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V

KJV

Click to Change

Return to Top

Return to Top

Printer Icon

Print

Prior Book Prior Section Back to Commentaries Author Bio & Contents Next Section Next Book
Cite Print
The Blue Letter Bible
Aa

The Bible Says
马可福音 15:33-39 含义

马可福音15:33-39开篇写道:“了正午,遍地都黑暗了,直到申初(33节)。按照犹太人的计算,正午大约相当于正午,这是一天中太阳最明亮的时刻。然而,这里却笼罩着一片莫名其妙的黑暗,持续了大约三个小时。“遍地”指的是犹大的耶路撒冷周围的大片地区,即古代以色列的中心地区,当时处于罗马人的统治之下,时间大约在公元30-33年。这超自然的黑暗凸显了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沉重,表明万物都在见证这场巨大的属灵变革。

黑暗或许还会让人联想到圣经中早期的事件,其中黑暗预示着神的审判或神的非凡作为(出埃及记10:21-22)。这些旧约的典故强调了弥赛亚正在应验几个世纪以来的预言,并将人类的救赎计划推向顶峰的时刻。

从字面意义上讲,这黑暗凸显了耶稣站在罪人的位置上,被隔绝,孤身一人(以赛亚书53:4-6)。这为祂接下来要喊出的话语以及随后在十字架上和圣殿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奠定了基础。

申初时,耶稣大声呼喊:“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翻译过来就是:“我的神!我的神!你为什么离弃我?” (第34节)。下午3点左右,耶稣的呼喊与诗篇22:1相呼应,诗篇作者在那里哀叹与神明显隔绝。耶稣是一位虔诚的犹太人,他引用诗篇的话语来表达祂所受的苦难之深。祂强调圣经的应验,并指出一段与弥赛亚的痛苦相关的预言。

这种表达的分离也凸显了耶稣甘愿忍受罪的根本后果-与天父完全分离-的奥秘。如此,祂承担了人类应得的刑罚(罗马书5:8),应验了受苦仆人的形象。虽然祂的话语充满了深深的痛苦,但也充满了信靠,因为诗篇22篇最终以盼望和辩护作为结束。

这些话语揭示了救赎的代价。它们表明,救赎并非通过肤浅的手段获得,而是以最高的精神代价换取,因为上帝之子在圣洁的上帝面前,暂时体验了人类罪孽的全部后果。

旁观的人听见,就说:“看哪,他叫以利亚呢!” (第35节)。旁观的人误解了耶稣用亚拉姆语呼喊“以利”的意思,以为是以利亚。以利亚是公元前九世纪亚哈王统治时期的先知。根据传统,以利亚从未死去,而是被接升天了(列王纪下2:11)。公元一世纪的犹大地,有些人期待以利亚在如此重要的时刻回归,尤其是在弥赛亚即将降临之际(玛拉基书4:5)。

他们的困惑反映出他们对耶稣真意的误解。这也凸显了当时人们对以利亚在上帝救赎计划中的角色抱有的文化期待。这些旁观者并非简单地忽略这一刻,而是试图将这一超自然事件融入他们那个时代的预言性期待中,期待以利亚以惊人的方式出现。

人群的反应凸显了耶稣受难现场弥漫的敬畏与疑惑。人们吵着要显灵,却没有完全意识到,通过耶稣的赎罪牺牲,一场更伟大的救赎之举正在展开。

有人跑去,拿海绵蘸满了醋,绑在苇子上,递给他喝,说:“我们看看以利亚来不来把他取下来。” (36节)醋是一种廉价的饮料,士兵和下层阶级常用来解渴,这番话本意是想减轻耶稣身体上的痛苦。然而,这也成了嘲讽,因为旁观者都在等着看以利亚是否会显灵。

提到酸酒,令人想起诗篇69:21,这是另一个指向弥赛亚苦难的预言。通过把一块浸透这种普通饮料的海绵递给他这个小细节,圣经中交织的线索变得更加清晰,预示着-即使在屈辱中-古代记载救赎主苦难的经文的应验。

这一刻,既流露出一丝怜悯,也暗流涌动着一丝嘲讽的好奇。它展现了人心如何能够站在上帝最伟大启示的边缘,却执着于世俗的期望,而无法领受在基督里找到的圆满。

耶稣大声喊叫,气就断了。 (37节)这短短的一句话,记录了耶稣被钉十字架的高潮时刻,标志着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亡。尽管被钉十字架的痛苦和疲惫,祂的最后一口气还是伴随着“大声喊叫”而来,彰显祂对死亡时间的绝对掌控。祂将自己的灵魂交托给父神(路加福音23:46)。

耶稣肉体的死亡并非祂故事的终结,相反,它是上帝救赎人类计划的体现。祂甘愿受死,承担了罪的审判,为所有相信的人带来救恩(约翰福音3:16)。如此,即使在最深切的悲痛时刻,也为最终的胜利-祂的复活-奠定了基础。

耶稣受难的高潮,凸显了祂作为完美祭品的角色。救主承担世人罪孽的使命,最终以顺服天父旨意而告终,彰显了超越人类理解的神圣之爱的深度。

圣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38节)。在耶路撒冷的圣殿里,这幔子将圣所与至圣所隔开,象征着神与人之间的屏障。幔子的裂开表明,藉着耶稣的死,所有信的人都可以来到神面前(希伯来书10:19-20)。

幔子从上到下裂开,表明这是神从天上伸手下来的手。没有任何人的力量能够成就这壮举,也没有任何人类的传统能够弥合罪的鸿沟。幔子裂开的时间恰好与耶稣的最后一口气相吻合,这强化了祂的赎罪之死与消除圣洁的神与罪人之间隔阂的直接联系。

这强有力的记号对于理解新约至关重要。信徒不再需要通过重复的献祭仪式来到上帝面前,而是可以披戴基督的义,坦然无惧地来到上帝面前(哥林多后书 5:21)。

当时,站在耶稣面前的百夫长,看见耶稣咽气的样子,便说:“这人真是神的儿子!”(39节)。站在十字架下的是一位罗马军官,很可能是统领一队士兵。这位百夫长可能是公元一世纪驻扎在犹大的罗马军队中的一员,当时彼拉多统治着犹大,统治时期为公元26-36年。他的宣告反映了一位士兵对耶稣之死前后非同寻常事件的见证。

百夫长的话语与福音书的首要目标相符:揭示耶稣是神的儿子。这位外邦士兵的告白,彰显了耶稣使命的普世性,超越了犹太人的范围,延伸至所有国家。它也展现了十字架的直接冲击,在那些尚未期待弥赛亚降临的人们心中激起敬畏,并让他们宣告信仰。

这段经文的最后宣告抓住了马可信息的核心,邀请每一位读者得出同样的结论。当一个人仰望耶稣-在祂的受苦和得胜中-并凭着信心宣告祂确实是神的儿子时,他牺牲的救赎大能就得以彰显。

 

???? 15:27-32 ?? ← Prior Section
???? 15:40-41 ?? Next Section →
???? 1:1 ?? ← Prior Book
???? 1:1-4 ?? Next Book →
BLB Searches
Search the Bible
KJV
 [?]

Advanced Options

Other Searches

Multi-Verse Retrieval
KJV

Daily Devotionals

Blue Letter Bible offers several daily devotional readings in order to help you refocus on Christ and the Gospel of His peace and righteousness.

Daily Bible Reading Plans

Recognizing the value of consistent reflection upon the Word of God in order to refocus one's mind and heart upon Christ and His Gospel of peace, we provide several reading plans designed to cover the entire Bible in a year.

One-Year Plans

Two-Year Plan

CONTENT DISCLAIMER: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