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马可福音 3:1-6 平行的福音书记载是马太福音 12:9-14 和路加福音 6:6-11。
马可继续讲述耶稣与法利赛人的冲突。在前一章(马可福音第2章)中,法利赛人与耶稣发生了冲突,因为
耶稣在与法利赛人就安息日规则的争论结束时宣告:“人子是安息日的主”(马可福音 2:28)。
马可福音第三章以耶稣和法利赛人关于安息日的另一场冲突开始:
他又进了一座会堂(第 1a 节) 。
代词“他”指的是耶稣。他又进了会堂。会堂是当地敬拜的场所,人们定期在那里诵读经文、讲道。会堂是社区聚会和敬拜的中心,也是各城镇法利赛人团体的总部。耶稣进了会堂,就等于进入了法利赛人的领地。
路加记载耶稣那天正在教导人(路加福音 6:6a)。只有受邀在会堂里教导的人才能教导。这意味着这个会堂的法利赛人是故意邀请耶稣来教导的。自从耶稣开始传道以来,他就被邀请到加利利各地的多个会堂教导人(马可福音 1:21, 1:39)。以前,法利赛人邀请耶稣来教导人,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耶稣和祂的大能感到好奇。但这一次,他们邀请祂来教导人,是为了陷害祂。
在这个会堂里,有一个人,他的手枯干了(第 1b 节)。
这个人很可能非常贫穷,因为他的状况让他很难找到工作或谋生。路加补充说,他的右手枯萎了(路加福音6:6b)。如果这个人像大多数人一样,惯用右手,那么找工作和谋生就会更加困难。
这个人很可能也遭受过社会排斥,因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的残疾是他们对上帝犯下的罪孽造成的,而他们的残疾是神灵的一种惩罚。约翰福音中的以下一段话可以说明这种观念的普遍性:
“门徒问他说:‘拉比,这人生来就瞎眼,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还是他的父母呢?’”
(约翰福音 9:2)
回到马克。
那个枯干了一只手的人几乎肯定是当地会堂里的人。法利赛人对他很熟悉;他接受他们的教导和属灵关怀。他们的责任是服侍他。然而,这一次,法利赛人没有服侍他这个人,而是把他当作诱饵来陷害耶稣。法利赛人甚至可能采取了一些措施,确保那个枯干了一只手的人在耶稣进会堂教导的那天在场。
他们窥探耶稣,看他在安息日是否会治好他,以便可以控告他(第 2 节) 。
代词“他们”指的是法利赛人和文士(见路加福音6:7)。文士是宗教律法师。路加所揭示的文士的出现,表明耶稣在这个安息日在这个会堂里的教导是经过精心策划的。
马可福音 3:2 证实,法利赛人和宗教律法师确实邀请耶稣在安息日到他们的会堂里讲道,因为他们知道这个枯干了一只手的人会在那里。
耶稣最近宣告:“人子是安息日的主”(马可福音2:28)。法利赛人正确地理解耶稣这番话指的是他自己,所以他们现在要挑战耶稣,要他证明这一点。他们质问耶稣:“好吧,‘安息日的主’,如果你有权掌管安息日,请告诉我们,在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
如果耶稣治好了那个枯干了手的人,他们就会指控祂违反了他们关于安息日的宗教律法。他们制定了多达1500条具体的安息日规条,并将它们解读得极其极端。如果他们认定耶稣违反了其中一条规条,他们就会不惜一切代价起诉他。
以下是禁止医生在安息日治病的众多规定的几个例子:
“安息日,人们不能在伤口上涂抹酒或醋,但可以涂抹油或玫瑰油,以免造成疼痛。”
(米什那。安息日 14:3)
安息日不可以接骨。如果骨头突出,不可以接骨,但可以放冷水在上面。
(米什那。安息日 22:6)
“如果有人喉咙痛,他们可以在安息日把药放进他的嘴里,因为这样会有生命危险;但在其他情况下,他们不得在安息日治病。
(米什那。安息日 22:6)
“安息日不可以伸直孩子的四肢。”
(米什那。安息日 22:6)
这些例子突出了他们禁止医生在安息日工作的几条宗教法规。他们所有1500条安息日律法都源于上帝在西奈山赐予摩西的诫命(出埃及记20:8-11,申命记5:12-15)。甚至他们自己的《米什拿》也承认上帝最初的安息日律法被不断扩展和修改:
“有关安息日的法律……就像悬挂在头发上的大山:它们只有很少的经文和很多的法律。”
(米什那。哈吉迦 1:8)
马太福音记载,法利赛人甚至把这个人带到耶稣面前,
“他们就问耶稣说:‘安息日治病可以吗?’以便可以控告他。”
(马太福音 12:10)
治愈这个人在社会上是一种大胆的行为,违背了他们的宗教传统。如果耶稣治愈了那个手枯干的人,法利赛人就会指责耶稣违反了他们的安息日律法。
但他们的陷阱是多层的。
如果耶稣选择不治愈这个人枯萎的手,法利赛人就会指责他是一个亵渎的骗子,谎称自己是“安息日的主”(马可福音 2:28)。
无论哪种方式,他们都能够在整个会堂面前指控和诽谤耶稣。
无论耶稣怎么做,文士和法利赛人都把他钉在了十字架上。或者说,他们是这么认为的。
但耶稣拒绝了他们不正当的陷害。祂很可能注意到他们在密切注视着祂。作为神,祂知道文士和法利赛人的心思意念和动机(马太福音12:25,22:18;马可福音2:8;路加福音5:22,11:17,16:15)。
他对那枯干一只手的人说:“起来,上前来!” (第 3 节)
耶稣邀请那位手枯干的人上前来,将这场争论从法律问题重新定义为人性问题。这并非学术或法律理论,而是关乎血肉之躯,对一个人及其整个人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后耶稣对法利赛人讲话。
耶稣又问他们说:“在安息日行善行恶,救命害命,哪样是可以的呢?” (第 4 节上)。
耶稣巧妙地将问题从“安息日治病可以合法吗?”(法利赛人声称治病不合法)转变为“安息日行善行恶、救命杀人可以合法吗?”
这种转变揭示了安息日律法的核心。上帝的诫命并非旨在限制仁慈或爱的行为,而是为了促进生命和良善。耶稣挑战了法利赛人僵化的解释,揭示了在安息日忽视或禁止行善-尤其是在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候-就等于伤害,甚至是同谋作恶。他的教导体现了律法的精神,即怜悯优先于律法主义。(参见何西阿书6:6,马太福音9:13,12:7,“我喜爱怜悯,不喜爱祭祀”)。
耶稣的问题结构表明,每个人都理所当然地同意行善救人,而不是任由生命被毁灭。耶稣的问题暗示,这在民间是一种普遍接受的做法;包括法利赛人在内的任何人都不认为在安息日行善或救人是违法的。
在马太福音的记载中,耶稣运用了安息日掉进坑里的羊这个比喻。他问道:“主人不把它抓住拉上来吗?”(马太福音12:11)。隐含的答案是“是的”,主人会把羊从坑里拉出来,因为这样做是好的,而且能救命。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比羊贵重得多。
上帝并没有禁止人们在安息日帮助有需要的人。作为上帝律法的教师,法利赛人本应理解这一点,并认识到他们的规条阻碍了人们通过帮助有病的人来表达爱。显然,法利赛人更关心自己,而不是他人的福祉。
法利赛人不但没有陷害耶稣,反而扭转了局面,羞辱了法利赛人,并在他们自己的会堂里公开揭露了他们的虚伪和缺乏同情心。
安息日允许做慈悲和必要的事。如果在安息日救一只羊的命是恰当且必要的,那么在安息日救治一个人的生命岂不是更好(更善)?
法利赛人没有准备好耶稣会以这种方式回应他们的陷阱。
但他们保持沉默(第 4 节)。
如果他们确实做出回应-那么他们就无法诱捕耶稣。
如果他们回答说:“不,在安息日行善或救人性命都是不合法的” ,那么他们就会被揭穿为宗教骗子。
如果他们回答说:“是的,在安息日行善或救人性命都是合法的”,那么他们就等于同意耶稣治愈那个手枯干的人。
不管怎样,他们都无法指控耶稣,这是他们的主要目的,也是他们在安息日将他带到那个枯萎的手的男人所在的犹太教堂的唯一原因。
耶稣给了法利赛人一个思考问题的机会。如果祂在第4节的提问有任何错误,他们都会提出来。既然没有人提出,他们就默认祂的观点,即使他们怨恨祂避开了他们的陷阱。耶稣肯定了上帝完美律法的真实性和良善,表明它比法利赛人的安息日规条更优越。
因为法利赛人没有回答耶稣的问题,耶稣环顾四周,他们却默不作声。当时气氛很紧张:
愤怒地环顾四周后,我为他们心硬而感到悲伤(第 5a 节)。
耶稣怒视他们,因为他们更关心自己的规条,而不是关心受苦受难的邻舍和众生。法利赛人是宗教领袖,他们本应以身作则,彰显上帝对世人的爱,但他们却对任何不遵守他们的规条和权威的人,心肠极其刚硬。耶稣为他们自以为是的态度和虚伪而感到悲痛。
通过重新提出问题,耶稣有效地将陷阱转回到法利赛人和文士身上。
诗篇第 7 篇描述了当恶人试图诱捕义人时会发生什么:
“他(恶人)所怀的是奸恶,所生的是谎言。
他挖了一个坑,又把它挖空,
并掉进他所挖的坑里。”
(诗篇 7:14b-15)
他对那人说:“伸出你的手来。”那人一伸手,手就复了原(第 5b 节)。
在法利赛人无奈的沉默中,耶稣将焦点从琐碎的宗教法律领域转移到问题的核心-那个因手枯干而受苦的人。
耶稣告诉那人“伸出你的手来” 。这个命令使这一刻成为那人信心的体现,并且是一个大胆而不可否认的证据,证明耶稣确实是“人子和安息日的主”(马可福音 2:28)。
那人有信心,顺服了耶稣。他伸出了手。耶稣就医治了他-他的手奇迹般地复原了。
在这个奇迹中,耶稣同时完成了三件事。
首先,他对那个枯干了一只手的人表示同情,使他能够用双手工作,获得更好的生活,并赢得别人的尊重。
其次,耶稣藉着彰显大能,证明了祂的确是祂自称的:“安息日的主”(马可福音2:28)。作为安息日的主,祂定义了安息日的正确性,而不是法利赛人(或任何其他人)的正确性。
第三,这个奇迹暴露了法利赛人教义的空洞和落后,削弱了他们在民众中的权威。
法利赛人出去,立刻和希律党人商议怎样对付耶稣,怎样除灭他(第 6 节)。
耶稣打破了他们的陷阱,并以权威的方式展现了真理和爱,这让他们感到羞辱和愤怒。他们勃然大怒,开始密谋反对耶稣。马可补充说,法利赛人开始与希律党人合谋。
希律党人是罗马化的犹太人,他们是希律王宫廷的成员。他们代表着罗马在犹大的权力,过着与罗马人一样的异教生活。
如果说法利赛人是犹太文化的守护者,那么希律党人则代表着他们最恶毒的反对者。法利赛人立即与希律党人密谋反对耶稣,商议如何除灭耶稣,这一事实暴露了他们对耶稣极度仇恨的深渊。
虽然马克以前曾描述过与法利赛人的紧张冲突,但这是他第一次揭露他们的杀意。
他们本有机会谦卑悔改,回归律法的真谛,不再为自己服务,而是服侍他们本该牧养的子民。然而,他们却更加激烈地反对耶稣,无视他们刚刚见证的非凡能力。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