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利米开篇便引用了当时人们普遍的绝望之声: “耶和华如此说:‘这地方必再有声音说:‘这里荒凉,无人,没有牲畜。’就是犹大的城邑和耶路撒冷荒凉的街道,无人,没有居民,也没有牲畜。’” (第10节)。 “无人,没有牲畜” (第10节)的重复,描绘了这座曾经充满节日游行和市场喧嚣的城市如今的彻底空寂。巴比伦的围困使耶路撒冷——这座坐落在汲沦谷和欣嫩谷之间山脊上的城市——变成了一座死寂的空壳。
上帝重复着人们绝望的话语,承认他们的现实,却推翻了他们的结论。耶利米书33:10也引入了神圣的矛盾:那些曾因战争而沉寂的街道,很快将充满复兴的活力。应许始于这片废墟,表明上帝的复兴并非抹去历史,而是重塑历史。祂的话语重新定义了人们的所见:看似荒芜之地,实则是预备复活的沃土。
耶和华继续描述犹大将要听到的声音,说那是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的声音和歌声:
“欢喜快乐的声音,新郎的声音,新娘的声音,说:‘当称谢万军之耶和华,因耶和华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的人的声音,以及将感恩祭献到耶和华殿中的人的声音。我必使这地恢复起初的荣光。这是耶和华说的。” (第11节)
耶利米书33:11从寂静转为歌唱。 “欢喜快乐的声音” (第11节)让人想起以色列早期的节期(耶利米书7:34;16:9),如今在被掳的哀恸之后得以恢复。新郎与新娘的结合象征着盟约的更新:神与祂子民之间曾经破裂的关系将在忠信的联合中再次修复。感恩的话语——“当称谢万军之耶和华,因耶和华本为善,祂的慈爱永远长存” (第11节)——引用了以色列礼仪中熟悉的副歌(诗篇136:1),使敬拜本身成为民族复兴的标志。
感恩祭(希伯来语: todah )是为庆祝拯救与和平而自愿献上的祭物。它归还耶和华的殿,证明圣殿和与神的关系都已恢复。应许的结尾是: “我必使这地恢复起初的荣光” (第11节)——这与耶利米书30:3和33:7的经文遥相呼应。神的旨意并非仅仅在于拯救,而在于完全:恢复喜乐、敬拜和立约的团契。
从更宏大的圣经模式来看,这个异象预示着基督所成就的救赎更新。藉着祂的死和复活,寂静的坟墓成为赞美之地;荒凉的世界再次充满得救之人的歌声(启示录19:6-9)。重建耶路撒冷的永恒慈爱,正是建立基督教会的同一份怜悯——一个即使在经历毁灭的时期也永不停止感恩的群体。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