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可福音 7:31-37 的平行福音记载可以在马太福音 15:29-31 中找到。
在马可福音7章31-37节中,耶稣走遍低加波利,医治了一位言语障碍的聋人。他触摸他,吩咐他打开耳朵和舌头。众人惊讶地宣告耶稣的大能,说:“他所做的一切都好。”
在与叙利亚腓尼基妇女相遇并治愈了她女儿的污灵之后(马可福音 7:24-30),耶稣离开了叙利亚。
他又从泰尔地区出发,经过西顿来到加利利海,位于德卡波利地区内(第 31 节)。
第 31 节中的代词“他”指的是耶稣。
“再次”这个词有两个目的。
耶稣离开泰尔的地区,经过西顿来到加利利海。
西顿城与泰尔城位于同一地区。泰尔是该地区最大、最著名的城市,该地区正式属于罗马的叙利亚区。
叙利亚地区位于加利利西北部,延伸至地中海沿岸。推罗和西顿都位于地中海沿岸。西顿位于推罗以北约20-25英里处。推罗和西顿的居民是腓尼基人,大部分是迦南人的后裔(马太福音15:22),因此属于外邦人。如今,该地区是现代民族国家黎巴嫩的一部分。
耶稣离开泰尔(叙利亚)地区后,来到低卡波利地区。
德卡波利斯地区位于加利利东南部。 “德卡波利斯”的字面意思是“十座城市”。该地区的名字源于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世界以及随之而来的希腊化运动后建立的十座希腊城市。后来,罗马占领了德卡波利斯地区,并将它划分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
因为马可说耶稣经过西顿,而不是原路返回祂更为人熟知的加利利,所以耶稣似乎随后向东前往以土利亚/高拉尼提斯地区的一条主要干道,这条干道将祂带向南,到达了低加波利。换句话说,耶稣似乎在前往低加波利的途中绕过了加利利的犹太区。低加波利的西边沿着加利利海的东岸,这就是为什么马可说耶稣去了加利利海。
十城邦的居民大多是希腊人,因此也是外邦人。
马可福音7:24-37详细描述了耶稣在两个不同的外邦地区的遭遇。第一次是在叙利亚与叙利亚腓尼基人(马可福音7:24-30),第二次是在低加波利与希腊人(马可福音7:31-37)。由于这是耶稣与外邦人互动的少数例子之一,马可福音的读者主要是外邦人(罗马人),他们可能对福音书的这部分内容特别感兴趣。
马可没有解释耶稣为何前往这个地区,但有理由认为,他去那里是为了花时间与他的父亲祈祷,并在远离人群不断干扰的情况下教导他的门徒。
加利利(耶稣传道的总部所在地)不再给祂带来平安(马太福音 14:34-36),犹大地也变得危险(约翰福音 7:1),甚至在推罗,祂也被人认出来(马可福音 7:24)。或许祂希望低加波利-当地的希腊人曾恳求祂离开(马太福音 8:34,路加福音 8:37)-能给祂一些安宁。
如果耶稣来到低加波利的目的是为了独处,那么祂似乎找不到独处的机会。马太写道:“有许多人到他那里去”(马太福音15:30a)。也可能耶稣再次回到这个地方,是为了继续祂交给那位被鬼治好的人的工作,就是要将上帝的美意传扬给低加波利地区的人。正如我们在马可福音5:18-20中看到的,那人忠心地按照耶稣的吩咐去做,“众人都希奇”。这很可能就是为什么耶稣受到大批人群的欢迎的原因。
马太进一步解释说,当大批人群来到他面前时,他们:
“带着瘸子、残废的、瞎子、哑巴和许多其他的人,他们把他们放在耶稣脚前,他就治好了他们。”
(马太福音 15:30b)
马太指出,住在低加波利的希腊外邦人是多么有信心。他们听见了耶稣的福音,就采取行动,不仅来到耶稣面前,而且当耶稣开始医治他们带来的人时,这些外邦人也敬拜以色列的神(马太福音15:31)。
马可的记述并没有关注众人,也没有提及耶稣如何行了许多奇迹,治愈了哑巴、残疾人、瘸子和盲人,而是选择集中讲述众多治愈奇迹中的一个。
他们带着一个耳聋口哑的人来到耶稣面前,恳求耶稣按手在他身上(第 32 节)。
代词“他们”指的是耶稣到达德卡波利斯后聚集在他周围的人群(第 33 节)。
他们带着一个聋哑人来到耶稣面前。这个人说话困难(可能是因为耳聋)。众人请求耶稣按手在他身上,因为他们相信,只要耶稣摸一下他,他就能听得清楚,说话也清楚。
马可接着记述了耶稣如何帮助这个聋子。耶稣用许多不同的方式医治人-有时用言语,有时用按手。这一次,耶稣既用言语,又用触摸,还用了祂的唾液。
耶稣亲自把他从人群中带到一边(第 33 节上)。
耶稣把那人从人群中拉出来。这表明耶稣并没有在众人面前行这个神迹。
马克详细描述了耶稣用来治愈这个人的耳聋和言语障碍的方法:
就用指头探他的耳朵,又吐唾沫抹他的舌头,望天深深地叹了口气,对他说:“以法大!”就是说:“开了吧!” (33下-34节)。
耶稣吐唾沫在手上,然后把手指伸进那人的耳朵,再用唾液碰了碰他的舌头。耶稣似乎触摸了他的耳朵,治愈了他的耳聋;触摸了他的舌头,治愈了他的言语障碍。
耶稣摸了摸那人的耳朵和舌头后,深深地叹了口气,抬头望天。
有趣的是,这是福音书中唯一一次记录耶稣在行奇迹之前叹息的例子。
叹息是一种长而可听见的呼气,通常是在感到疲倦、乏力和/或诸如解脱、悲伤、沮丧或同情等强烈情绪时不由自主地发出的。它是一种身体和情感的释放,能够表达言语难以表达的情感。叹息通常由身体紧张、疼痛,或某个时刻或情境所激起的内心深处的感受引起。
耶稣为何仰望天空,深深叹息?马可为何要记下这个细节?
第一个问题有几种可能的答案。
1.耶稣深深的叹息可能是他同情和怜悯的表现。
耶稣行神迹并非冷漠或机械。他爱他所医治的人。他深深的叹息或许是他个人对聋哑所造成的痛苦和折磨的体会。耶稣的叹息或许表明了目睹人类破碎的情感重担,尤其是在外邦地区,从犹太人的角度来看,苦难在灵性上似乎更加无望。
耶稣深深的叹息表明祂体恤那人的痛苦,与他一同叹息。耶稣先分担了他的痛苦,然后才将他从痛苦中拯救出来。
2.耶稣深深的叹息,是对世界堕落的回应。
耶稣,万物的创造者(约翰福音 1:1-3),自然会因罪恶和败坏对他美好创造物的影响而叹息,尤其当这些影响伤害到他形象的其中一位创造物时。正如罗马书 8:22-23 所说,“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耶稣的叹息或许是对一个被疾病、残疾和灵性盲目所玷污的世界的哀叹。
耶稣深深的叹息表达了对人类普遍处境的神圣沮丧或悲伤,而不仅仅是这一个案例。
3.耶稣的深深叹息可以看作是他对天父强烈的情感诉求。
耶稣常常抬头仰望天空,向天父祷告感谢(约翰福音11:41,马可福音6:41)。耶稣似乎在这里做了类似的事情。他承认自己绝对依赖天父。深深的叹息或许透露出他的疲惫。作为凡人,耶稣也会感到疲倦和疲惫。而他仰望天空时发出的叹息,或许是在疲惫的时刻,用无声的或喉音向天父发出的祷告。
耶稣深深的叹息揭示了他自己的痛苦和疲惫,以及他对天父的恩典和力量的依赖。
4.耶稣的深深叹息也可能预示着他最终将遭受的痛苦。
迄今为止,马可福音准确地将耶稣描绘成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人。鉴于耶稣所展现的非凡权柄和能力,人们可能会错误地认为他不会遭受凡人的弱点-疲惫、痛苦、沮丧等等。
耶稣深深的叹息提醒我们,尽管他是完全的神,但他也是完全的人,因此容易受到我们所经历的各种诱惑和状况的影响(希伯来书 2:17-18)。
耶稣深深的叹息也可能是出于以下这些情绪,并且是这些情绪的表达:
耶稣用手指和唾液触摸了那人的耳朵和舌头,然后深深地叹了口气,抬头望天,对那人说:“以法大! ”
Ephaphatha是阿拉姆语单词的希腊音译,正如马克所解释的,它的意思是: “被打开!”
耶稣经常说阿拉姆语,因为这是当时该地区的通用街头语言。(欲了解更多信息,请参阅《圣经说》文章: “耶稣在犹大的四种语言” )。
虽然马可没有必要使用阿拉姆语来讲述故事情节,但作者选择在此时尽可能使用原始方言,以强调耶稣治愈这个人的戏剧性方式。
我们可以将诸如使用和解释这种亚拉姆语表达等细节视为福音书及其目击者记录的真实性。马可福音的来源可能是耶稣的使徒彼得。这符合教会的传统。只有亲身经历并目睹了当时发生的一切的人才会记录这些细节,因为它们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耶稣一说:“以法法大! ”这个人就痊愈了。
他的耳朵就开了,舌结也除掉了,说话也清楚了(第 35 节)。
耶稣治好了这个人的耳聋和言语障碍。因为耶稣,这个人现在能听见了,也能清楚地说话,让人们明白他的意思。
治愈这个人之后,耶稣向他和他的朋友们给出了指示。
耶稣吩咐他们不要告诉任何人; (第 36 节上)。
禁止分享的禁令与耶稣上次来访时所行的赶鬼(马可福音5:1-20)形成了鲜明对比。在那次来访中,耶稣告诉那位被医治的人:“你回家去,到你的亲属那里,将主为你所做的是何等大的事,是怎样怜悯你,都告诉他们。”(马可福音5:19)耶稣当时很可能在低加波利城的希波斯,该城位于加利利海的东岸-福音书中常将该地区称为“彼岸”。
也许被附身的人来自低加波利的另一个城市,耶稣希望福音在那里像在希波斯一样广为传播。也许耶稣区分了灵性治愈和身体治愈。世上每个人都会寻求身体治愈,无论他们的灵性状态如何。也许耶稣希望福音传播开来,让所有人都能获得灵性治愈,同时尽量减少身体治愈。耶稣通常出于同情心进行身体治愈,同时也是为了给人们一个可能相信的迹象。
我们可以推断,当时有大批群众寻求耶稣的关注,而他又宣告加利利的城有祸了,因为他们拒绝了他的信息(马太福音11:21),因为人们聚集是为了物质利益,而不是寻求属灵的益处。上帝不会为他所造的人“表演”;他是上帝,他比我们自己更了解什么对我们最好。
耶稣吩咐门徒在医治之后要保持安静,很可能是为了避免引起更多关注。在祂传道的这个阶段,耶稣正在寻求时间与门徒独处并教导他们(马可福音 6:31、7:24、9:30-31)。奇迹般的医治会吸引更多人前来,使耶稣与上帝和门徒独处的机会更加渺茫。
耶稣当时或许也想避免与法利赛人和宗教权威之间的政治冲突升级,因为那时祂被钉十字架的时间尚未到。当祂吩咐那被鬼治好的人讲述他所经历的奇事时,这位被治好的人的“家”似乎在低加波利的另一个城市。希波斯是低加波利最东端的城市之一,也是唯一一个紧邻加利利海北岸的城市,而耶稣的总部迦百农就位于那里。
耶稣的使命主要不是为了炫耀或娱乐大众,也不是为了行神迹医治身体上的疾病。耶稣的主要使命是按照上帝的方式和时间启示上帝的国度。然而,人们似乎并不在意尊崇和跟随耶稣,而是四处传播如何获得物质和物质上的益处:
但他越吩咐他们,他们越传扬,就大大惊奇,说:“他所行的都好,他叫聋子听见,叫哑巴说话。” (36下-37节)
尽管耶稣有明确的指示,但这个奇迹的见证者(以及耶稣此时所行的其他奇迹 - 马太福音 15:30-31)似乎无法抑制他们的惊讶。
这个人的神奇转变如此彻底,令人惊叹,甚至引发了人们的热情,尤其是在人们才刚刚开始认识耶稣的地区。他们传播福音-尽管不顺服-揭示了人类渴望传扬好消息的本能,尤其是在涉及拯救和复兴的时候。
证人的证词分为两部分: “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好;他甚至使聋子听见,使哑巴说话。”
他们的证言的第一部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好。
马可对这部分证人证言的记录,可能暗指创世记第一章的创造记载,上帝在其中反复强调祂的创造是“好的”。众人的反应表明,耶稣的作为不仅大有能力,而且在性质、目的和效果上都堪称完美。祂并非只是在表演魔术;耶稣完全而美妙地使人复原。祂的工作毫无瑕疵,充满关怀和怜悯,彰显了上帝在行动中的心意。
证人证言的第二部分是: “他甚至让聋子听见,让哑巴说话。”
他们见证的这部分强调了人类破碎的奇迹般的逆转。这尤其引人注目,因为治愈耳聋和哑巴被认为是弥赛亚能力最伟大的标志之一(以赛亚书35:5-6)。
这群外邦人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耶稣此刻是谁(犹太人和他的门徒有时很难理解他的身份和目的),但这些外邦人正确地认识到耶稣正在做只有上帝才能做的事情。
在下一段经文中(马可福音 8:1-9),外邦人继续涌向耶稣,并与他同在三天(马可福音 8:1-3)。低加波利的希腊人听了耶稣的讲道和教导,并奇迹般地得到了耶稣的喂养(马可福音 8:4-9)。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