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耶利米先知事工动荡的时期(约公元前626-582年),他曾提及一个充满信心的举动,他说: “我从我叔父的儿子哈拿篾那里买了亚拿突的那块地,我称了银子给他,一共十七舍客勒银子。” (第9节)亚拿突是位于耶路撒冷东北部便雅悯支派境内的一个小村庄,也是耶利米的故乡。通过购买这块地,耶利米表明了他对上帝应许的信赖,相信上帝终有一天会将祂的子民带回故土,尽管巴比伦的围城迫在眉睫。
在如此危难之际购买地产这一非凡之举,彰显了耶利米对上帝旨意的顺服。尽管犹大百姓已预见到毁灭的临近,耶利米仍以此次购买见证希望犹存。称量白银,特别是十七舍客勒银子,明确表明这是一笔具有法律和财务效力的交易,强调了此事的真实性。
哈拿麦(Hanamel )在此被确认为耶利米的表兄,这凸显了促成此次土地买卖的家族关系。由于这种家族联系,这笔交易具有法律效力,确保土地留在家族内部,这是摩西律法为保护继承权而制定的惯例。耶利米出于信心的顺服,体现了上帝对其立约子民永恒的承诺。
在下一节经文中,耶利米解释道: “我签了字,盖了印,叫了见证人来,用天平称了银子” (第10节)。这里强调了签字、盖印以及在可靠的见证人面前核实付款,凸显了古代财产转让的细致之处。所有这些步骤都确保了契约的合法有效,避免了争议。
在古代近东,封存重要文件是一种正式的认证方式。这些封存的契约通常会被保存在容器或罐子中,以供后世传颂或作为法律证据。耶利米在这次购买过程中一丝不苟的做法展现了他的智慧;即使在灾难性的事件中,他仍然严格遵守了律法的每一项规定。
证人在验证合同的有效性方面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在场和同意证实了买卖双方都履行了各自的义务。通过这一公开宣告,耶利米对上帝的顺服之举成为众人共同见证救赎终将到来的应许。
记录继续写道: “然后我拿了买卖契约,包括盖章的、载明条款的副本和未盖章的副本” (第11节)。这表明,官方文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盖章的,以防止篡改;另一种是未盖章的,以便相关方根据需要查阅其内容。两种版本都确保了法律交易的透明度。
密封副本记录了合同的每一个细节,并受到保护,防止篡改。公开副本可供公众查阅,维护了社区内部的问责机制。耶利米提到的这两个副本直接关系到以安全的方式见证和保存记录的做法。
从属灵层面来说,这种一份密封文件和一份公开文件的对比,象征着上帝的真理既可以隐藏,也可以揭示。将来,当被掳的百姓最终归来时,上帝的应许将会公之于众,这将成为祂永不落空的有力见证。
耶利米告诉我们: “我当着我叔父的儿子哈拿篾的面,以及在护卫队院子里所有犹太人面前,当着见证人的面,把买契交给了玛西雅的孙子、尼利亚的儿子巴录。” (第12节)巴录作为耶利米的书记和知己,地位至关重要,他受托维护有关上帝与先知之间言行的记载。
将契约交到巴录手中,表明耶利米对巴录的信任。巴录是尼利亚的儿子,玛西雅的孙子,他的出身显赫,能够帮助保存并证实这些文件的真实性。这一细节提醒我们,上帝的旨意得以保存,往往需要忠实的管家来确保神的指示完整无损。
包括哈拿篾在内的见证人的在场,体现了整个过程的透明和团结。耶利米公开将地契交给巴录,表明所有以色列人——由聚集在此的众人代表——可以公开见证土地的购买,并铭记上帝仍然应许他们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耶利米继续叙述道: “我在他们面前吩咐巴录说” (第13节)。这一刻预示着接下来会有更多神圣的指示,远不止于简单的法律事务。耶利米的命令彰显了他作为先知的权威,他并非出于个人意愿,而是奉神的旨意而行。
这条命令的公开性使得旁观者无法忽视或声称对上帝的介入一无所知。耶利米当着众人的面宣告,确保了上帝的旨意无法被隐藏或被敷衍了事地接受。这种透明的方式对于巩固众人对上帝计划的共同理解至关重要。
巴录作为耶利米的得力助手,听到了这些话,这进一步巩固了他作为神圣记录守护者的角色。通过这层联系,上帝的信息得以流传,不仅在短暂的瞬间得以保存,也为后世寻求上帝信实证据的人们所用。
耶利米接着宣告: “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说:‘你们要将这两份契约,就是这封好的买卖契约和这未封好的契约,放在瓦罐里,使它们可以长久保存。’” (第14节)这种瓦罐在当时被用来储存和保护文件长达几个世纪,预示着一个时代,人们会回顾这份记录,并记起上帝的应许。
这条诫命来自万军之耶和华,耶利米称祂为以色列的上帝,祂是至高无上的守约者,超越一切世俗的威胁和灾难。上帝藉着保守这些行为,深刻地提醒世人祂坚定不移的爱,鼓励后世信靠祂的话语。
上帝指示人们妥善保管这些文件,凸显了确凿证据的重要性。当国家和城市被战争摧毁时,这些密封的证词就能保存下来。同样,上帝的圣言,即使经受考验,也依然坚定不移,免遭毁灭。
耶利米书32:9-15以凯旋的宣告结尾: “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说:‘房屋、田地和葡萄园必在这地再次被买买。’” (第15节)。尽管即将被掳到巴比伦,上帝的宣告却以充满生命和繁荣的未来盼望,驱散了绝望。这应许表明,犹大的毁灭并非最终的结局。
这种复兴的保证彰显了上帝永不改变的本性。它如同应许将流亡者带回故土一样,呼应了圣经中关于救赎和新生命的宏大叙事,这种叙事也出现在后来的经文中,包括耶稣关于神国的教导。正如耶利米时代购买田地预示着盼望一样,耶稣所提供的属灵复兴也为我们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约翰福音 14:1-3)。
土地交易将会恢复,家庭将会重建家园,生活将会再次繁荣昌盛。在心存疑虑之时,读者可以紧紧抓住这句话的信念,相信上帝拥有能力和意愿,能够使看似绝望的局面重获新生。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