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V

KJV

Click to Change

Return to Top

Return to Top

Printer Icon

Print

Prior Book Prior Section Back to Commentaries Author Bio & Contents Next Section Next Book
Cite Print
The Blue Letter Bible
Aa

The Bible Says
马可福音 5:35-43 含义

与马可福音 5:35-43 平行的福音书记载是马太福音 9:23-26 和路加福音 8:49-56。

马可福音 5:35-43 描述了耶稣使会堂官员睚鲁的女儿复活的戏剧性奇迹。

耶稣正要去救助迦百农会堂主管睚鲁那奄奄一息的女儿(马可福音 5:22-24)。当祂穿过拥挤的人群时,一位患血漏病的妇人悄悄地伸出手,相信摸祂的衣裳就能痊愈(马可福音 5:25-27)。她一摸到耶稣的衣裳,立刻就痊愈了(马可福音 5:29)。

耶稣停下来,问是谁摸了他。当那女人走上前来,坦白一切后,耶稣安慰她,并肯定她的信心使她痊愈了(马可福音 5:30-33)。

在马可福音 5:35-43 中,马可再次记述了耶稣前往睚鲁家执行紧急使命的经过。

当耶稣向这位有信仰的女人传达她一生中最好的消息时,睚鲁即将听到他自己一生中最糟糕的消息。

耶稣还在说话的时候,有人从管会堂的家里来,说:“你的女儿死了,何必还劳苦夫子呢?” (第 35 节)

“祂还在说话的时候”,指的是耶稣对那位有信心的妇人说话的那一刻(马可福音5:34)。耶稣正安慰那位妇人,说她的信心使她痊愈了,这时,从睚鲁家里来的使者带来了毁灭性的消息。

代词“他们”指的是从会堂主管睚鲁家里来的信使。显然,来告诉睚鲁这个坏消息的人不止一个人。

他们向睚鲁传达了令人心碎的消息:“你的女儿死了。”睚鲁急忙去找耶稣,希望能在为时已晚之前治愈他的女儿

从使者的角度来看,现在已经太晚了。当睚鲁努力消化他那无比巨大的悲痛时,使者试图引导他采取下一步行动-打发耶稣走。他对睚鲁说: “何必再麻烦夫子呢?”

使者称耶稣为“夫子”,强调作为律法和神圣智慧教师的角色。这个称呼或许是为了尊重地贬低神奇的医治能力。无论如何,使者显然不相信耶稣有能力使管会堂的女儿死而复生-否则,他就不会建议睚鲁打发走了。

睚鲁相信耶稣能治愈他女儿的病,就像治愈过许多人一样,包括那位患十二年血漏的妇人。但现在他的女儿去世了,情况(从他的角度来看)很可能已经改变了。他来求耶稣医治她,而不是让她死而复生。

耶稣听见他们所说的话,就对管会堂的说:“不要怕,只要信” (第 36 节)。

耶稣听到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以及使者建议不要再打扰他时鼓励震惊的睚鲁: “不要再害怕了!只要相信,她就会好起来的。”

耶稣女孩的死讯毫不动摇。不为她的死而忧虑,因为祂不受死亡的最终结局所束缚。耶稣是生命的创始者(约翰福音1:4)。来是为了战胜死亡。

耶稣安慰睚鲁,劝他不要害怕,只要。尽管睚鲁得知女儿去世的悲痛消息,耶稣仍应许,只要睚鲁有信心,他的女儿就必痊愈

睚鲁刚刚从患血漏病的妇人得医治中见证了信心的力量,耶稣也鼓励他相信。正如信心治愈了患血漏病的妇人一样,耶稣也向睚鲁保证,他的信心也必使他的女儿痊愈。

耶稣陪着那位悲痛欲绝的父亲回家了(路加福音8:51a)。耶稣到达睚鲁家后,马可继续叙述:

除了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之外,他不许别人跟随他(第 37 节)

彼得亲眼目睹了这个奇迹。后来,他把这件事作为证词的一部分转述给了马可。马可依靠彼得清晰的记忆,以惊人的细节和强调的语气记录了这一事件。这种联系凸显了记载的可信度和即时性,使其以权威目击者的经历为依据。

尽管大批人跟随耶稣,很可能自从从低加波利回来后就一直跟随(马可福音5:21),但只允许少数人陪同进入会堂主管的。除了三个门徒,路加还记载了女孩的父母也被耶稣允许进入或留下(路加福音8:51)。(马可在第40节也同意这一点)。

耶稣选择暂时不显露这个神迹,只允许三个最亲密的门徒和他一起进屋:彼得、雅各和约翰。此外,路加福音也表明,耶稣自然而然地允许女孩的父母进入屋子并/或留在那里(路加福音8:51)。

马克描述了他们到达那所房子时的情景:

他们来到会堂管事的家,看见那里乱成一团,人们大声哭泣、哀号(第 38 节)

在古代犹太文化中,人们习惯于雇佣专业的哀悼者,为死者哭泣哀悼。女孩去世已久,哀悼者聚集在一起,表明她已经去世一段时间了。现场一片喧闹混乱,哀悼者和乐师们营造出一种喧闹悲伤的氛围。马克将当时的场景描述为一片喧闹人们大声哭泣和哀号

马太补充说,当时还有笛手在场,使得哀悼仪式显得更加嘈杂(马太福音9:23)。哀歌和音乐的声音反映了女孩死亡时人们深深的绝望。

这一切哭泣、哀号和吹笛的喧闹,本应营造出一种混乱的哀悼气氛。然而,耶稣命令这一切停止。

耶稣进去,对他们说:“为什么乱嚷哭呢?孩子没有死,是睡着了。” (第 39 节)

耶稣告诉哀悼者不要哭泣解释说,女孩没有,只是睡着了。虽然从传闻和哀悼者的情况来看,女孩确实已经去世,但耶稣的话可能是指即将行的奇迹,也可能是为了吸引更多注意力而淡化事态,以免分散人们对他弥赛亚使命的注意力。

他们开始嘲笑他(第 40 节上)。

耶稣说小女孩不是死了,而是睡着了的时候,哀悼的人群一反常态,纷纷嘲笑耶稣他们嘲笑耶稣,是因为根据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女孩已经死了耶稣说她只是睡着了,这在他们看来是无知或荒谬的,因为他们确信她已经死了。

他们的笑声很可能是嘲讽,嘲讽耶稣的说辞。这也暴露了这些职业哀悼者的不真诚,他们明知女孩必死无疑,却假装悲伤。

然后耶稣屋子里的所有人都离开,只留下带来的三个门徒和女孩的父母。

耶稣把他们都赶出去,带着孩子的父母和同伴,进了孩子所在的房间(第 40b 节)

福音书并没有明确解释为什么耶稣只允许彼得、雅各、约翰女孩的父母在场见证奇迹。福音书只是指出,只有这五个人见证了耶稣即将行的奇迹。这段私密时刻的原因,我们将在后面的评论中探讨。

当其他人都离开房子时,耶稣创造了一个奇迹-让小女孩复活了。

耶稣拉着孩子的手,对她说:“Talitha kum!”(翻译过来就是“小女孩,我吩咐你起来!”)。女孩立刻起来行走,因为她已经十二岁了。她们立刻就非常惊讶。耶稣严严地吩咐她们,不许任何人知道这件事,又吩咐给她吃的(41-43节)

三本平行的福音书都说耶稣牵着她的手(路加福音 8:54;马太福音 9:25b)。

马可保留了耶稣当时使用的亚拉姆语-当时人们使用的语言-作为彼得亲眼目睹这一非凡事件的直接且令人难忘的引述。耶稣用亚拉姆语说的是“Talitha kum” 。马可随后为他的罗马读者翻译了“Talitha kum”意思。翻译过来就是: “小姑娘,我吩咐你起来!”

路加只是向听众提供了耶稣所说的话的翻译版本。

路加自己也是一名医生(歌罗西书 4:4),他记载耶稣说的是“孩子,起来!”-耶稣的话让她的尸体复活,

“她的灵魂就回来了,她立刻就起来了……”
(路加福音 8:55a)

路加福音最明确地指出了女孩复活了,因为只有他的记载明确指出女孩的灵魂是耶稣的命令下回到身上的

作为一名医生,路加可能对这一事实产生了职业兴趣。

当人的灵魂与身体分离时,就会发生肉体的死亡。这个女孩经历了肉体的死亡,因为她的灵魂离开了她的身体-但耶稣了一句“孩子,起来!” ,就使她复活了,她的灵魂就回到了身体里(路加福音 8:55a)。

耶稣说完这话,她的灵立刻就回来了是伟大的医生。她的灵回来了,就立刻起来了(路加福音 8:55a)。

马可告诉我们,女孩立刻起来行走,耶稣吩咐给她吃的。她复活后还能吃东西,表明睚鲁的女儿不仅复活了,而且完全康复了。她能吃东西、能行走,这都表明她已经完全康复了。

目击者立刻感到非常惊讶,耶稣严厉地命令他们,不许任何人知道这件事。

这个奇迹真是令人惊叹!它不仅让一个心爱的女儿回到了家中,也彰显了耶稣战胜死亡的神圣权柄。

尽管外面许多人都知道女孩的死讯,而且很快就会看到还活着,耶稣却指示这群目击者不要将所发生的事情告诉任何人。这本可以是一个公开彰显神力的时刻,但却选择将奇迹的细节保密。

尽管耶稣指示目击者不要公开这个奇迹,但马太报道说:“这消息传遍了那地方”-指的是加利利及其周边地区(马太福音9:26)。

耶稣当时或许想隐瞒使死人复活的能力,以免引起人们对使命的误解。如果传言说拥有战胜死亡的能力,许多犹太人可能会立即宣称他是弥赛亚,并期望领导反抗罗马的叛乱,这符合他们的政治期望,而非他的真正使命。

耶稣的使命并非推翻政治制度,而是要成就父的旨意(约翰福音 4:34、5:30、6:38;路加福音 22:42)。来是为了战胜罪恶和死亡,而不是罗马。谨慎神迹,避免了人们错误的期望,他们可能会试图使偏离祂的最终目的-受苦、受死、复活,以拯救世界。

这个奇迹预示着耶稣将要带来的更伟大的复活-为所有相信他的人带来永生。

???? 5:25-34 ?? ← Prior Section
???? 6:1-6 ?? Next Section →
???? 1:1 ?? ← Prior Book
???? 1:1-4 ?? Next Book →
BLB Searches
Search the Bible
KJV
 [?]

Advanced Options

Other Searches

Multi-Verse Retrieval
KJV

Daily Devotionals

Blue Letter Bible offers several daily devotional readings in order to help you refocus on Christ and the Gospel of His peace and righteousness.

Daily Bible Reading Plans

Recognizing the value of consistent reflection upon the Word of God in order to refocus one's mind and heart upon Christ and His Gospel of peace, we provide several reading plans designed to cover the entire Bible in a year.

One-Year Plans

Two-Year Plan

CONTENT DISCLAIMER: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