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V

KJV

Click to Change

Return to Top

Return to Top

Printer Icon

Print

Prior Book Prior Section Back to Commentaries Author Bio & Contents Next Section Next Book
Cite Print
The Blue Letter Bible
Aa

The Bible Says
耶利米书 31:15-20 含义

耶利米书31:15以拉玛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深沉哀悼的氛围。拉玛传统上位于耶路撒冷以北约五英里处,属于便雅悯境内耶和华如此说:在拉玛听见号啕大哭的声音。拉结哭她儿女,不肯受安慰,因为他们都不在了。” (第15节)拉玛原本是一个以俘虏的聚集或流放而闻名的地方。这首哀歌通过强调拉玛,唤起了整个国家的集体悲痛,仿佛分离和流放的痛苦达到了顶峰。

先知让人想起结为她的儿女哭泣的场景(第15节)。拉结生活在公元前17世纪左右,是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女族长之一,雅各的爱妻,以及约瑟和便雅悯的母亲(创世记35:24)。在这里,她的悲伤象征着那些认为自己的未来已被剥夺的人们的心痛。后来,这幅画面在《新约》中被提及,当时希律王屠杀婴儿的暴行应验了耶利米曾经的预言(马太福音2:17-18)。

拒绝安慰,更突显了这痛苦的深重。它提醒我们,罪恶、流放和压迫所造成的损失并非轻易就能抚慰。如此强烈的哭泣,传达了的圣约子民忽视祂的道路,并面临看似无法挽回的可怕后果时,所造成的巨大破坏。

在经历了令人心碎的痛苦之后,耶和华说出了安慰的话语: “耶和华如此说:‘你止住声音,不要哭泣;止住眼,不要流泪;因你所作的必得赏赐。’这是耶和华说的。‘他们必从仇敌之地归回。’” (16节)上帝立即吩咐我们止住眼泪,并非是为了消除人们合理的悲伤,而是为了给予人们希望,让他们相信这场毁灭性的损失不会是永久的。即使悲伤是合理的,上帝的声音也会介入,并应许解脱和复兴就在眼前。

他们所作所为必得赏赐的保证(16节)彰显了上帝信实的品格。尽管百姓面临管教,但耶和华的救赎恩典始终临近。这承诺代表着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表明他们向祂、悔改和忍耐的努力不会被忽视。他们满怀光明的期盼:被掳的日子终将结束,迷失的儿女-代表未来的世代-必将归

圣经提到从仇敌之地归回(16节),彰显了圣经中救赎脱离奴役的主题。在以色列的历史中,上帝多次拯救他们,预示着最终在基督里得着的拯救(约翰福音8:36)。在这里,被掳的过程磨炼了他们,但这并不意味着上帝的离弃。相反,这证明了祂决心纠正并最终带领祂的子民回归家园。

在耶利米书31:17中,这个应许变得更加具体和个人化: 耶和华说:‘你们末后必有指望,你们的儿女必归回故土。’” (17节)这节经文强调,上帝的计划不仅要带领子民,也要带领子孙后代回到他们应得的产业。这直接向一个相信流放意味着失去上帝祝福的民族传达了信息。

“盼望”一词打破了先前所建立的阴郁魔咒,强调上帝绝不会任意行事,也不会违背祂的圣约应许。虽然被掳和泪水可能主宰着现在,但全能者拥有建立以复兴为基础的未来的能力。他们的子孙,那些原本可能被连根拔起、被掳走的人,将再次居住在应许给族长们的土地上。

这种转向盼望的转变与圣经中其他的保证相呼应:对信靠耶和华的人来说,绝望永远不会是最终的结局(罗马书15:13)。虽然复兴之路或许充满痛苦,但它提醒我们,以色列的上帝始终致力于救赎。

在耶利米书31:18中,以法莲象征着以色列的北方王国: 我实在听见以法莲哀哭,说:‘你责罚我,我便受责罚,如同未驯服的牛犊。求你使我回转,使我得以回转,因为你是耶和华我的神。’” (18节)百姓由衷的忏悔表明他们承认了神的管教。未驯服的牛犊这个比喻可以表达任性、固执或不成熟,需要管教。

以法莲表达悔改,呼求上帝带领他们归回复兴他们。这恳求意义重大,因为它表明他们愿意接受上帝的权威,不再抗拒祂的指引。这管教或许痛苦,但人们理解,这是为了净化和教导这个曾经叛逆的国家,是必要的。

当神的子民谦卑地祈求祂他们归回时,救赎之路就被照亮了:真诚的悔改和对怜悯的倚靠。重建与的关系始于内心承认祂的主权,并信靠祂的管教,并期待管教会结出更新信心的果实。

耶利米书31:19延续了以法莲的忏悔,展现了其真诚悔改的深度: 我回转之后就懊悔;我受训之后就拍腿,因我担当幼年的羞辱,就抱愧蒙羞。” (第19节)拍腿象征着无法掩饰的悔恨和悲伤。真正的悔改体现在转向上帝和对过去过犯感到羞愧的结合。

提到年轻时所受的责备,暗示着一种长期存在的错误模式。它反映出,未解决的罪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形成沉重的负担。然而,在这份忏悔中,回归上帝并面对祂的教导,成为瓦解曾经控制他们身份的羞耻感的关键。

上帝的宽恕并非无视过错,而是改变悔改的。这里所描述的羞辱并非要击垮人,而是表明人心灵破碎、痛悔,上帝不会轻视(诗篇 51:17)。真诚反省后的悔改,为未来的恢复奠定了基础。

在本节的高潮部分,耶和华显露出祂对以法莲-这个任性的孩子-温柔的父爱: 以法莲是我亲爱的孩子吗?他是个可爱的孩子吗?我虽然屡次责备他,现在我仍记念他;因此,我的心切慕他,总要怜悯他。这是耶和华说的。” (20节)虽然责备是必要的,但神的始终与怜悯相一致,彰显祂永恒的圣约之爱。

以法莲是我的爱子吗?他是可爱的孩子吗?” (20节)这些反问句强调,尽管过去有过叛逆,但上帝与祂子民之间的纽带依然牢不可破。这坚定不移的神圣怜悯主题与耶稣对浪子的描述相呼应,在浪子回头的描述中,悔改的孩子得到了拥抱和宽恕(路加福音15:20-24)。

上帝承认记念以法莲并思念他,这证实了祂愿意拯救和复兴,而非丢弃他。公义要求纠正,但爱却驱使天父接纳所有真诚归向祂的人。这深刻地证明了,悔改蒙恩后,必定会在主面前得到真正的复兴。

 

???? 31:10-14 ?? ← Prior Section
???? 32:1-5 ?? Next Section →
???? 7:1-2 ?? ← Prior Book
???? 1:1 ?? Next Book →
BLB Searches
Search the Bible
KJV
 [?]

Advanced Options

Other Searches

Multi-Verse Retrieval
KJV

Daily Devotionals

Blue Letter Bible offers several daily devotional readings in order to help you refocus on Christ and the Gospel of His peace and righteousness.

Daily Bible Reading Plans

Recognizing the value of consistent reflection upon the Word of God in order to refocus one's mind and heart upon Christ and His Gospel of peace, we provide several reading plans designed to cover the entire Bible in a year.

One-Year Plans

Two-Year Plan

CONTENT DISCLAIMER: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