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耶利米书19:10-13中,先知耶利米(约公元前627年至公元前582年在位)收到了耶和华的明确命令: “你要在跟随你的人眼前打破这罐子” (第10节)。在前文中,上帝指示耶利米买一个瓦罐,并宣告上帝对犹大的审判(耶利米书19:1-9)。现在,在众人面前亲手打破瓦罐这一戏剧性的行为象征着不可逆转的审判。耶利米用有形的物体强调了一个严肃的信息:上帝审判的对象一旦被打破,就无法通过人的努力轻易修复。
这一举动发生在犹大王国的首都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曾是重要的宗教和政治中心,在城中领袖面前摔碎罐子的画面必然会引发强烈的共鸣。它生动地警告人们,如果人民坚持不忠于盟约,他们所爱的这座城市将面临严重的后果。这一戏剧性的警告与其他先知运用象征性行动强调神圣宣告的例子相符。
耶利米愿意履行这一见证,表明先知的职事不仅在于言语,更在于对非凡神迹的忠实顺服。这些行动以平凡言语无法企及的方式,吸引了人们的注意,捕捉到了耶和华斥责的严肃性和人民叛逆的深度。几个世纪后,甚至耶稣也运用了强烈的意象和比喻,以能引起听众共鸣的方式,探讨属灵的叛逆和不顺服(马太福音23:37;路加福音13:34)。
耶利米继续发出警告,宣告说: “我要照样击碎这人民和这城,如同人打碎窑匠的瓦器,无法再噉噉。他们必在陀斐特葬埋尸首,因为没有地方可以葬埋。” (第11节)耶和华在这里将这人民和这城比作破碎的瓦器。一旦被击碎,就很难再噉噉拼凑起来。这表明,当罪孽和偶像崇拜无人悔改时,神的审判将是最终的,这凸显了真诚转向耶和华的必要性。
提到位于耶路撒冷城南欣嫩子谷的陀斐特,突显了未来将要发生的严重后果。在过去,陀斐特因儿童献祭和其他可憎之举而臭名昭著。宣称这座城市将被埋葬于此,传达了一种彻底毁灭和耻辱的感觉。这也反映了罪若被忽视,将导致污秽,并最终遭受审判。
如此生动的语言彰显了上帝对圣约忠诚和公义的重视。这与圣经早期的警告相呼应:悖逆背离耶和华的百姓必遭咒诅(申命记28:15)。悔改的呼召贯穿整本圣经,彰显了上帝公义和慈悲的永恒不变。
在下一节经文中,耶利米宣告: “耶和华说:‘我必如此待这地和其上的居民,使这城如陀斐特。’” (12节)这再次重申了这座城市将面临的毁灭。如同陀斐特与不洁的联系一样,耶路撒冷将被毁灭所淹没,最终荒凉。
耶利米的信息揭示了罪与审判之间的深刻关联。当人们主动选择偶像崇拜和不公时,他们就将自己置于上帝圣约的保护范围之外。结果,他们遭受了这种选择的痛苦后果,就像陀斐特一样-被人厌弃和咒骂。
这句话也预示了更深层次的忠诚原则。上帝渴望保守和复兴祂的子民,但绝不会以忽视邪恶为代价。宣称这座城市将“像陀斐特”强调了上帝在面对根深蒂固的叛乱时,无所不能。然而,贯穿圣经的见证,上帝的最终目标是复兴那些真诚悔改并归向祂的人(以赛亚书55:7)。
最后,耶利米总结了这句庄严的预言: “耶路撒冷的房屋和犹大君王的宫殿必被玷污,像陀斐特一样;就是他们在这些房屋的屋顶上向天上万象烧香,向别神浇奠祭的房屋。”(第13节)这句话表明,即使是王室也不能免受审判。任何职位或等级都不能免于在耶和华面前的审判。
古代耶路撒冷的屋顶有时被用来进行敬拜。在这里,它们被用来向天上的万象献祭-这是上帝强烈谴责的偶像崇拜。预言同时提到王宫中的贵族和平民百姓的家,明确表明整个城市都应承担责任。
如此包罗万象的控告,彰显了偶像崇拜普遍存在的严重性,也突显了国家罪孽责任的广泛性。从君王到平民,每个人都必须在上帝面前谦卑自己,认识到忽视祂的诫命最终会导致污秽和毁灭。即使在新约时代,主也呼召各阶层的人顺服祂的义道(彼得前书5:5)。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