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音书中没有明显与约翰福音1:29-30平行的记载。然而,施洗约翰见到耶稣时的反应似乎与耶稣受洗的事件相符,并且似乎与马太福音3:13-17、马可福音1:9-11和路加福音3:21-22相关。
在约翰福音 1:29-30 中,施洗约翰将耶稣称为上帝的羔羊,他带走了世人的罪孽,并给出了一个预言谜语,揭示耶稣既是基督又是上帝。
*请注意,为了清楚起见,本节评论(约翰福音 1:29-30)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将使用:
作者将约翰先前在约旦河外伯大尼与宗教领袖的互动(约翰福音 1:28)与约翰在这段经文中所作的宣告区分开来。他用“第二天” (约翰福音 1:29a)这个短语来区分。
第二天是指约翰回答法利赛人的问题“他不是基督,不是以利亚,也不是先知,为什么还要施洗”的第二天(约翰福音1:25)。
约翰谦卑地回答说:“我是用水施洗,但有一位站在你们中间,是你们不认识的。他是那在我以后来的,我就是给他解鞋带也不配。”(约翰福音 1:26-27)
但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 “第二天”这个短语是我们第一次发现这本福音书的作者正在按顺序排列其开篇事件。
作者似乎在七天的时间框架内安排了五件事。七天中有五件事,每“天”一个事件,第四个事件开启了从犹地亚到加利利的三天旅程。
通过使用七天这一手法,福音书作者可能将耶稣传道生涯的开始与《创世纪》中七天的创世记载(《创世纪》1:2-2:3)相比较。
第二天发生的事情是这样的:
他看见耶稣向他走来,就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 ”(第 29 节下)。
第 29 节中的代词“他”和“他”指的是施洗约翰。
要了解有关施洗约翰的更多信息,请参阅《圣经说》文章: “施洗约翰是谁?”
约翰看见耶稣向他走来,当时约翰“在约旦河外的伯大尼”(约翰福音 1:28)。
这本福音书的作者没有说明耶稣为何要来见约翰。其他三本福音书的记载都说耶稣来见约翰是为了接受他的洗礼。
“当下,耶稣从加利利来到约旦河,见了约翰,要受他的洗礼。”
(马太福音 3:13-另见马可福音 1:9、路加福音 3:21)
虽然从福音书作者的说法来看还不能得出结论,但约翰福音 1:29-34 中描述的事件似乎与其他三本福音书(马太福音 3:13-17、马可福音 1:9-11、路加福音 1:21-22)中耶稣受洗的事件相吻合。
在《圣经说》对约翰福音 1:31-34 的评论的末尾,约翰福音 1 :29-34 与其他福音书的记载相一致。
当约翰看见耶稣向他走来时,他立刻认出耶稣是弥赛亚。约翰宣告说: “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
虽然耶稣是约翰的表弟(路加福音1:36),但这显然是约翰第一次认出耶稣是基督。约翰的宣告是公开的- “看哪”这个词是一个预言性的命令,要别人留意或留意神正在做的事。约翰是在呼吁人们注意耶稣是基督的身份。
但约翰并没有说:“看哪,弥赛亚/基督”,或“看哪,君王”。他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
这幅画将耶稣描绘成一只毫无瑕疵的羔羊-例如逾越节羔羊-为了赎罪而被献祭给上帝。
在旧约中,以色列人被命令要献羔羊和其他动物作为祭品献给上帝。这些祭品象征着需要无辜的生命来赎罪。整个献祭体系都指向需要用牺牲来代替罪人(希伯来书9:22)。摩西律法规定:
“但如果他献一只羔羊作为赎罪祭,他必须献一只没有残疾的母羊羔。”
(利未记 4:32)
敬拜者会把手放在祭牲的头上,象征性地在祭牲被宰杀之前转移自己的罪孽(利未记 4:33)。然后,羔羊的血被涂抹在祭坛上,作为净化和宽恕的象征,表明赎罪是通过流血来实现的。
也许约翰的宣告最清晰的预示来自逾越节。
在《出埃及记》中,以色列人被指示要宰杀一只无瑕疵的羔羊,并将它的血涂在门框上(出埃及记12:21-23)。羔羊的血使以色列人免受审判,彰显了上帝如何接纳了替身的生命。
要了解更多关于耶稣是逾越节羔羊的信息,请参阅《圣经说》文章: “耶稣与逾越节和无酵饼节的弥赛亚应验。”
先知以赛亚在预言受苦的仆人-基督时,也建立在这个牺牲的意象之上:
“他被欺压,在受苦的时候却不开口,如同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
(以赛亚书 53:7)
约翰将耶稣描述为上帝的羔羊,带走了世人的罪孽,这同时暗示了祭祀制度、逾越节和以赛亚的弥赛亚预言。
约翰的描述是准确的。
施洗约翰将耶稣描述为上帝的羔羊,至少有五点值得注意。
1.耶稣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是人类从罪的惩罚(死亡)中得救以及世人与神和解的基础。
从起初,罪就带来死亡,使人与神隔绝(创世记2:17,罗马书6:23)。唯有完美的替代性献祭才能“一劳永逸地”满足神的公义(希伯来书10:11),并恢复与神的关系。耶稣藉着他的宝血,承担了我们应得的惩罚,并藉着他的死亡和复活,战胜了罪和死亡。耶稣的死为信的人除去了罪的障碍,并带来了与天父完全和好的可能性(约翰福音3:14-15)。
赦免罪孽是 永生礼物的主要支柱之一。
永生的礼物包括完全的赦免、被收纳为神的儿女,以及复活的应许。若没有耶稣作羔羊,罪就无法被洁净,也就没有永生。有了耶稣,我们的救恩就完全可得,并且永远稳固。
2. 施洗约翰将耶稣描述为献祭的羔羊,颠覆了人们对基督作为征服之王的期望。
约翰的描述道出了耶稣(第一次)降临世间时所履行的弥赛亚角色。耶稣第一次降临时并没有宣扬他的政治王国-他的“国不属这世界”(约翰福音18:36)。但耶稣第一次降临,是为了将自己献上为祭,战胜罪恶和死亡,“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马太福音20:28)。
约翰将耶稣称为羔羊,而非狮子或君王,以此重新定义了人们对弥赛亚的期望:祂是一位受苦的仆人,之后将以统治君王的身份降临。这种“意外”在启示录第五章中得到了呼应:约翰听到的是“犹大支派的狮子”,却看到的却是“羔羊站立,像是被杀过的”(启示录5:5-6)。
3. “上帝的羔羊”一词暗示着神圣的起源和选择。
耶稣不仅仅是神的羔羊(众多羔羊中的一只)-祂是神的羔羊(独一的)。祂确实是神的羔羊-由神亲自拣选和预备,为要除去人的罪。
这个称号影射了创世记中亚伯拉罕和以撒的记载,亚伯拉罕告诉他的儿子:“神必自己预备羔羊……”(创世记22:8)。正如神在那一刻预备了替代者,如今祂也预备了耶稣作为最终的替代者。这神圣的预备彰显了神在救赎中的主动性。
约翰宣告上帝的羔羊将除去世人的罪孽,这与但以理七十个七的预言如出一辙。这预言设立了一个预言性的“时钟”,预示弥赛亚降临的时间即将到来,这很可能是以色列人对预言保持高度警惕的原因。但以理预言的一部分是,在这段时间里,弥赛亚将“除净罪恶”并“赎尽罪孽”(但以理书9:24)。
4. 耶稣不断地除去世人的罪孽。
译为“拿走”的希腊语动词是现在主动时态。这种时态可以表达持续的动作。这种时态表明,耶稣作为羔羊的角色并不局限于某个历史时刻(尽管这在十字架上已经应验),而是持续生效-耶稣不断地除去和带走罪。作者使用现在主动时态,强调了耶稣一次献祭的持续力量和充分性,正如希伯来书的作者所认同的:
“因为基督只一次献祭,就使那些被分别为圣的人,永远得以完全了。”
(希伯来书 10:14)
在他的第一封书信中,作者还说,当我们在光明中行走并承认自己的罪时,耶稣如何不断地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翰一书 1:7-9)。
5.耶稣是世界的救世主。
耶稣的使命不仅是为了以色列,也是为了全人类-犹太人和外邦人。约翰的描述预示了福音的全球性(见约翰福音3:16,约翰一书2:2,启示录7:9)。这似乎也与犹太人对弥赛亚的期望相悖,弥赛亚主要是为了拯救以色列人脱离政治压迫。但基督的普世性早在耶稣诞生之前就已被预言(以赛亚书49:6)。
约翰将耶稣描述为“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这与耶稣是普世弥赛亚(人类之光,世界之光-约翰福音1:4、8:12、9:5)的含义相符,耶稣并非仅为犹太人而作弥赛亚。耶稣是神的儿子,他出于爱,为世人的生命而生(约翰福音3:16)。
约翰呼喊“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 ”之后,他用一个预言性的谜语来阐述耶稣与约翰作为基督先驱的使命之间的关系。约翰接着说道:
我曾为这位说:‘有一位在我以后来的,品级比我高,因他本来在我以前’ (第 30 节)。
在第 30 节中,代词“他”和“他”代表耶稣,基督。
预言的谜语是:在我之后会出现一个比我级别更高的人,因为他存在于我之前。
在其福音书序言的前面,作者引用了约翰的这个谜语,以支持作者关于耶稣是道成肉身的主张(约翰福音1:14)。约翰的预言性谜语紧随其后:
“约翰为他作见证,喊着说:‘这就是我曾说:那在我以后来的,反成了比我大的,因他本来在我以前。’”
(约翰福音 1:15)
现在,在第30节,我们找到了约翰说出这个谜语的上下文。约翰第一次认出耶稣是基督,并说他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就说出了这谜语!而这谜语是在他回答法利赛人关于他为何施洗的问题后的第二天。
约翰的预言谜语包含有关耶稣身份的两个基本真理:
第一个真理是耶稣是基督。
第二个真理是耶稣是上帝。
1. 约翰隐晦地指出耶稣是应许的基督
约翰指着耶稣说: “这就是我所说的‘在我以后来的,有一位比我尊贵的’,他就是弥赛亚。”约翰确认耶稣就是弥赛亚。
从时间顺序来看,耶稣是在约翰施洗和传道之后开始公开传道的。这就是为什么约翰说耶稣在他之后出生。耶稣的出生时间也比约翰晚六个月(路加福音1:26, 36),因此按出生顺序来看,耶稣比约翰年轻。这个时间顺序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
我们已经看到,在前一天回答法利赛人的问题时,约翰将即将到来的基督描述为“在我以后来的”(约翰福音 1:27a)。
神秘之处-构成预言谜语的第一部分-在于约翰说这位在他之后来的人也比我拥有更高的地位。
要理解这个谜题,我们必须记住,约翰是被差遣作基督的先锋-他应验了以赛亚关于“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修直主的道路!’”(约翰福音1:23)的预言。作为先锋,约翰的任务是走在弥赛亚的前面,为他的到来预备人民。因此,那位在先锋约翰之后,却比先锋级别更高的,必定就是基督本人。
我们还看到,在回答法利赛人的问题时,约翰将基督描述为一个级别比我高的人,当时约翰谈到基督时说:“我就是给他解鞋带也不配”(约翰福音 1:27b)。
直到此刻,约翰对基督的描述都是抽象的,基督的身份始终是个谜。如今,约翰一看见耶稣来到他面前,基督的身份就不再是个谜了。约翰说: “这就是他-我一直向大家讲述的那位。他就是基督。”
但重要的是,约翰并没有用这些简单的词语明确地说:“这是基督”,或“耶稣是基督”。约翰说得很清楚,但他是用预言的方式说的。
约翰用预言代码而不是简单的语言来指认耶稣的一个可能原因是,约翰时代忠实的犹太人 - 那些了解圣经并热切等待弥赛亚的人 - 会认识到他在说什么,而罗马当局或基督的敌人的普通听众可能会错过多层含义。
预言密码方法将耶稣确定为信徒心中的基督,尽管它对耶稣的敌人保密他的身份,直到适当的时候。
约翰可能一直在保护耶稣的使命,避免遭受过早的政治攻击。
犹太人期望基督成为君王-但犹大地当时处于罗马统治之下。任何明确的君王宣告都可能激起希律、彼拉多甚至凯撒的愤怒。希律大帝曾试图杀死婴儿时期的耶稣(马太福音2:13-16),而彼拉多最终判处祂死刑(约翰福音19:15-16)。
约翰的预言谜语和密码的另一种可能性是,上帝并不想让耶稣的身份完全向所有人揭示,而是向那些敞开心扉、信仰坚定的人揭示。
如果约翰过于直接地宣称“这是基督”,那么可能会剥夺人们行使信仰的机会。
“没有信仰就不可能取悦上帝。”
(希伯来书 11:6)
就连耶稣,有时也会根据天父的安排隐藏自己的身份(以赛亚书49:2;马太福音16:20;马可福音1:34;约翰福音7:4-6)。耶稣告诉彼得,他承认他是基督,并非出于人,而是出于天父(马太福音16:17),这表明启示是由神掌管的。看来,上帝在维护祂至高无上的计划的同时,也使用隐晦的话语和谜语来引出真正的信仰。
所以,约翰预言谜语的第一部分指明耶稣是基督。约翰谜语的第二部分指明耶稣是上帝。
在我之后出现了一个比我级别更高的人,因为他在我之前就存在了。
2. 约翰隐晦地宣称耶稣是神
约翰说: “因为他在我之前就存在了。”这表明耶稣是上帝。
连接词将这个说法-他在我之前存在-与前面的陈述-在我之后出现了一个比我级别更高的人-联系起来。
第二句话合乎逻辑地解释了为什么耶稣的地位比约翰高。耶稣的地位高于约翰,是因为耶稣先于约翰存在。这出乎意料,因为按照人类的计算方式,约翰先存在-他比耶稣早六个月受孕出生(路加福音1:26, 36),并且在耶稣开始传道之前就开始了他的事工。
但约翰正在讲述预言谜语的第二部分。
当我们回想耶稣的真正身份时,约翰的意思就变得清晰了:他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神永恒的儿子。福音书作者在序言中已经介绍了这个真理: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约翰福音 1:1)
在约翰福音 1:1 中翻译的希腊语动词是ἦν(发音为:“éhn”),并且与第 30 节中翻译为“他存在”的动词完全相同。
约翰在第 30 节中的预言谜语的更直译可能是“在我之后出现了一位比我级别更高的人,因为他在我之前”。
在这两种情况下(约翰福音 1:1 和第 30 节), “他是”的上下文和语法都表明了持续的、永恒的存在-只有上帝才拥有的东西。
耶稣自己后来也确认了这个永恒的身份,他宣称:“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约翰福音 8:58)。
众人震惊不已,因为耶稣还不到五十岁(约翰福音8:57),却声称自己比一个比他早两千年的人更早出现。正是考虑到耶稣的神性,约翰-作为凡人,比耶稣大六个月-才能够宣称耶稣在他之前就存在了。
约翰在这部分谜语中要表达的观点是,耶稣在我之前存在的原因是因为耶稣是上帝。
约翰在告诉门徒时也使用了类似的说法:“从上头来的,是在万有之上。”这句话在约翰福音3:31中重复了两次。耶稣之所以“在万有之上”,是因为祂过去是、现在也是神,祂创造了一切受造之物(歌罗西书1:16-17)。
约翰的教导与他的谜语结构相呼应: “那在我以后来的……在我以前就存在了。”
两句话中的“他”都指耶稣。他不仅等级更高,而且本质也更伟大。他来自天上,因此他的等级高于一切。
约翰的陈述“他在我之前就存在了”预示了保罗在歌罗西书 1:17 中的教导,
“他在万物之先,万物也靠他而立。”
(歌罗西书 1:17)
耶稣不仅是基督,祂也是造物主上帝。万物都是借着祂造的(约翰福音1:3),祂也托住万物。因此,祂的地位更高-不仅高于约翰,也高于天上地下一切名号和权柄(腓立比书2:9-11)。
总而言之,约翰的谜语: “有一位在我以后来的,他等级比我高,因他本来在我以前。”揭示了两个深刻的真理。耶稣是基督,是神膏立为全地之王的人,是先于先锋而来的人;而耶稣是神,他本来在万有之前。
约翰宣告耶稣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并宣告祂是基督,也是神之后,接着揭示了他是如何知道耶稣是这一位的(约翰福音1:31-34)。这将是下一段经文的主题。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