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知耶利米从公元前627年左右开始传道,直到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毁后的某个时期,他向他的子民传达了上帝的信息。他强调了他们不愿听从上帝的责备。因此,当耶和华说: “你要将这一切话告诉他们,他们却不听从你;你呼唤他们,他们却不答应你” (第27节)时,这揭示了犹大顽固不化到何种程度。这节经文强调了先知的孤独:尽管耶利米忠心地传达了上帝的话语,但人民的心却仍然封闭。在犹大即将面临审判的背景下,上帝慈爱地渴望悔改,却遭到了漠视,这说明耶和华发出的紧急信息是如何被持续抗拒的。
耶利米的听众,南方的犹大国,目睹了北方以色列国的衰败,却仍然拒绝听从。先知呼吁他们聆听,揭露了他们的骄傲。他们拒绝回应,更凸显了他们的铁石心肠。令人心碎的是,尽管耶利米从一开始就被告知他们不会回应,他却必须坚持发出警告。上帝仍然提供一切悔改的机会,耶利米也继续说话,反映出上帝仁慈的一面,在审判来临之前就发出警告。
这种情况与圣经历史上人们一贯无视公义劝告的多个时刻相似。犹大的叛逆姿态与其他经文中所见的硬心肠的典型例子相呼应,提醒读者,对上帝的话语不予回应,可能会导致更深的属灵疏离。尽管耶利米面临拒绝,但他的事工仍在继续,即使在人类的抗拒中也彰显了上帝的信实。
耶和华继续吩咐耶利米: “你要对他们说:‘这就是不听从耶和华他们神的话,不接受教训的国民。真理已经消灭,从他们的口中断绝了。’” (28节)这节经文表达了持续悖逆的最终结果:失去真理。以色列的圣约身份取决于聆听和顺服上帝的声音。他们的拒绝导致真理曾经存在的地方出现真空。
真理已消亡的说法不仅表明道德指引的缺失,也表明欺骗的存在。犹大的偶像和外邦联盟扭曲了他们的视角,使他们难以辨别是非。当人们反复选择谎言时,他们就会对上帝的标准变得麻木。真理的丧失既是审判,也是后果,因为人们最终会自食其果。
尽管这幅景象惨淡,上帝的信息依然传达。人们不愿接受祂的纠正,并不否定祂的主权。耶利米书7:28提醒读者,一个背离上帝的社会常常会遭受灵性的盲目。在现代的应用中,它警告我们,如果我们持续拒绝神圣的真理,它最终会显得陌生或不存在。
接下来,耶利米吩咐人哀恸,说道: “你们要剪去头发,丢弃在荒凉的高处,举哀哀哭;因为耶和华已经厌弃离弃了那惹他发怒的世代。” (29节)剪去头发是希伯来人悲伤和谦卑的象征,表明了极度的悲痛和深深的悔恨。然而,这里吩咐百姓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已经成为了那惹他发怒的世代(29节)-那些持续悖逆上帝的人,导致上帝收回祂的保护。
这种在“光秃的高处”公开哀悼的举动,在历史上与偶像崇拜曾经盛行的地方息息相关。上帝呼召他们在这些高处哀悼,生动地将他们的损失与导致他们沦落到如今境地的偶像崇拜习俗进行了对比。如今,他们不再为外邦神祇欢庆,而是因着罪恶的追求而面临毁灭和毁灭。
“祂震怒的世代”这句话强调了形势的严峻性。上帝的震怒有时指的是祂施行的公义管教,但也指向这一代人如何将祂的忍耐推到极点。犹大非但没有庆祝与造物主的团契,反而必须哀悼因悖逆而导致的破碎。
耶和华随后揭示了他愤怒的核心原因: “因为犹大人行我眼中看为恶的事,将可憎之物设立在我名下的殿,玷污了这殿。”(30节)这是耶和华的宣告。这句直接的话语明确指出,犹大的罪孽在于用偶像和可憎之物玷污了圣殿本身。他们将虚假的崇拜带入圣殿,在本该彰显上帝圣洁的地方,极大地羞辱了上帝的名。
这些可憎之物很可能是代表异教神祇的偶像。这些物件与敬拜独一真神形成鲜明对比。犹大的圣殿非但没有成为列国中真理的灯塔,反而成了将异教仪式与本该神圣的敬拜混杂在一起的场所。这表明,上帝的选民故意用蓄意违背圣约的行为取代了真正的敬畏。
上帝居所的属灵污秽具有深远的影响。圣殿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象征着上帝与祂子民同在。当偶像侵入时,表明他们的心已经远离了对永生上帝的倚靠,从而引发了神圣的审判。然而,即使在审判中,圣经的叙述也反复地邀请人们在毁灭最终降临之前悔改。
最后,上帝揭露了最黑暗的罪行: “他们在欣嫩子谷建筑陀斐特的丘坛,好用火焚烧自己的儿女,这并不是我所吩咐的,也不是我所起的意。” (第31节)欣嫩子谷(第31节)位于耶路撒冷南部,在后来的犹太文献中也被称为“地狱”(Gehinnom)或“焦土”(Gehenna)。这片区域与偶像崇拜有关,尤其是用儿童祭祀摩洛等神祇。
用火献祭儿童的行为是以色列灵性堕落的缩影。上帝在其他经文中明确谴责这种做法,警告他们切勿效法这种异教仪式。“上帝从未想过这种事”这句话,恰恰表明这种残暴行为完全违背了上帝的本性。犹大采纳了周边国家严酷而毁灭性的习俗,表明他们已经偏离了与耶和华之间充满爱的、基于圣约的关系。
耶利米书7:31警醒我们,当人们违背上帝的道德界限时,罪恶会升级到令人震惊的极端。它也凸显了一位天父的心碎,他为在曾经以他命名的地方屠杀无辜者而悲痛。犹大罪孽的严重性揭示了为何即将到来的审判如此灾难性,并强调了忠诚服从的重要性。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