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利米在预言中,以精准的措辞揭示了上帝的公义。他说道: “七十年满了,我必刑罚巴比伦王和那国民的罪孽,并迦勒底人之地,使这地永远荒凉。”(第12节)这是耶和华的宣告。耶利米在这些话中首先引入了七十年这个固定的时期,学者们通常认为这段时期是巴比伦统治犹大的时期,大约从公元前605年到公元前536年。上帝对巴比伦王及其王国本身的惩戒,是对他们所施行的残酷暴行和他们所怀有的罪恶的回应。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此时的巴比伦国王是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5-562年在位),他率领了无数次军事行动,并监督了对犹大的征服。
耶利米书25:12展现了神的耐心和精准时机的概念。上帝允许巴比伦在一段特定的时期内,作为审判的工具,惩罚那些违背了与耶和华立约的犹大人,但上帝并没有允许巴比伦自身的邪恶不受惩罚。迦勒底人的土地,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中心,也就是现在的伊拉克,最终将面临荒凉,以符合上帝神圣的正义。这种兴衰的循环表明上帝对所有国家的主权,按照他的旨意安排惩戒和解放。
这段信息也强调,耶和华的计划虽然历时漫长,却依然完全可靠。从耶利米事奉的开始(约公元前627年),到最终完成被掳的时期,上帝的话语始终屹立不倒。七十年并非任意设定的时间跨度,而是彰显了上帝无所不知,祂确切地知道审判和复兴何时以及如何发生。
耶利米预言的下一部分证实了神必采取行动: “我必使我向那地所说的一切话,就是记在这书上,是耶利米向列国所说的预言,都临到那地。” (第13节)耶和华在此重申,这些警告并非仅仅是人类的臆测;它们出自上帝的口中。凡关乎巴比伦覆灭的旨意,都必无一例外地应验。这些话语提醒我们,预言信息所赋予的权威,这些预言往往与当时的外交或政治乐观主义截然相反。
我们看到耶利米书卷中不仅针对犹大,也针对许多国家,这些话语汇聚在一起,突显了一个全球性的主题:那些高举自己凌驾于上帝的国家不可能永远存在。巴比伦虽然一度得胜,但却无法抵挡那掌管君王和王国的至高统治之手。上帝在整本圣经中始终如一地强调,任何帝国,无论其实力如何,都无法免受祂的管辖,也无法超越祂公义的标准。
此外,耶利米预言中所有经文的应验,与圣经反复肯定上帝信守承诺、执行警告的信实息息相关。在更广泛的圣经叙事中,耶利米预言的这一方面也与最终责任的主题产生共鸣,耶稣在关于审判和怜悯的教导中重申了这一点(马太福音25:31-46)。造物主在世上编织了一套道德秩序,全地的审判者必行公义。
这段预言的结尾是: “因为有许多国和大君王必使以色列人作奴仆,我必照他们的行为和他们手所做的报应他们。” (第14节)这句话再次肯定了巴比伦,这个昔日的压迫者,最终会沦为其他强权的臣民-历史上,波斯人在公元前539年征服了居鲁士大帝统治下的巴比伦。正如圣经所应许的,奴役他人的人自己也将面临奴役。这清晰地诠释了圣经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原则,作恶的人必然会遭报。
耶利米书25:14的核心在于承认上帝的公义并非任意妄为。祂会将不义之事与相应的报应相称,表明巴比伦王国必须为其暴行承担后果。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些话语展现了一个普遍的现实:任何不道德的政权都无法永远存在,强调至高上帝会兴起列国,并在适当的时候将其摧毁。历史上,波斯影响力的崛起证实了耶和华通过耶利米所传达的话语,标志着古代近东地缘政治舞台的戏剧性转变。
耶和华维护正义,确保帝国不会永远依靠暴政而成功,彰显了祂无与伦比的主权。尽管耶利米和他的听众自身也经历了巨大的苦难,但耶和华向他们保证,上帝仍然掌管一切世俗的权势,并信守祂圣约子民的信实,并向他们指明了更伟大的拯救,最终必定会以耶稣基督战胜罪恶和死亡而告终(歌罗西书 2:13-15)。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