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可福音 7:24-30 的平行福音记载可以在马太福音 15:21-28 中找到。
在马可福音 7:24-30 中,耶稣前往泰尔地区,那里有一位外邦妇女不断恳求他为她的女儿驱除恶魔,尽管他最初用看似不屑一顾的回应来考验她,但他最终尊重了她的信仰并答应了她的请求。
马可记载,耶路撒冷的法利赛人前往加利利找耶稣的麻烦,并试图(但失败了)谴责他是宗教违法者(马可福音 7:1-23),之后耶稣离开加利利向北走去。
耶稣就起身离开那里,往泰尔境内去(第 24 节上)。
“离开那里”指的是加利利地区,耶稣在本章前面的事件中就在那里。加利利位于以色列的北端,主要居住着犹太人。
泰尔地区位于加利利东北部,居民多为外邦人。泰尔是叙利亚地区的一个主要城市,也是地中海沿岸的一个港口城市。泰尔是该地区的主要城市。由于马可福音的核心读者是外邦人(罗马人),他们可能特别有兴趣了解耶稣如何与他们这样的非犹太人互动。
马太的记载还提到“西顿”城位于同一叙利亚地区(马太福音 15:21)。
泰尔和西顿是古代地中海沿岸加利利以北的沿海城市,位于今黎巴嫩境内。西顿由迦南人建立(创世记 10:15、19;历代志上 1:13),约书亚那一代人未能征服他们(约书亚记 11:8、19:29;士师记 1:31)。从以色列列王时代到基督时代,航运一直是那里的主要产业(以赛亚书 23:2)。这两座城市都与非利士人(耶利米书 47:4;约珥书 3:4)和腓尼基人有联系,他们对以色列产生了腐化的影响,引诱他们信奉错误的崇拜(士师记 10:6)。
在耶稣时代,港口城市泰尔和西顿属于罗马叙利亚地区,居住着信奉异教文化的迦南后裔。如今,这片地区被称为“黎巴嫩”。
在马太福音中,耶稣以泰尔和西顿为例,羞辱哥拉汛和伯赛大人,因为他们尽管在他们中间行了许多神迹,却仍不悔改:
“哥拉汛哪,你有祸了!伯赛大哪,你有祸了!因为在你们那里所行的神迹,若行在推罗、西顿,他们早已披麻蒙灰悔改了。然而我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推罗、西顿所受的,比你们还容易受呢。”
(马太福音 11:21-22)
马可和马太(他们也记录了这次旅程)都没有明确说明耶稣为何退到这个外邦地区。但马可确实指出,当耶稣离开加利利地区前往推罗地区时,他想独自一人待着:
当他进入一家时,他不想让人知道;但他无法逃避人们的注意(第 24b 节)。
耶稣去泰尔似乎是为了躲避众人,寻求独处。他想远离人群的喧嚣,也避开宗教领袖的骚扰。耶稣走进泰尔地区的一所房子,不想让任何人知道他住在那里。
也许耶稣是为了保全性命而避免不必要的危险。祂以前也做过类似的事情-一次是远离犹太,因为犹太人想要杀祂(约翰福音7:1);另一次是远离法利赛人(马太福音12:14-15)。耶稣这次或许也是这样做的,是为了避免在适当的时候,与耶路撒冷的法利赛人发生进一步的冲突。
也许耶稣想有时间教导门徒,为他们返回天上后更大的使命做好准备。耶稣最近曾试图在门徒们两人一组的传教工作结束后与他们单独相处(马可福音 6:30-32),但由于众人跟随他而未能如愿(马可福音 6:33-34)。耶稣暂时迁往泰尔地区,或许是他为了弥补失去的时间而做出的又一次尝试。
马可福音的上下文似乎表明,他更有可能是出于第二个原因-想要独处,而不是第一个原因-逃避危险。这是因为,当他进入一户人家,不想让任何人知道时-他却无法逃脱别人的注意。
泰尔地区的人们注意到富有同情心的奇迹创造者耶稣就住在他们这里。
有一个妇人,她的女儿被污鬼附着,听见了耶稣的事迹,就立刻来俯伏在他脚前(第 25 节)。
马可记载,当地有一位妇女,她听说过耶稣和他的神迹。当她得知耶稣住在她那里时,她立刻来到耶稣面前,俯伏在他脚前。
这个女人之所以这么快就来见耶稣,是因为她迫切需要帮助。她的小女儿被污鬼附身,折磨她。根据圣经的其他记载,污鬼不仅给被附身的人带来巨大的灵性痛苦,也给他人和自己带来巨大的身体伤害(马可福音5:5,9:17-18)。
由于她的小女儿被污鬼折磨,这个女人立刻来到耶稣面前,俯伏在祂脚前,恳求祂释放她的孩子。这个女人俯伏在祂脚前,表明她既在敬拜耶稣,也在恳求祂帮助她的小女儿。
女人来到耶稣面前,既急切又绝望。她或许意识到耶稣是她小女儿摆脱污鬼的唯一希望,而且这或许是唯一一次(耶稣并不经常在泰尔地区出现),她能离耶稣足够近,可以提出这个请求。
马克指出,这位妇女不是犹太人,并强调了她的忠诚坚持:
这个女人是一个外邦人,属于叙利亚腓尼基族(第 26 节上)。
这个女人不仅是个外邦人,而且马可还明确指出她是叙利亚腓尼基人种。
当马克称该女子为叙利亚腓尼基人时,他将她认定为居住在罗马叙利亚行省的腓尼基血统的外邦人,因此使用复合词:叙利亚-腓尼基人。
这个标签凸显了她的种族、文化和地理身份,她完全不属于犹太盟约社区。
相比之下,马太却将同一位女子描述为“迦南人”(马太福音15:22)。到了耶稣的时代,“迦南人”一词早已是一个古老的圣经术语,指以色列在约书亚(公元前1450年)征服迦南之前,在那片土地上与迦南人为敌的古老群体。马太的用语强调了这位女子在宗教和祖先上与以色列的距离,而马可的用语则以当时的罗马术语来描述她的身份,这些术语对他主要的外邦读者来说很熟悉。
这两个标签都强调了这位妇女的局外人身份,这使得这次相遇非同寻常,而她被纳入弥赛亚的传道工作,有力地标志着福音最终会传到以色列以外的地区。
这个女人来到耶稣面前,因为她知道耶稣有能力医治她的女儿,赶出她身上的污鬼。但起初,耶稣并没有答应她的迫切请求。
她不断地祈求他把她女儿身上的鬼赶出去(第 26b 节)。
她很执着。尽管耶稣不断地否定她的回答,但这个女人并没有停止请求耶稣帮助她的女儿;她不断地祈求。
马太福音对这位外邦母亲的恳求有更详细的记载。这位妇人不断地“喊着说:‘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我女儿被鬼附得甚苦!’”(马太福音15:22)
她称呼耶稣为“主”(马太福音15:22),这承认了耶稣对她女儿的处境以及折磨她的邪灵的权柄。她也称呼耶稣为“大卫的子孙”(马太福音15:22),这是一个明显的犹太弥赛亚称号。这两个称号都表明,这位妇女不仅相信耶稣的神奇力量,也相信耶稣是真正的耶稣。
马太还写道,当她不断恳求耶稣为她的女儿出手相助时,耶稣却没有口头回应她的请求。
“耶稣却一句话也不回答。他的门徒进前来,求他说:‘她向我们喊叫,请打发她走吧。’”
(马太福音 15:23)
虽然耶稣没有口头回答,但女人不断的哭喊让门徒感到烦恼,以至于他们要求耶稣把她打发走。
最后,耶稣回答说:
耶稣对她说:“让孩子们先吃饱,不好拿孩子们的饼丢给狗吃” (第 27 节)。
他的回答是坚决拒绝这位非犹太母亲的迫切请求。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代表犹太人,即王国的合法继承人,而面包则象征着国王的祝福和仁慈。 “狗”这个词是对非犹太人的严厉指称。
耶稣的意思是,就像父亲不会拿自己孩子的食物扔给狗一样,犹太弥赛亚也不会拒绝给予犹太人王国的祝福,而是将其给予外邦人。
马太福音记载,耶稣在作这个比喻之前,先对她说:“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马太福音 15:24b)妇人“就来拜他,说:‘主啊,帮助我!’”(马太福音 15:25b)。就在那时,耶稣解释说,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是不好的(马太福音 15:26b)。
耶稣是一位犹太弥赛亚,他被差遣首先是为了拯救犹太人,然后是外邦人。当耶稣遇见这位叙利亚腓尼基妇女并对她说这些话时,他的使命是拯救以色列(当时他的人民尚未拒绝他作为弥赛亚的身份)。也可能由于马太福音可能是第一本成书的福音书,耶稣的福音当时主要在犹太人中传播,尚未在外邦人中传播开来。
马可福音是写给外邦人(可能是罗马人)的,他省略了马太所记载的耶稣最初的回应-即耶稣“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马太福音15:24b)的回答。因为马可福音是为外邦人写的,而当它出版时,耶稣的福音已开始在外邦人中传播开来。如果马可福音中也包含这一句话,可能会使他的外邦读者感到困惑,并导致他们错误地怀疑耶稣和福音是否也赐给了他们。
总而言之,似乎一部福音书包含了耶稣的这句话-“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马太福音 15:24b)-而另一部福音书却没有包含这句话,是因为马太为了犹太读者记录了耶稣当时所说的话和意思,而马可福音省略了这句话,因为在马太福音写成时,这句话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可能会使他的非犹太读者感到困惑和沮丧。
马太和马可都记载了那妇人对耶稣最初拒绝她帮助小女儿的请求的回答。这是圣经中最令人难忘的回应之一:
她却回答说:“主啊,是的,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们的碎渣儿” (第 28 节)。
她的回答恭敬、机智、真诚,且极具说服力。她没有冒犯耶稣,也没有反驳耶稣的话。相反,她表示同意,说道:“主啊,是的,犹太弥赛亚确实不应该把原本属于犹太人的祝福丢给我这样的外邦人。” 但她以耶稣的比喻为基础,补充道,就连桌子底下的狗也会吃孩子们的碎屑,这暗示着肯定还残留着一些怜悯的碎屑,可以治愈她的女儿。
耶稣被她的回答感动了,看出她有坚强的信心。在马太福音的记载中,耶稣说:
“‘妇人啊,你的信心真大!凡你所求的,都必给你成就。’她的女儿立刻就痊愈了。”
(马太福音 15:28)
标记记录:
耶稣对她说:“因这话你去吧,鬼已经离开你的女儿了。”她回到家,发现孩子躺在床上,鬼已经离开了(29-30节)。
显然,当耶稣医治那妇人被鬼附的孩子时,她已经回家了,并不在场。妇人相信了耶稣,回到家后发现耶稣已经把污鬼从她女儿身上赶了出去,因为她发现孩子躺在床上,折磨她的鬼已经离开了。
这一事件(以及其他事件)表明,外邦人有时比耶稣要拯救的犹太人更容易认识和接受耶稣。
耶稣到访泰尔地区,与祂在路加福音中提到的祂家乡拿撒勒的遭遇相似。在拿撒勒人拒绝祂之后,耶稣指出,在以利亚的时代,虽然以色列有许多寡妇,但以利亚却被差遣去帮助西顿的一个寡妇(路加福音4:23-30)。这个例子遭到了敌视。
正如使徒约翰所说:
“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
(约翰福音 1:11)
这种讽刺也反映出罪人往往比宗教领袖更愿意承认耶稣是弥赛亚。
“我实在告诉你们,税吏和娼妓倒比你们先进神的国。”
(马太福音 21:31b)
所有这些可能都应用了耶稣后来在马可福音中所说的话:“若有人想做第一个,他就要做众人末后的,做众人的仆人”(马可福音 9:35)。
马可福音7:24-30和接下来的经文,马可福音7:31-37,都强调了耶稣作为犹太弥赛亚在事奉期间,以不同的方式祝福外邦人。这预示了神救赎外邦人的应许,这应许蕴含在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中:
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
(创世记 12:3)
上帝所说的“地上的万族”包括所有外邦人(所有非犹太人)。所有居住在地上的人都蒙受祝福,这祝福是通过耶稣而来的。耶稣是大卫之子,是受膏的犹太弥赛亚,他为全世界的罪而死(约翰福音3:16,歌罗西书2:14)。正如这位外邦女子所相信的,所有相信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的人,都将获得永生(约翰福音3:14-15)。
正如耶稣在圣经结尾处所说:
“然后他(耶稣)对我说:‘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始,我是终。凡口渴的,我要白白赐给他生命泉的水喝。’”
(启示录 21:6)
这位外邦妇女感到口渴,她相信耶稣会满足她的渴求,而耶稣确实做到了。
使徒保罗也向雅典的外邦人坚称,即使是那些几乎一无所知、灵性盲目的人,仍然可以像盲人寻找道路一样“摸索”寻找上帝,并且“寻见”。因为“他离我们各人不远”:
“叫他们寻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
(使徒行传 17:27)
耶稣首先是为了犹太人而来,但正如这段经文所示,他也是为了所有人而来。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