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V

KJV

Click to Change

Return to Top

Return to Top

Printer Icon

Print

Prior Book Prior Section Back to Commentaries Author Bio & Contents Next Section Next Book
Cite Print
The Blue Letter Bible
Aa

The Bible Says
耶利米书 22:24-30 含义

在耶利米书22:24-30中,上帝以誓言封印他的圣谕: 耶和华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犹大王约雅敬的儿子哥尼雅,虽是我右手上带印的戒指,我也必将你从他手中摘下来。’” (24节)国王的可以验证法令(创世记41:42;以斯帖记3:10),因此称哥尼雅“印戒”彰显了上帝之触手可及的王权。耶和华说“祂必将你从他手中摘下来”,这本身就宣告了王权的合法性被剥夺。 “哥尼雅”是耶哥尼雅(也称为约雅斤)的缩写,他于公元前597年在耶路撒冷统治了大约三个月,之后便向巴比伦投降(列王纪下24:8-12)。这幅图景清楚地表明:不忠于盟约可能会使统治者失去神圣的认可。

从神学角度来看,印章的隐喻建立了后来的对比。哥尼雅被剥夺衣服,上帝后来在被掳之后告诉所罗巴伯:“必使你如印章的戒指”(哈该书2:23)。这并没有推翻对哥尼雅的判决;它表明上帝可以恢复王,而无需恢复一个腐败的国王。大卫的应许依然有效,但它不会被不顺服的障碍所支撑。

审判的方式已明确说明: “我必将你交在寻索你命的人手中,和你所惧怕的人手中,就是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和迦勒底人的手中” (第 25 节)。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公元前 605 年至 562 年统治巴比伦,将帝国的权力延伸到环绕犹大高原的黎凡特走廊。 “迦勒底人”巴比伦主要民族和统治阶级-给他们命名强调了帝国的精确性和影响力。犹大朝廷惧怕巴比伦,依赖埃及,并尝试外交手段;上帝我要将你们交出(第 25 节)-转移是他的行为,而不仅仅是地缘政治。

这次移交与圣约的警告相符:悖逆会使国家受外邦人的辖制(申命记28章)。耶利米的观点既是牧养的,也是政治的:因为犹大拒绝上帝的话语,祂会让他们承受自己选择的统治。哥尼雅在位的几个月就结束了,这并非偶然,而是出于掌管历史的耶和华的旨意。

流放绝非易事: “我必将你和生你的母亲,抛到你未曾出生的地方,你必死在那里” (第26节)。动词“抛”描绘的是突然而强行的驱逐,恰如公元前597年约雅斤和王室成员沿着幼发拉底河的贸易路线向东北方向被驱逐到美索不达米亚的事件。经文特意提到太后;尼护施他(列王纪下24:8)在犹大宫廷中拥有重要影响力,而 gebirah” (贵妇人)的撤职标志着王朝稳定性的崩溃。地理位置也突显了疏离感:这位出生于耶路撒冷高地-汲沦谷和欣嫩谷之间国王,终将在巴比伦平坦冲积平原上度过余生

耶利米书22:26也预示了约雅斤晚年的悲惨命运。虽然他最终于公元前561年被亚美利玛杜克(以未米罗达)从监狱释放,并获赐俸禄(列王纪下25:27-30),但预言依然成立:你将死在那里。他永远不会回到锡安,永远不会再次统治,也永远不会消除被罢黜的耻辱。审判可以因怜悯而减轻,但其道德裁决依然存在。

耶利米补充了被掳背后的渴望: “至于他们所想归回之地,他们却不得归回” (27节)。经文记录了被掳的王室持续渴望回家-他们的渴望绕着犹大山、圣殿山、宫殿区-但耶和华拒绝了哥尼雅那一代人的这种渴望。历史上,被掳的人会在居鲁士的法令下(公元前538年)回归,但这位国王和他的同僚却不会。没有悔改的渴望,无法弥合违背圣约所造成的隔阂。

从神学角度来看,这句话标志着耶利米书的一个转折点:上帝的工作将与被掳之人一同前进(耶利米书24章),即使城市陷落,祂仍将他们建造,栽种在异乡回归的希望是真实的,但它不会扎根于犹大曾经拥有的旧有王权。上帝将重建,但要以谦卑和顺服的新方式重建。

耶利米现在将公众的疑问表达成一种哀叹: “哥尼雅这人岂是被藐视、破碎的器皿吗?岂是被人厌弃的器皿吗?他和他的后裔为何被赶出去,抛在素不认识的地呢?” (28节)。 “器皿”的比喻让人想起陀斐特破碎的瓶(耶利米书19章):当一个器皿不再发挥其作用时,它就会被打碎丢弃。称君王为“被人厌弃的器皿” ,就是说他不配服侍;他的统治无法承载正义和忠于盟约的重担。

整章(耶利米书22:13-23)都回答了“为什么” :压迫、流无辜人的血、拒绝耶和华的话语。流放并非偶然,而是一种补救性的正义。就连“他们不认识的土地”这个短语也扭曲了通常只用于上帝救赎的主题(带领以色列人前往一片他们不认识的、充满祝福的土地)。在这里,在应许之的不顺服导致了在异乡的流离失所。拒绝陶匠塑造的器皿最终会被扔进垃圾堆。

先知随后号召全地立正: “地啊,地啊,地啊,要听耶和华的话!” (29节)。这三次呼唤强化了紧迫感,并呼唤全作为盟约的见证(参见申命记中对天地的呼唤)。在以色列的神学中,土地并非一片中立之地;它“吐出”根深蒂固的邪恶(利未记18:25),并在公义的庇佑下繁荣昌盛。耶利米三次呼唤全地,扩大了审判范围:不仅宫殿和人民,就连土地本身也必须接受判决。

这段讲话也表明,即将到来的判决并非私人的神谕,而是一项公开的、持久的法令。这片曾经臣服于大卫和所罗门的土地,如今必须记录下他们失败儿子的被驱逐。即将写下的命运,无法被宫廷阴谋或军事策略所抹去;这片土地本身就承载着上帝话语的记录。

最后,正式的审判降临: “耶和华如此说:‘要写明这人没有子嗣,他平生不得亨通;因为他后裔中必无一人得亨通坐在大卫的宝座上,再治理犹大。’” (第 30 节)。他没有子嗣并不否认约雅斤有儿子(历代志上 3:17-18);而是意味着王朝无子-他的儿子不会继承大卫在犹大王位。历史与此相符:约雅斤驱逐后,他的叔叔西底家(不是他的儿子)统治,当耶路撒冷于公元前 586 年陷落时,大卫王朝在该终止了。

这一判决既带来了神学上的紧张,也带来了希望。一方面,“耶哥尼雅的咒诅”阻止了他的任何一脉犹大成为国王另一方面,上帝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了对大卫的承诺。被掳之后,所罗巴伯-撒拉铁的约雅斤的孙子-担任省长(不是国王),并被称为上帝的印戒(哈该书 2:23),这标志着谱系的保存,而不是犹大恢复王位统治。在时间圆满之后,弥赛亚解决了这一紧张局势:耶稣是通过约瑟的谱系(包括耶哥尼雅)成为大卫王的合法继承人(马太福音 1:11-16),然而,由于是童贞女生子,他并不是肉身“属于”耶哥尼雅的;许多人将路加福音第 3 章理解为通过拿单(大卫另一个儿子)追溯大卫的血统,从而既尊重了合法权利,也尊重了预言的限制。最重要的是,他的王权是上帝所立的誓言,并藉着复活得以证明(路加福音1:32-33;使徒行传2:30-36)。因此,耶利米的审判在犹大的历史中依然存在,正如上帝信守他更大的承诺,将无罪的大卫立在永恒的宝座上。

 

???? 22:18-23 ?? ← Prior Section
???? 23:1-4 ?? Next Section →
???? 7:1-2 ?? ← Prior Book
???? 1:1 ?? Next Book →
BLB Searches
Search the Bible
KJV
 [?]

Advanced Options

Other Searches

Multi-Verse Retrieval
KJV

Daily Devotionals

Blue Letter Bible offers several daily devotional readings in order to help you refocus on Christ and the Gospel of His peace and righteousness.

Daily Bible Reading Plans

Recognizing the value of consistent reflection upon the Word of God in order to refocus one's mind and heart upon Christ and His Gospel of peace, we provide several reading plans designed to cover the entire Bible in a year.

One-Year Plans

Two-Year Plan

CONTENT DISCLAIMER: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