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耶利米书26:20 中,我们遇到了乌利亚,另一位向犹大人发出警告的先知:有一个人奉耶和华的名说预言,就是基列耶琳人示玛雅的儿子乌利亚。他预言攻击这城和这地的话,和耶利米一切预言的一样(20 节)。乌利亚被描述为来自基列耶琳,一个位于耶路撒冷西边犹大支派领土的地方。历史上,基列耶琳因存放非利士人归还的约柜而闻名(撒母耳记上第 7 章)。这个细节表明乌利亚的根源在于前几代人对上帝充满敬畏的地方,这使他有着与耶和华同在的悠久传统。与耶利米书非常相似,乌利亚的信息是呼吁人们注意神圣的警告,建议先知们联合起来,呼吁全国人民悔改。
圣经说他的使命是“奉耶和华的名” (第20节),表明他拥有神圣的权威,他用与耶利米相同的谴责语气面对人民。耶利米和乌利亚的信息之间的相似之处,凸显了上帝经常派遣多个声音来强调他话语的严肃性。这强调了犹大局势的严重性,罪恶、偶像崇拜和不公亟待解决。
在耶利米书26:20中,我们也看到上帝的先知有时来自相对不为人知的地方,例如基列耶琳,这象征着神圣的真理可以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宣告。他们的信息具有同等的分量,提醒人们,耶和华的警告并非仅限于一位代言人,而是可能来自不同的先知,他们彼此印证彼此的话语。
在耶利米书26:21中,我们了解到国王立即的敌对反应:约雅敬王和他所有的勇士,并众首领听见他的话,就想要杀他;乌利亚听见了,就惧怕,逃往埃及(第21节)。约雅敬王于公元前609年至公元前598年在位,统治犹大。他以抵制预言其王国将遭毁灭的预言而闻名。在权势显赫的顾问的簇拥下,国王认定乌利亚的预言对他的统治稳定构成了无法容忍的威胁。
这节经文强调了先知的言论若触犯王室阴谋或民族自信心,就可能面临危险。约雅敬王试图处死乌利亚( 21节),表明他心怀叵测,绝不悔改。有时,当人们面对神圣的真理时,会以敌意回应,因为这些信息挑战了他们的舒适感和安全感。可悲的是,国王选择对来自耶和华的警告保持沉默,反映出他的顽固,最终导致了耶路撒冷的覆灭。
我们也看到了乌利亚的恐惧。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于是逃往埃及。自从亚伯拉罕在饥荒时期迁徙到埃及以来,埃及一直是犹大人的避难所(创世记12章)。埃及位于犹大的西南部,历史上以地区强国而闻名,政治逃亡者可以在这里暂时躲避危险。
然而,耶利米书26:22表明,恐惧开始转化为更广泛的王室行动:约雅敬王派人前往埃及:亚革波的儿子以利拿单率领几个人前往埃及(第22节)。约雅敬王派遣一小队人马,由亚革波的儿子以利拿单率领,去捉拿逃跑的先知。以利拿单似乎是一位朝廷官员,其任务是确保王位的反对者无法安全地藏匿在犹大边境之外。
这一幕展现了当权者为了维持统治会不择手段。尽管埃及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但约雅敬的影响力和人脉使这些信使得以跨越边界,追踪乌利亚。这尖锐地提醒我们,那些将先知的声音视为对权威威胁的坚定领袖,可能会对上帝的信息构成威胁。
以利拿单和他的手下能够找到乌利亚,证明了约雅敬的势力之广,以及他愿意与犹大以外的势力合作,以压制上帝仆人的心。这整个追捕行动,悲惨地表明他不愿正视预言本身的内容,而是一心想除掉使者。
最后,耶利米书26:23揭示了乌利亚逃亡的悲惨结局:他们将乌利亚从埃及带出来,带到约雅敬王那里。约雅敬王用刀杀了他,将他的尸首抛在平民的坟墓中(23节)。先知的处决凸显了约雅敬王的政权变得多么僵化和敌对,拒绝听从或悔改。国王非但没有在耶和华的话语面前谦卑自己,反而诉诸暴力来维持控制的幻觉。
将乌利亚的尸体埋葬在为众人准备的坟墓中,彰显了约雅敬对这位先知的极度蔑视。国王没有为上帝的仆人举行隆重的葬礼,反而选择了羞辱,似乎要将乌利亚的信息从记忆中抹去。可悲的是,如此激烈地反对上帝的话语,预示着犹大最终将在巴比伦的侵略下覆灭。
乌利亚的结局痛苦地宣告了忠心传讲上帝旨意的代价。几个世纪后,耶稣也警告说,坚持真理的人必遭迫害(马太福音5章)。乌利亚的故事,如同许多先知的故事一样,表明当权者心硬时,神圣的警告和信息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