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V

KJV

Click to Change

Return to Top

Return to Top

Printer Icon

Print

Prior Book Prior Section Back to Commentaries Author Bio & Contents Next Section Next Book
Cite Print
The Blue Letter Bible
Aa

The Bible Says
启示录 7:13-17 含义

启示录 7:13-17 解释了聚集在宝座中的白衣人的性质和起源。在宝座中间,身穿白衣的人和天使正在向上帝歌唱赞美(启示录 7:10-12)。现在,一位长老对此作出回应,向约翰提出了一个问题:

“这些穿白袍的人是谁?他们从哪里来?” 我对他说:“我主,你知道。” (第 13-14 节)

长老回答约翰说,这些人是从大患难中出来的,曾用羔羊的血,把衣裳洗白净了(第 14 节)。

耶稣在马太福音 24:21 中提到了“大灾难”时期。这段引用耶稣的话的经文指的是但以理书 9:20-27 中关于但以理第七十周的预言。耶稣引用但以理的话,说但以理书 9:27 中所说的“行毁坏可憎的”是“大灾难”来临之前必定会出现的征兆。这个“大灾难”时期可能指的是最后“一周”的后半段,或者最后三年半。启示录中有几个时间跨度等于三年半。

以色列使用阴历。因此,三年半的正确说法是 1,260 天,相当于 3.5 乘以 360(启示录 11:3,12:6)。有趣的是,但以理书 12:11 提到 1,290 天,比大灾难多 30 天。但以理书 12:12 说,如果人们坚持到 1,335 天,就会得到祝福,这比 1,290 天多 45 天。这表明但以理书第 9 章中的“七十个星期”确实是年份的星期,并且但以理书与耶稣的教义和耶稣的启示相关。

这里所说的那些人渡过(走出)的大灾难似乎与耶稣在马太福音 24:21 中所说的大灾难相同。启示录毕竟是耶稣向约翰展示的一个异象(启示录 1:1)。值得注意的是,从大灾难中走出的人已经采取行动使他们的长袍变白:他们洗净了长袍。

洗净是一个适用于那些人的动词。那些使长袍变白。这并不是指他们在上帝眼中成为义人,因为耶稣做了所有的清洗工作。他们洗净长袍意味着这段经文讲的是忠实生活、做出正义行为的信徒。他们用羔羊的血洗净长袍,使它们变白。但怎么可能呢,因为血使东西变红,而不是变白?

那么,这必定是指耶稣的洁净之血,它洗净了信徒的罪孽(约翰一书 1:7, 9),使我们能与上帝和彼此相交(约翰一书 1:4)。这使我们能够以讨上帝喜悦的方式生活,并获得他的奖赏(启示录 1:3,3:21)。这些白袍似乎是荣誉的象征,正如启示录 3:5 中所说的,得胜的人被许诺穿上“白衣”作为奖赏。

所有信徒都因耶稣的血而因信得到一份免费的礼物,在上帝眼中成为义人(约翰福音 3:14-16)。但在上帝眼中成为义人的信徒也被命令凭着信心过义的生活,放下自我(罗马书 1:16-17)。这是每个信徒选择的行为。选择凭信心行事是获得此生最大满足的方式,同时也能从上帝那里获得最大的回报(加拉太书 6:8)。这也推断出,在这种情况下,那些用羔羊的血使他们的衣袍变白的人是通过为他们的见证而死来实现的。

启示录不一定像历史文本那样具有连续性。圣经的预言作品经常包含时间上的大跳跃,甚至在一句话之内。一个例子是但以理书 9:26-27。但以理书 9:26 预言了下令重建耶路撒冷城墙 483 年后的时间。那时,弥赛亚将要来临,但会被“剪除”。

“被剪除”预示着耶稣的降临、被拒绝和被钉十字架。有人估计,483 年是耶稣骑着驴进入耶路撒冷并被奉为国王的日子。第 27 节接着预言了我们写这篇文章时的未来,即数千年后。正如耶稣在马太福音 24:15 中所预言的,那时将有“先知但以理所说的行毁坏可憎的事”。

我们知道第 14 节指的是身穿白袍的殉道者从大灾难中走出来的某个时间点。大灾难可能指的是耶稣在马太福音 24:21 中所说的“大灾难,从世界的起头直到如今,没有这样的灾难,后来也必没有”。这是耶稣所指的时间,标志着“时代的终结”(马太福音 24:3)。这也可能是但以理第七十周的最后三年半(但以理书 9:20-27)。

现在经文说,因此他们在神宝座前,昼夜在他殿中事奉他(第 15 节)。原因可以追溯到第 14 节,他们从大患难出来,用羔羊的血洗净了自己的衣裳(很可能意味着他们为信仰而殉道)。由于这个特殊的见证,耶稣让他们一直待在祂面前,以此来尊敬他们。我们可以想象,在白宫西翼,那些办公室离总统最近的人是最受尊敬的人。

经文继续说:坐宝座的要用帐幕覆庇他们(15b 节) 一个希腊词被翻译为“将扩展他的帐幕”。这个词 在约翰福音 1:14 中被翻译为“居住”。这个想法似乎是说这些不惧怕死亡、至死忠心的见证人将居住在上帝面前,作为对他们忠诚服务的奖励。此外:

他们不再饥,不再渴,日头也不再伤害他们,炎热也不再炎热;因为宝座中的羔羊必牧养他们,领他们到生命水的泉源;神也必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 (第16-17节)。

看来,神要为这些用羔羊的血洗白了自己衣袍的忠实见证人提供特别的安慰。神赐给他们的一连串好处似乎与他们在大灾难时期遭受迫害时所遭遇的正好相反:

  • 他们不再饥饿或口渴,这表明他们所遭受的迫害的一部分就是忍受饥饿口渴。这可能是因为整个世界都遭受了瘟疫。但它也可能包括特殊的迫害,也许是因为法令规定那些没有接受兽印的人将不能买卖(启示录 13:17)。这意味着那些抵制兽印的人将缺乏食物。兽印可能包括向兽发誓,这将导致人们放弃对耶稣的信仰。
  • 太阳不再炙烤他们,可能是指他们因无法买卖而遭受的迫害,不得不忍受巨大的劳累。太阳酷热都可能是指他们在缺乏供给的情况下不得不忍受的灾难。事实上,在启示录 22 章中,甚至说“他们不需要灯光和日光,因为主上帝要照亮他们”(启示录 22:5)。
  • 羔羊代替饥饿和炎热成为他们的牧羊人引导他们到生命之水的泉源。这里提到的生命之水泉源很可能是比喻性的,指的是生命中最丰盛的满足。耶稣说,生命之水的泉源将从信他的人的心里涌出(约翰福音 7:37-38)。这似乎是上帝与那些跟随他、拒绝兽印、为他的名作证而死的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的又一写照。新耶路撒冷也将有一条“生命之水的河”(启示录 22:1)。
  • 上帝将擦去他们眼中的每一滴泪水,这表明上帝赐予这些殉道者的所有巨大恩惠将使他们忘记自己的痛苦。在新天新地,上帝的子民将擦去他们眼中的每一滴泪水(启示录 21:4)。但上帝似乎并没有等到新天新地才擦去从大灾难中走出来的忠实见证人眼中的泪水。

纵观整本圣经,我们看到耶稣既被称为牺牲的羔羊(约翰福音 1:29,以赛亚书 53:7),又被称为好牧人(约翰福音 10:11,诗篇 23:1),我们现在在第 17 节也看到这一点。羔羊已成为牧羊人,将“领我到可安歇的水边”(诗篇 23:2)。

启示录 7 章告诉我们,他们将不再饥饿或口渴(第 16 节)。其中还提到“生命树结十二样果子,每月都结果子”(启示录 22:2),启示录 2:7 中也提到了生命树。

似乎总有充足的食物可以食用以维持生命。也可能食物和水不是必需的,而是我们新的精神身体的享受之源(哥林多前书 15:44)。然而,据说生命之树的叶子为国家提供治疗(启示录 22:2)。因此,似乎我们仍然会有需要,但这种需要将得到充分满足。

??? 7:9-12 ?? ← Prior Section
??? 8:1-5 ?? Next Section →
??? 1:1-2 ?? ← Prior Book
???1:1 ?? Next Book →
BLB Searches
Search the Bible
KJV
 [?]

Advanced Options

Other Searches

Multi-Verse Retrieval
KJV

Daily Devotionals

Blue Letter Bible offers several daily devotional readings in order to help you refocus on Christ and the Gospel of His peace and righteousness.

Daily Bible Reading Plans

Recognizing the value of consistent reflection upon the Word of God in order to refocus one's mind and heart upon Christ and His Gospel of peace, we provide several reading plans designed to cover the entire Bible in a year.

One-Year Plans

Two-Year Plan

CONTENT DISCLAIMER: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