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V

KJV

Click to Change

Return to Top

Return to Top

Printer Icon

Print

Prior Book Prior Section Back to Commentaries Author Bio & Contents Next Section Next Book
Cite Print
The Blue Letter Bible
Aa

The Bible Says
以斯拉记 3:1-7 含义

以斯拉记3:1-7开篇写道: “到了七月,以色列人住在各城里,众人如同一人聚集在耶路撒冷”(第1节)。这次聚集标志着归来的被掳者团结一致的重要时刻。他们曾四散流离,但当七月来到时,他们感到有必要聚集在圣城耶路撒冷。这座位于以色列南部的城市,在公元前586年第一座圣殿被巴比伦人摧毁之前,一直是以色列人的宗教中心。如今,在神恩典的新时期,人民的心被激发,要在先辈们与神相遇的地方重建敬拜。

耶路撒冷坐落在犹大山丘上,海拔约2500英尺,是天然的防御要塞。它的意义远不止于其战略地位,圣经中记载,它被上帝选定为祂圣名的居所。以色列人团结一心,重新确立了他们作为上帝圣约子民的共同身份,寻求耶和华的指引,并重建因数十年流亡而逐渐弱化的特殊纽带。

如同一人”这句话体现了他们团结一致的努力。在分散于不同城市之后,他们如今被吸引回归属灵的根源。这种重新顺服的预感预示着上帝的子民常常被呼召聚集合一,最终通过信靠耶稣的信徒群体得以实现,耶稣是团结所有信徒的基石(以弗所书2:19-22)。

约萨达的儿子耶书亚与他众祭司弟兄,并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与他的弟兄,都起来筑以色列神的坛,要在坛上献燔祭,是照神人摩西律法上所写的(第2节)。耶书亚是一位祭司,他的世系可以追溯到被掳前侍奉的祭司,他挺身而出,成为领袖。他生于公元前538年左右,即居鲁士领导的波斯人允许被掳的犹太人返回之后。他的大祭司世系表明他与摩西的兄弟亚伦的传承。所罗巴伯,大约同一时期出身于大卫王室,后来成为一位政府领袖。

先建造祭坛,再进行其他任何事,这都是有目的的。在建造完整的圣殿之前,百姓认识到恢复定期献祭的重要性,强调敬拜是他们民族的核心活动。根据上帝赐予摩西的指示(见出埃及记27:1-8),祭坛是献燔祭的中心。他们以摩西律法为准则,展现了对圣经的敬畏,并愿意接受上帝圣言的指引。

耶书亚所罗巴伯分别代表以色列领袖中的祭司和君王,彰显了上帝对属灵和世俗合作的旨意。他们所展现的信实,默默地预示着未来有一天,祭司和君王将在耶稣身上合一,祂既是我们的大祭司,也是君王(希伯来书4:14;启示录19:16)。

于是他们因惧怕列国的民,就在原地立了坛,又在坛上向耶和华献燔祭,早晚各献燔祭(第3节)。在原地立坛,标志着他们延续了上帝所命定的原始敬拜体系。将坛归回原位,他们承认了上帝的圣洁和主权。

提到对周围民族的恐惧,表明外部威胁是真实存在的。该地区居住着那些在流放期间接管的人,他们对回归的犹太人可能怀有敌意。然而,即使面对恐惧,他们的回应仍然是持续不断地敬拜。这种早晚敬拜的模式遵循了圣经的吩咐(出埃及记 29:38-39),使他们的敬拜成为一种坚实的、日复一日的委身。

在这种语境下,敬拜既是属灵的锚,也是对上帝在列国中统治的坚定宣告。尽管恐惧笼罩着他们,他们仍将盼望寄托在耶和华身上,相信祂的同在会遮盖外在的压力。对于任何时代的信徒来说,敬拜同样可以成为克服恐惧的良药,因为它提醒我们上帝保守我们、信实不渝的品格(腓立比书4:6-7)。

然后,他们按照圣经的记载,庆祝住棚节,每日照例献上固定数目的燔祭(第4节)。住棚节(也称为住棚节)在七月举行,纪念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流期间,耶和华保护并供应他们(利未记 23:34-43)。他们从流放归来后不久就庆祝这个节日,彰显了上帝反复的拯救:祂拯救他们脱离埃及,现在又拯救他们脱离巴比伦。

每日的献祭是这个节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彰显了上帝希望祂的子民保持的恒久虔诚和顺服。他们每天都履行规定的献祭,体现出对遵守耶和华诫命的每一个细节的全新承诺。

住棚节也促进了团结与喜乐,因为人们会住在临时的住处,以纪念上帝的信实。通过复兴这一悠久的传统,归回的被掳者表明,每一代人都蒙召在各自的时代里,感恩耶和华持久的供应。

此后,又常献燔祭,又在月朔和耶和华一切圣节,以及凡甘心献祭给耶和华的人,也献燔祭(第5节)。特殊节期结束后,百姓继续遵行上帝的律法献祭。“月朔”指的是以色列礼仪日历中每月举行的仪式(民数记28:11-14)。

这种一致性强调了即使在重大节日之外,敬拜也是日常生活的重中之重。信仰和虔诚不应局限于特殊活动,而应在社区生活中定期践行。他们的敬拜模式融合了规章制度(固定的节日)和发自内心的表达,例如自愿奉献。

从圣经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这些系统的献祭预表了基督一次献上的永远的祭(希伯来书10:1-10)。然而,我们看到一个原则:上帝渴望的是持续不断的敬拜,而非一次性的举动。随着以色列复兴敬拜的根基重建,他们以有组织和自发的方式,展现出一种发自内心地敬拜上帝的姿态。

从七月初一,他们就开始向耶和华献燔祭,但耶和华殿的根基尚未立定(第6节)。百姓没有等到条件成熟才开始敬拜。虽然圣殿的重建工作尚未开始,但他们只修建了祭坛,尽力而为。这体现了一个原则:先敬拜上帝,再进行大规模的工程。

从属灵角度来看,这表明敬拜的核心并不需要精心设计的场所。真正的灵修可以从最简单的形式开始。归来的被掳者明白,一座完整的圣殿结构是理想的,但他们并没有拖延他们的顺服,直到所有细节都到位。

圣殿根基尚未奠立,也提醒我们,上帝的计划往往分多个阶段展开。在人生中,我们或许无法看到全貌,但我们仍然可以在忠心敬拜中继续前进,相信上帝会按祂的时间成就一切(腓立比书1:6)。

他们又将银子交给石匠和木匠,又将食物、饮料和油交给西顿人和推罗人,让他们把香柏木从黎巴嫩运到约帕的海边,正如波斯王居鲁士所赐(第7节)。这节经文展示了重建圣殿的实际步骤,而不仅仅是祭坛。西顿人和推罗人居住在北部地区,也就是现在的黎巴嫩,那里以优质木材而闻名。腓尼基海岸以海上贸易而闻名,而约帕(地中海的港口城市,今雅法)则是将这些材料运往内陆耶路撒冷的入口。

居鲁士在公元前559年至530年统治波斯,他颁布了一项法令,允许犹太人返回并重建家园。他的许可为他们提供了政治掩护,使他们能够从黎巴嫩采集香柏木等资源,这让人想起所罗门王此前为建造第一座圣殿所获取的木材(列王纪上5:8-10)。通过强调这些联系,神圣的叙事展现了上帝在世世代代的供应中延续不断的恩典。

以色列人为圣殿工程投入了财力物力,彰显了他们重建敬拜上帝圣地的奉献精神。这种共同的努力表明以色列人渴望完全尊崇耶和华,奉献他们的资源,正如他们奉献时间和心血一样。同样,今天的基督徒也可以欢喜地用属灵和实际的奉献,为神的国撒种(哥林多后书9:7)。

 

???? 2:70 ?? ← Prior Section
???? 3:8-9 ?? Next Section →
???? 18:1-6 ?? ← Prior Book
???? 1:1-3 ?? Next Book →
BLB Searches
Search the Bible
KJV
 [?]

Advanced Options

Other Searches

Multi-Verse Retrieval
KJV

Daily Devotionals

Blue Letter Bible offers several daily devotional readings in order to help you refocus on Christ and the Gospel of His peace and righteousness.

Daily Bible Reading Plans

Recognizing the value of consistent reflection upon the Word of God in order to refocus one's mind and heart upon Christ and His Gospel of peace, we provide several reading plans designed to cover the entire Bible in a year.

One-Year Plans

Two-Year Plan

CONTENT DISCLAIMER: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