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篇34篇15-18节宣告: “耶和华的眼目看顾义人,他的耳朵垂听他们的呼求。”(15节)大卫在此向忠实的信徒保证,上帝看顾他们,随时准备垂听他们的求助。这种对上帝慈爱眷顾的认识,在那些寻求正直生活的人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即使在沮丧或恐惧的时刻,信徒们也可以牢牢抓住这个应许:上帝警醒的目光永远不会离开他们。
大卫生活于公元前1040年至公元前970年左右,约在公元前1010年至公元前970年间统治以色列,他对这种神圣的眷顾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写下这些文字时,正值他亲身经历人身威胁和精神痛苦之时。在现代通讯尚未普及的时代,大卫强调了一个永恒的真理:神的感知超越人类的局限,祂慈爱的眷顾永不改变。
与此相反,诗篇作者警告那些作恶之人将面临截然不同的命运,他说: “耶和华的脸向作恶的人变脸,要从地上除灭他们的名号” (诗篇16:16)。在这里,大卫描绘了一幅深刻的画面:神的圣洁与人类的邪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神的回应强调了持续作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虽然这节经文没有提及具体地点,但它的背景是古代以色列,也就是大卫统治时期。大卫在位期间,面临着政治挑战和个人恩怨。这首诗篇描绘了上帝惩罚邪恶的情节,强调了无论时代或社会如何,那些蓄意作恶的人最终都将受到神的审判。
大卫继续阐述神怜悯的主题,他宣称:“义人呼求,耶和华垂听,救他们脱离一切患难” (第17节)。这些话提醒读者,神不仅垂听祂子民的呼求,更会主动拯救他们。虽然拯救的方式可能与人们预想的不同,但在危机时刻,祂的救恩始终是祂立约之爱的核心彰显。
大卫的生平事迹印证了这一原则:从在变幻莫测的旷野中逃离扫罗王的追捕,到对抗强大的敌人,他一次又一次地亲眼见证上帝回应他的求助。几个世纪后,耶稣也以同样的应许回应了这一理念,承诺拯救和保护那些信靠他的人。
最后,大卫强调了上帝慈悲的心,他写道: “耶和华靠近伤心的人,拯救灵性痛悔的人” (第18节)。有时,深切的悲伤和绝望会使人与正常的社会支持系统隔绝,但上帝的同在始终如一。祂不会回避我们的悲伤和破碎;祂会亲近我们,赐予我们亲密的关系,带来希望和重建。
上帝与悲伤之人的亲近预示着祂将藉着基督的生平和事工带来最终的安慰。耶稣对受伤和流离失所的人展现了深切的怜悯(马可福音 6:34)。上帝的救赎计划将祂医治的恩典注入每一个破碎的时刻,使人确信祂永不离弃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