶稣及其优越性的模式。
约翰拒绝将以赛亚的预言个人化,声称自己就是“那声音”,这又体现了他的谦卑。约翰自称是“那声音”,并非将以赛亚的预言用于自己,而是指出这个关于先驱的预言实际上是关于弥赛亚的。
现在我们回到约翰福音 1:19-28 的对话。
法利赛人对施洗约翰的调查
目前尚不清楚约翰与宗教领袖对话的剩余部分是否属于同一次特定的对话,还是后来发生的后续对话。它们可能是不同场合的对话,是因为作者插入了以下内容:
现在他们是法利赛人派来的(第 24 节)。
这句话可能澄清了最初派遣祭司和利未人去见约翰的耶路撒冷犹太人是法利赛人-或者-这句话可能表明这是一次不同的采访和代表团-这次是由法利赛人而不是撒都该人赞助的。
如果作者只是澄清是法利赛人差遣了祭司和利未人,那么25-27节接下来的内容很可能是在同一场合发生的同一场对话的结论。此外,这也意味着差遣他们的法利赛人应该是犹太公会的成员,因为只有公会中的法利赛人才有权下令差遣祭司和利未人前往。(祭司和利未人是撒都该派的成员)。
另一方面,作者或许用“他们被法利赛人差遣”这句话来暗示不同的场合。如果是这样,那么他的意思是,祭司和利未人得知约翰自称是基督的先锋后,法利赛人便派了他们自己的新代表团去见约翰,以便进一步调查此事。
无论如何,无论约翰福音 1:19-27 中的对话是在一次谈话中进行,还是在多天和多周的时间里与不同的采访者进行,约翰的证词和犹太人的提问的实质都是相同的。
法利赛人派来的人问约翰一个后续问题。
他们问他说:“你既不是基督,不是以利亚,也不是那位先知,那么你为什么施洗呢?” (第 25 节)。
他们的问题暗示约翰无权施洗,因为他不是基督,不是以利亚,也不是先知。他们的问题也揭示了宗教领袖们担忧的核心。他们的质问不仅仅是关于约翰的身份,更是关于他的权威。
法利赛人的问题旨在陷害约翰,迫使他要么屈服于他们的权威,要么停止施洗。(我们将在26-27节讨论约翰的回应中看到,他是如何无视他们为陷害他而设下的错误陷阱的。)
在文士、利未人和法利赛人的心目中,只有受神膏立的人物-例如基督、以利亚或先知-才有权进行像洗礼这样的精神仪式-尤其是在他们现有的犹太教堂和圣殿体系之外、在他们的监督之外进行的仪式。
约翰的洗礼扰乱了宗教秩序,似乎威胁到了他们自身的权威。因此,他们质问约翰凭什么为以色列人施洗,并呼吁他们悔改。我们将在约翰福音的后半部分看到,这种自私自利和维护世俗权力的种子最终发展到顶峰。
在约翰福音11:47-50中,法利赛人和祭司们将在耶稣使拉撒路从死里复活后密谋杀害耶稣。耶稣使人从死里复活后,你或许会认为犹太领袖至少会考虑一下他是否真的是基督。但他们只想到自己的地位,说:“我们若由着他这样行神迹,众人都要信他,罗马人也要来夺我们的地土,和我们的百姓。”(约翰福音11:48)
领袖的问题也揭示了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对弥赛亚的到来和以色列的复兴的假设。
他们期望基督或其先驱(以利亚)出现时,会拥有不容置疑的权威、神迹,甚至可能得到宗教体系内部的官方认可。约翰自称是基督的先驱,却在缺乏相关资质的情况下,吸引了众多信徒,并在旷野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这让他们感到不安。看来,他们只愿意接受一位能够回应他们、服从他们权威的基督。
他们的问题也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法利赛人和其他犹太领袖并非缺乏知识,他们透彻地了解宗教传统。但他们从根本上误解了真正的属灵权威的本质。所有真正的权威(无论属灵与否)都来自上帝,而非机构的认可。
约翰的事工虽然非同寻常,却完全符合先知的传统和神圣的使命。他是“神差来的”(约翰福音1:6)。约翰不需要法利赛人或撒都该人的认可来预备人心迎接基督的到来。他不需要他们的许可来宣讲悔改的洗礼,也不需要他们的许可来呼召人们脱离仪式,建立关系。
犹太人的宗教领袖们只注重头衔和地位,却没有意识到眼前发生之事的重要性。与此同时,税吏和罪人却认识到约翰属灵权柄的真实性,并悔改,为迎接基督的到来做好准备。
可悲的是,即使在约翰死后,耶路撒冷的祭司长和法利赛人似乎仍然拒绝承认约翰的权威(马太福音 21:23-27)。
约翰回答说:“我是用水施洗,但有一位站在你们中间,是你们不认识的,就是那在我以后来的,我就是给他解鞋带也不配。” (26-27节)
约翰没有直接回答(并接受)法利赛人的框架(你不是基督,不是以利亚,也不是先知,那你为什么施洗呢?),而是将他们的注意力从他自己身上转移开,转向了已经在他们中间、权威远远超过他们的那一位。法利赛人的框架旨在迫使他要么服从他们的权威,要么停止他的事工。
站在你们中间的那一位和那在我以后来的都是基督的描述。
“站在你们中间”这句话表明基督不只是诞生、活着,更是已经完全成长、站立。基督已经准备好开始祂的服事。
尽管祂就站在他们中间,宗教领袖们却不知道祂是谁。此刻,约翰也不知道基督的身份(约翰福音 1:29-34)。这也意味着约翰还不知道他的表弟耶稣就是基督。在约翰福音 1:31,施洗约翰会明确地说明这一点。
与继承他事业的人相比,约翰谦卑地淡化了他为人们施洗的事业的重要性。
约翰说:我用水施洗。
约翰的洗礼意义深远,却又具有象征意义。洗礼用水施行,公开表明人心意的改变-是为了悔改和罪得赦免(路加福音3:3)。约翰的洗礼表明,受洗者渴望为基督的到来做好准备。
约翰可以宣讲悔改的信息,并将悔改者浸入水中,作为他们对上帝及其即将到来的王国的承诺的象征。但约翰的见证-我用水施洗-却表明,这是他事工的极限。
在马太、马可和路加的福音书中,约翰将他象征性的水洗礼与基督将要设立的洗礼进行了最小化:
“他将用圣灵与火为你们施洗。”
(马太福音 3:11b-另见马可福音 1:8 和路加福音 3:16)
(请参阅《圣经说》对马可福音 1:7-8 的评论,以详细了解约翰所说的圣灵和火的洗礼的含义。)
约翰将自己的卑微与基督的伟大进行了对比,他说: “我就是给他解鞋带也不配。” 最卑微的仆人也给主人解鞋带。这幅图描绘了约翰不配成为在他之后那位最卑微的仆人。
然而,约翰是先驱-先知的声音-预备基督的传道工作。耶稣后来形容约翰“比先知大”(路加福音7:26),并说“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大过约翰的”(路加福音7:28)。约翰自称不配做解鞋这种卑微的工作,却在法利赛人面前展现了非凡的谦卑,为弥赛亚的到来做好准备。
最终约翰的回答谦卑地向法利赛人表达,他施洗的原因是上帝和他的弥赛亚希望他为人们施洗,他的权威来自上帝。
约翰的权柄来自那在我以后来的。因为约翰是基督的先锋,所以约翰在基督之前。基督就是那在约翰以后来的。
因此,约翰回答了法利赛人的问题:如果你不是基督,不是以利亚,也不是先知,那么你为什么要施洗呢?他的回答是:因为那位拥有无限权威并在我之后来的基督告诉我这么做。
约翰后来更明确地说明了是上帝授权他施洗,他说“是他差遣我来用水施洗”(约翰福音 1:33b)。
通过驳斥他们的框架并谦卑地重新构建问题,约翰不仅避开了他们的陷阱,而且他的回应暴露了宗教领袖的精神盲目:他们没有认出约翰的传道工作正在为之铺平道路的那一位。
马太福音记载了约翰与宗教领袖之间一场更具争议的对话(马太福音3:7-10)。在这场对话中,约翰严厉地斥责了法利赛人。目前尚不清楚这是否与约翰福音中此处记载的对话相同,还是另一次单独的冲突。
您可以在这里和这里找到马太所记录的《圣经说》评论,解释约翰的斥责。
福音书作者将约翰福音 1:24-2:11 安排为七天
最后要指出的是,这本福音书的作者似乎将他所记述的开篇事件安排在一个日历周内。七天中有五个事件,每个“日”对应一个事件,第四个事件开启了从犹地亚到加利利的三天旅程。
通过使用七天这一手法,福音书作者可能将耶稣传道生涯的开始与《创世纪》中七天的创世记载(《创世纪》1:2-2:3)相提并论。
福音书作者在总结这些互动时告诉我们它们发生的地点:
这些事发生在约旦河外的伯大尼,约翰在那里施洗(第 28 节)。
如前所述,约旦河外的伯大尼位于约旦河以东,距耶路撒冷东北约 20-25 英里,位于河对岸靠近犹大边缘的荒野地区。
在下一段经文(约翰福音 1:29-34)中,约翰戏剧性地指出耶稣是基督,他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翰福音 1:29)。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