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利米从公元前627年左右到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毁后,一直是犹大的先知。在耶利米的时代,百姓饱受假先知信息的轰炸。在这种混乱之中,耶和华通过耶利米说话,强调祂对百姓处境的深切了解。当耶和华提出这个问题: “难道我是近处的神吗?”耶和华说:“不也是远处的神吗?” (23节)时,祂驳斥了人们对祂同在有限度的误解。这节经文提醒百姓,永生的神并非居住在遥远的孤立之地,而是积极地参与他们的生活,时刻警醒,永远与他们同在。
耶利米书23:23揭示了耶和华的保证,祂并非遥不可及,也并非与人类的苦难无关。这一概念贯穿整本圣经,强调耶和华与伤心的人亲近,并迅速回应求助的呼声(诗篇34:18)。尽管耶利米时代的领袖常常偏离真理,但上帝邀请他们领悟祂的亲近和主权,并敦促他们不要用那些遮蔽祂亲近的意识形态来取代祂。认识到上帝的同在会培养敬畏、谦卑,并带来日常生活的转变,因为人们意识到他们始终站在祂面前。
在新约中,信徒通过耶稣找到了上帝与人亲近的终极表达,耶稣将神性临在化为人形(马太福音1:22-23)。这进一步印证了耶利米书中同样令人欣慰的真理:上帝的亲近彰显了祂的爱、祂对道德正直的关注,以及祂呼召人信靠祂。尽管人类领袖来来去去,上帝的话语却始终坚定不移,始终如一地传达着祂的同在和圣洁。第23节敦促所有怀疑的人记住,耶和华始终与我们同在,并邀请人们以深刻的悔改和对独一真神的信心来回应。
耶利米书23:24延续了这一主题。耶和华说: “人岂能在隐秘处藏身,使我看不见他呢?”耶和华说:“我岂不充满天地吗?” (24节)上帝强调了祂的无所不在。没有一个角落是祂看不见的,也没有人能逃出祂的视线。先知耶利米向那些容易受虚假希望和与外国势力秘密结盟影响的听众说出了这句话,提醒他们上帝的目光不会错过任何事物,即使是遥远的阴谋或私下的欺骗。
第24节揭示了耶和华的大能超越一切界限,笼罩着一切受造物。从高天到地极,上帝的同在始终如一。以色列需要明白,隐藏的罪恶或被忽视的正义,都会在全知全能的上帝面前暴露无遗。这段经文在很多方面让人想起诗篇139篇,诗人在其中赞美说,没有任何距离或黑暗能够遮蔽上帝警醒的看顾。因此,上帝的子民在祂包罗万象的可见性中找到警醒和安慰,知道祂引导并公正审判。
从基督的角度来看,上帝充满一切的理念与耶稣的应许-祂要与祂的门徒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产生了共鸣(马太福音28:20)。正如耶利米的同时代人必须认识到上帝无疑就在我们身边,今天的信徒也对上帝包罗万象的圣灵充满敬畏。祂并不局限于圣殿或大教堂,没有任何障碍能够阻挡祂的主权。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