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V

KJV

Click to Change

Return to Top

Return to Top

Printer Icon

Print

Prior Book Prior Section Back to Commentaries Author Bio & Contents Next Section Next Book
Cite Print
The Blue Letter Bible
Aa

The Bible Says
但以理书11:14-19 含义

在但以理书11:14-19中,但以理的天使使者继续揭示未来事件,预言聚焦于北方塞琉古王国(叙利亚)和南方托勒密王国(埃及)之间持续不断的权力斗争。这些经文描述了进一步的冲突、起义和不断变化的联盟,再次证实了尘世的帝国虽然强大,却始终在上帝主权的旨意中运作。这部分经文特别强调了但以理自己族人中暴力分子的参与,表明以色列国内有些人试图利用外国冲突来牟利-但最终失败了。尽管动荡不安,上帝的总体计划仍将继续推进(但以理书11:36)。

但以理听说,那时必有许多人起来攻击南方王;你本国的强暴人必兴起,要应验这异象,却要仆倒(第14节)。托勒密四世统治末期,埃及爆发了一场大叛乱。众多起来攻击南方王的人,将导致托勒密四世的权威崩溃,甚至导致他的死亡。埃及南北都爆发了叛乱。一位叛军领袖攻占了底比斯城,自称法老,并给自己取名为胡格罗纳弗(Hugronaphor)。

之后,南方王就成了埃及的托勒密五世(公元前205-180年在位),他是托勒密四世的儿子,托勒密四世在幼年时就登上了王位。各种派系都把托勒密五世视为机遇,包括埃及内部的异见人士,以及那些希望打破托勒密统治的敌对王国。正如经文所说,许多人将崛起,这象征着在这个脆弱时期普遍存在的不满情绪和权力斗争。

当经文提到你本国的暴徒(第14节)时,它强调的是犹地亚犹太居民中试图叛乱的一派,他们很可能认为塞琉古或其他外国的支持可以帮助他们战胜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这段动荡的时期充满了阴谋诡计-各方都背叛成性,当地居民常常会与任何承诺给予他们更大自由或权力的帝国结盟。然而,圣经在这里预言了这些暴力叛乱者终将垮台,揭示了试图用武力实现“异象”(或命运)的悲惨徒劳。

预言继续说,北方王将会到来,筑起攻城坡道,攻占一座坚固的城池;南方的军队将无法守住阵地(第15节)。这位北方王就是安条克三世(大帝),他巩固了权力后,进军托勒密王朝的领土。筑起攻城坡道指的是古代的战术-修建巨大的坡道来攻破城墙。安条克三世正是通过这种手段成功攻占了重要的要塞。

世俗历史将此与安条克三世入侵腓尼基和犹大(今黎巴嫩和以色列)联系起来。其中一件值得注意的事件是对战略要地西顿的围攻。西顿位于现今黎巴嫩境内,是古代腓尼基文明的主要港口。它拥有坚固的城墙、广泛的海上贸易网络和悠久的文化遗产。然而,当北方王围攻它时,南方军队无力守住阵地(第15节)。托勒密王朝试图解救西顿,但最终失败,导致该城投降。

接下来,但以理的异象揭示,那来攻击他的必为所欲为,无人能抵挡他;他必暂时住在荣美之地,手中施行毁灭(第16节)。那来攻击他的又是指安条克三世,他因先前的胜利而胆大妄为,随心所欲地与托勒密军队对峙。 “无人能抵挡他”这句话,预示着塞琉古王朝将迎来军事上的胜利。

经文接着指出,安条克三世会在“荣美之地”(第16节)停留一段时间-这指的是以色列地(在但以理书11:41中也被称为“荣美之地”)。由于以色列位于叙利亚和埃及之间,无论哪个帝国统治该地区,实际上都控制着贸易路线和战略军事要地。令人遗憾的是,经文警告说,安条克三世到来时,手中握着毁灭的武器。历史记载证实,尽管一些犹太人最初与塞琉古王朝结盟,反抗埃及的统治,但塞琉古王朝随后采取的行动可能非常严厉,包括高额税收和驻扎军队。

从属灵的角度看,这片美丽的土地对上帝的圣约子民来说弥足珍贵。然而,这预言强调了罪恶与纷争导致外邦持续占领。正如但以理书更广泛的论述所见,没有哪个压迫性的帝国能够永远存在。尽管安条克三世为所欲为,但他的权力依然存在,直到上帝指定的时间(但以理书11:36)。最终,即使是这位令人敬畏的君王,也将面临自身的垮台。

天使使者补充道: “他将率领整个王国的力量前来,带来和平的提议,并将付诸实施;他还会将一个女子赐给他,使他毁灭这王国。但她不会为他挺身而出,也不会站在他一边” (第17节)。在数次战役中击败托勒密王朝后,安条克三世寻求了一种更为狡猾的手段:和平提议。他以政治联姻的形式出现,旨在将塞琉古王朝和托勒密王朝捆绑在一起。

历史上,安条克三世于公元前194年左右将其女儿克利奥帕特拉一世(不要与后来更著名的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混淆)嫁给了年轻的托勒密五世。人们原本期望这位女性之女(第17节)能代表其父影响托勒密五世,并有效巩固塞琉古王朝对埃及的统治。然而,她并未为托勒密五世挺身而出,这表明克利奥帕特拉一世最终站在了丈夫一边,维护了埃及的利益,而不是执行其父的计划。这扰乱了安条克三世的战略,并阻止他通过家族关系控制埃及。

纵观圣经和历史,政治婚姻往往被证明是危险的工具。此类联盟反映了王室家族试图扩大影响力的意图,但正如第17节所强调的,当个人忠诚与预期结果相悖时,它们可能会适得其反。

预言继续说道:那时,他必转向沿海地区,掳掠许多人。但一位将军必止息他对他的讥笑;并且,他必报复他的讥笑(第18节)。安条克三世因试图通过联姻征服埃及失败而心怀怨恨,于是将他的野心转向了沿海地区。在这种情况下,沿海地区通常指的是小亚细亚地区(今土耳其),也可能是希腊群岛-这将塞琉古帝国的版图向西扩张。

然而,经文解释说,一位将军将制止他的蔑视(第18节)。从历史上看,这预示着安条克三世最终与新兴罗马势力的对抗。公元前190年,罗马介入希腊事务,罗马将军卢修斯·科尔内利厄斯·西庇阿·阿西亚提库斯在马格尼西亚战役(公元前189年)中击败了安条克三世。此外,“他将报复他的蔑视”这句话强调了安条克三世曾经肆无忌惮的侵略是如何被一支更强大的力量-罗马-所遏制的-罗马帝国正稳步崛起,主宰着地中海世界。

这场冲突凸显了但以理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真理:任何统治者,无论多么强大,都会受到上帝设定的限制。罗马,即但以理书另一个异象(但以理书7:7)中预示的“第四兽”,正蓄势待发,准备重塑古代世界。面对势不可挡的罗马强权,安条克三世的扩张之路戛然而止。

最后,预言说: “他必转脸向本国的堡垒,却要绊跌仆倒,归于无有” (第19节)。安条克三世被罗马羞辱击败后,被迫撤退到本国的堡垒,这意味着他必须在塞琉古腹地巩固和恢复元气。这位曾经势不可挡的国王现在面临着罗马强加的巨额赔款。我们从史料中得知,他为了偿还债务,洗劫了多座神庙,从而引发了当地的叛乱。

最终,他在公元前187年失足跌倒(第19节)。在一次圣殿劫掠中,他被杀-据说是被愤怒的市民为保卫圣地而杀害的。正如天使的警告所言,曾经强盛的安条克三世,被称为“大帝”,如今已不复存在。他的陨落证明了世俗权力的短暂性。圣经反复表明,骄傲而残暴的统治者最终会迎来上帝安排的结局(箴言16:18)。

从神学角度来看,安条克三世的垮台呼应了圣经中高举谦卑、谴责傲慢的模式。但以理更广阔的信息向我们保证,尽管王国兴衰,至高者的旨意始终坚定不移。即使是人类最强大的王朝,一旦跌倒覆灭,也会成为历史的注脚。

???? 11:10-13 ?? ← Prior Section
???? 11:20-28 ?? Next Section →
???? 1:1-3 ?? ← Prior Book
???? 1:1 ?? Next Book →
BLB Searches
Search the Bible
KJV
 [?]

Advanced Options

Other Searches

Multi-Verse Retrieval
KJV

Daily Devotionals

Blue Letter Bible offers several daily devotional readings in order to help you refocus on Christ and the Gospel of His peace and righteousness.

Daily Bible Reading Plans

Recognizing the value of consistent reflection upon the Word of God in order to refocus one's mind and heart upon Christ and His Gospel of peace, we provide several reading plans designed to cover the entire Bible in a year.

One-Year Plans

Two-Year Plan

CONTENT DISCLAIMER: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