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但以理书11:10-13中,天使对但以理的启示深入探讨了亚历山大大帝分裂帝国后,权力更迭、背叛和联盟的持续演变。在这一部分,经文聚焦于北部的塞琉古王国(以古叙利亚为中心)和南部的托勒密王国(以埃及为中心)。以色列夹在这些领土及其战争之间。在这些经文中,上帝再次向但以理表明,领袖,甚至整个王朝的兴衰,都在祂的终极权柄之下展开,提醒我们“至高者是世人国的元首”(但以理书4:17)。
预言首先描述了他的儿子们将如何动员和召集众多强大的力量;其中一支力量将不断涌来,泛滥而过,再次向他的堡垒发动战争(第 10 节)。
历史上, “他的儿子”指的是塞琉古二世(当时统治北方的国王)的后代。其中两个儿子是塞琉古三世(公元前226-223年在位)和安条克三世(公元前223-187年在位),被称为“安条克大帝”。父亲去世后,这些继承人动员并集结了众多强大的军队,预示着与托勒密南方帝国的再次交战。
这段经文中一个地理细节涉及塞琉古王朝试图收复的领土。冲突主要集中在腓尼基(今黎巴嫩的一部分)和犹大(包含以色列领土)附近。这些地区是旅行和贸易的关键枢纽,因此受到南北王朝的觊觎。经文中的用语- “泛滥”和“穿过” (第10节)-描绘了军队迅速而势不可挡地穿过这些地区,直抵托勒密的要塞,突显了北方军队为深入托勒密王朝的领地而展开的积极攻势。
从属灵的角度来看,这些错综复杂的战争表明,即使是拥有众多强大兵力的庞大军队(第10节),也只能在上帝允许的范围内行动。正如但以理书前几节经文所述,人类统治者似乎势不可挡,但耶和华依然掌权(箴言21:1)。历史上,安条克三世的征战取得了相当大的胜利,但圣经不断提醒我们,真正的安全和持久的胜利属于上帝的王国。这一主题在新约中达到顶峰,耶稣在其中宣告了一个“不属这世界”的国度(约翰福音18:36),一个超越这些衰落王朝的永恒统治。
当冲突加剧时,天使的信息说道: “南方王必发怒,出去与北方王争战。北方王必兴起大军,这大军必交在南方王的手中” (第11节)。塞琉古入侵后,此处的南方王通常指的是托勒密四世·菲洛帕托(公元前221-204年在位),他因北方的侵略而勃然大怒。古代记载也与此相符,托勒密四世曾集结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埃及军队,以抵抗安条克三世的威胁。两军将于公元前217年在拉菲亚(今拉法)战役中相遇。
“将兴起大军” (第11节)这句话再次展现了希腊化战争的盛况。安条克三世将兴起大军与托勒密四世交战。托勒密的一位总督狄奥多图斯背叛了他的国王,将领地和数千名士兵交给安条克。许多古代文献都描述了这支庞大的军队,其中有骑兵、步兵,甚至还有战象。在希腊化时代的众多战役中,拉菲亚战役规模最大,堪称典范。据报道,托勒密四世有7.5万名战士,而安条克三世有6.8万名。
双方都拥有庞大的军队。经文中的前者-托勒密四世-成功击败了这支北方大军;这支庞大的军队将落入托勒密手中。公元前217年,托勒密四世在拉菲亚战役中击败了塞琉古军队,重创了塞琉古军队,阻止了他们的前进。
尽管表面上展现了强大的力量,但更深层次的属灵洞见在于,这样的战争取决于神的安排,这是但以理书中反复出现的原则。当时,上帝的子民主要居住在犹大,他们发现自己受制于外国统治者的军事决策。
预言继续揭示南方王在胜利后的反应: “众人被掳的时候,他心高气傲,必使数万人仆倒,却不得胜” (第12节)。虽然托勒密四世凯旋并俘虏了众多士兵(众人……被掳),但经文指出他日益增长的骄傲:他的心高气傲。历史上,重大的战场胜利往往伴随着骄傲,托勒密王朝的埃及也不例外。托勒密四世自认为稳如泰山,势不可挡。
这种自信导致了暴力的肆意扩张,正如“他必使数万人仆倒” (第12节)这句话所体现。在更广阔的希腊化世界,胜利的国王常常对被征服的领土进行严厉的报复,征收新的税款,并对当地居民实施严格的控制。在此过程中,数万人可能死于军事镇压或强迫劳动,这再次强调了那个时代的冲突是残酷无情的。
然而,上帝的话语迅速纠正了任何关于持久无敌的观念,祂说:“然而他必不能得胜” (12节)。骄傲导致衰败(箴言16:18)。托勒密四世虽然立时功成名就,但他对这些领土的最终控制却转瞬即逝。塞琉古帝国在安条克三世的领导下强势回归,最终摧毁了托勒密的许多战果。无论古今,圣经都反复警告,任何建立在傲慢和暴力之上的帝国都将面临神圣的清算(诗篇2:1-5)。
最后,天使使者宣告: “北方王必再兴起比先前更多的众人,经过几年,他必率领大军和大量装备向前推进” (第13节)。正如这些冲突的周期性一样,塞琉古人重新集结,并聚集了比以往更强大的力量。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提到,安条克三世在先前战败后,曾花时间整合资源,进一步占领领土并重建军队。大约在公元前202年(间隔几年后,第13节),他准备对南部领地发动新的攻势。
从地理上看,北方王计划夺回腓尼基和犹大,这两个连接非洲和亚洲的战略要地。这些地区对于贸易路线、海军基地和农业剩余至关重要。从圣经的宏观背景来看,以色列正处于这两个敌对王国的夹击之下。正如我们在但以理书前几章中所了解到的,上帝的选民常常被困在世界强国之间。然而,上帝允许他们这样做,彰显了他的主权:尽管经历了政治和战争的风暴,他依然能够保全他的圣约之国。
从神学角度来看,大量装备(第13节)和人数众多的军队的提及,突显了希腊化战争的激烈程度。然而,最令人共鸣的是,无论塞琉古军队多么庞大,他们始终服从上帝的总体叙事(但以理书11:36)。反复向信徒传达的信息是,要将盼望寄托在耶稣基督永恒的国度上(马可福音1:15),而不是寄托在人类统治者的短暂力量上。地上的帝国,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会在一段时间后兴起,然后衰落,但主的话语永远长存。
我们看到,但以理书11:10-13构成了一个更宏大故事线的一部分,该故事线描述了上帝的子民如何身处各大帝国的交汇之地。即使是细微的历史细节-君王、联盟、背叛-也都如预言般准确发生,证明了圣经的可靠性。在这些权力斗争中,圣经始终指向未来的希望,基督将作为真正的君王统治,建立一个并非建立在胁迫或阴谋之上,而是建立在牺牲之爱之上的国度(腓立比书2:8-11)。这样的愿景鼓励我们,在每一代人中,都将我们的信仰置于上帝永恒的主权之上,而非任何世俗的短暂力量之上。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