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以斯拉记 1:2-4 中介绍了这项法令,我们读到波斯王居鲁士如此说:“耶和华天上的神,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又嘱咐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他建造殿宇。”(第 2 节)居鲁士从公元前 559 年至公元前 530 年在位波斯王,他承认他的权力谱系是由天上的神授予的。对以色列来说,这一宣布标志着一个转折点-尽管他们被流放,但上帝仍在通过世界领袖来实现他的旨意。居鲁士的承认强调了主至高无上的统治权,甚至凌驾于当时最强大的帝国之上。
这些话语对犹太人民意义非凡,因为他们在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陷落后,饱受巴比伦之囚的苦难。如今,上帝通过一位意想不到的异教统治者,启动了恢复耶路撒冷敬拜的计划。这项旨意表明,无论地上的君王和帝国多么强大,上帝都能利用它们来实现祂通过先知所赐的神圣应许(以赛亚书44:28)。
提到在犹大建造耶和华的殿,表明上帝在祂圣约子民中的居所不仅仅是一个地点-它代表着祂的同在、圣洁和持续的救赎行动。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上帝与祂子民同住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最终在耶稣-那位永活的圣殿-的到来时达到顶峰(约翰福音2:19-21),确立了上帝同在的更伟大现实。
居鲁士的邀请在下一节继续: “你们中间凡作他子民的,愿他的神与他同在!他可以上犹大的耶路撒冷,重建耶和华以色列神的殿;他是在耶路撒冷的神。” (第3节)这番向神子民公开的呼召,展现了在外邦统治下前所未有的自由。居鲁士没有为了劳力或政治利益而留住以色列人,而是鼓励他们返回家园。
这项法令的号召既针对个人,也针对集体。任何认同上帝子民的人,都可以自由地追随祂的带领。它呼应了这样的理念:真正的敬拜不能被强迫,而必须出于自愿。“愿上帝与他同在”这句话提醒流亡者,即使他们远在异乡,上帝的圣约依然信守。
居鲁士承认以色列的上帝不仅仅是一位国家神祇。这项旨意强调,主的主权超越国界,祂却居住在祂的子民之中。响应重建圣殿呼召的人,不仅要踏上返回犹大的旅程,更要经历身份认同和虔诚的灵性更新。
宣告接着补充说:“凡幸存者,无论住在何处,当地的人都要用金银、财物、牲畜,以及甘心奉献的礼物,来支持他在耶路撒冷的圣殿。” (第4节)这项指示确保了旅途中所需的实际需要得到满足。它呼吁留在异乡的以色列人与归回的以色列人合作,提供物质支持,以便分散的社群共同分担重建的重担。
这种资源的汇集体现了上帝子民应展现的团结互助。即使并非所有人都愿意背井离乡,他们仍然可以通过奉献来参与上帝的工作。这一原则至今仍然适用:那些不在宣教前线的人仍然可以为上帝的救赎计划做出贡献。上帝所吩咐的甘心乐意奉献体现了敬拜的慷慨,呼应了上帝的祝福始终需要被妥善保管和分享。
这项法令颁布后,许多犹太人留在了波斯和巴比伦,并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社群。《巴比伦塔木德》是一部写于公元3世纪至6世纪的犹太文献,体现了这个社群为保护其犹太传统所做的努力。
此外,来自流亡者和邻舍的每一份礼物都表明,复兴需要合作。虽然归来的流亡者会承担砌砖砌石的体力劳动,但他们的付出背后有一个支持网络。上帝对祂子民的计划是,用团结、怜悯和对祂圣名的敬畏编织出一条共同的纽带。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