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V

KJV

Click to Change

Return to Top

Return to Top

Printer Icon

Print

Prior Book Prior Section Back to Commentaries Author Bio & Contents Next Section Next Book
Cite Print
The Blue Letter Bible
Aa

The Bible Says
马太福音 12:38-42 含义

这一教导的对应福音记载是在马太福音 16:1-4;马可福音 8:11-12 和路加福音 11:29-32。

在耶稣告诉法利赛人他们的内心是邪恶的之后,文士和法利赛人以另一个挑战回应他。这是本章被法利赛人挑战的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在他的福音叙述组织排序中,马太用本章来揭示他们是基督和他事工最主要的属世敌对者。

他们称耶稣为夫子。虽然这的确比 "别西卜" 的称呼更具尊重性 (马太福音 12:4),但在他们的措辞选择上可能仍有一种讽刺和微妙的贬低。译为夫子的希腊文是 "Didaskalos",是指导他人者的通称。一般来说,文士和法利赛人也是夫子老师 (Didaskaloi)。一方面,他们貌似将耶稣纳入了自己的社会阶层或团体,而非藐视他。如果他们是真诚的,那较比先前他们对他的态度而言,这就可以被视为是他们对耶稣尊重的一个积极进展和提升。

但他们并不真诚。我们之所以知道这一点,是因为耶稣对他们的回应: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他们可能是在粗鲁地讽刺,试图将耶稣业余化为一个想要成为 "didaskalos" 的人,而非一个专业的拉比,或者他们可能是在采用一个新的策略来击败他。

文士和法利赛人对耶稣说,我们愿意你显个神迹给我们看。他们在要求耶稣向他们证明,他是弥赛亚。他们的要求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耶稣已经通过他的教导和经文的使用,也通过他满有能力的神迹,证明了他是弥赛亚。事实上,他刚刚才在他们的会堂里医治了一个有一只枯干手的人 (马太福音 12:9-14)。如果这还不足以构成让文士和法利赛人悔改并跟随耶稣为弥赛亚的神迹,那就很难想象还有什么可以说服他们。

他们的要求是一个 "非此即彼" 的陷阱,旨在建立对耶稣的控制。如果耶稣与他们合作,同意按他们的方式证明自己,他就会将他们的权柄合法化地凌驾于自己之上。但是,如果耶稣拒绝显个神迹给他们,他没有通过他们的试验就会成为反对他的有力证据,即他不是弥赛亚。无论他怎样回答,文士和法利赛人都会赢。耶稣也一如既往地摒弃了他们的框架,用自己的取而代之。

但是,耶稣知道他们内心的阴险 (约翰福音 2:24-25),回答说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看神迹。耶稣明白他们如何试图毁灭或操纵他。他指出了他们的本质:邪恶,称他们为淫乱的世代。耶稣指控他们犯了属灵的淫乱。犹太宗教领袖的世代并不忠于神,反倒弃绝神,去追求其他(属世和属灵)国度的认可,就像在他们以先的许多犹太世代一样 (耶利米书 3:8-10;以西结书 16:27-30;何西阿书 4:11-12)。耶稣也说,尽管他们在属灵上是淫乱的,但他们依然急切地向神求神迹。这是一个奇怪的证据,证明他们依然认为自己属于神,并渴望与祂有和谐的关系,即或他们正在拒绝祂伟大的爱。

在指出文士和法利赛人的属灵淫乱后,耶稣给出了他的回答。他巧妙地避开了非此即彼的选择,也没有落入他们的圈套。他没有同意他们的试验,给他们所要的神迹,以此使他们的权柄合法化;不过,他也没有完全拒绝他们。他拒绝了他们的框架设计,用自己的取而代之。他说,"除了先知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 实际上他的回答是,"我现在不会给你们神迹证明自己,但将来有一天我会的"。他并没有告诉他们,"给" 或 "不给",而是 "等一下"。他们无法轻易用 "等一下" 来反对他。

耶稣对他们的回答,知约拿的神迹,也是一个先知性谜语,不容易破译。约拿是神的先知,被差派到以色列仇敌那里:尼尼微城。他是要警告他们,因他们的恶,他们正处在神的危险之中 (约拿书 1:1-2;3:4)。令人吃惊的是,尼尼微的人悔改了(约拿书 3:5)。而且,因着他们的悔改,神并没有毁灭他们 (约拿书 3:10)。提及约拿,耶稣让人联想尼尼微是文士和法利赛人应当效仿的榜样。可是,更重要的是,耶稣要给他们的唯一神迹只有 "知约拿的神迹"。这神迹将是耶稣是弥赛亚的最清晰证据。

耶稣继续解释知约拿的神迹指的是什么。在约拿尼尼微之前,他试图逃跑躲避神的计划,上了一艘去往相反方向的船 (约拿书 1:3)。当他试图逃跑时,一场风暴袭来,约拿知道,风暴因他而起 (约拿书 1:4)。他告诉水手们将他抛下船,好平静风暴 (约拿书 1:12)。他们这么做了,风暴也平息了 (约拿书 1:15)。但是,约拿没有被淹死,神差了一条大鱼吞了约拿,并在大鱼肚腹中呆了三日三夜存活下来 (约拿书 1:17)。三日三夜之后,大鱼约拿吐在岸上 (约拿书 2:10)。这次,约拿顺服神,去向尼尼微人说预言 (约拿书 3:3)。文士和法利赛人应该很熟悉约拿的精彩故事。

耶稣解释说,约拿三日三夜在大鱼肚腹中,人子 (耶稣对自己的称呼是来自但以理书 7:13-14 的弥赛亚术语) 也要这样三日三夜在地里头。这些法利赛人应该明白耶稣的弥赛亚称呼,但此刻他们不太可能明白他说的三日三夜在地里头是什么意思。耶稣隐晦地告诉他们,他要给他们证明自己是弥赛亚的神迹是他从死里复活,是持续三日的时间。耶稣的复活是约拿的神迹。本质上,耶稣告诉他们,"当我从死里复活时,你们将知道我是弥赛亚!" 但在这一不寻常事件发生之前,他们并不明白他的话。

这是耶稣第二次暗示他自己作为弥赛亚身份的死 (马太福音 10:38),也是他第一次预言自己的复活。

耶稣对比了局外人在仅仅听到先知性的警告和有关神荣耀的报告时所做出的悔改和惊奇,以反对这世代正在表现出 (也会继续表现出) 的相当大的固执和愚昧,即使他们见证了发生在他们当中更大的神的奇事。耶稣用了尼尼微人南方的女王作为范例。

耶稣说,当审判的时候,尼尼微人要起来见证这不忠不信的世代,并定这世代的罪。他们要的原因是:为尼尼微人只是听了约拿所传的就悔改了,然而看哪,在这里有比约拿更大的神子耶稣来传道,并在你们当中施行许多奇事,但你们现今的世代并不悔改。耶稣的指责是:甚至身为神仇敌的邪恶外邦人在神只是差遣一位先知的情况下就悔改了,而看哪,你们知道律法、是神选民的宗教领袖,在神的弥赛亚 (和神自己) 来到你们中间时,却不愿意接受他。你们真该感到羞耻!

耶稣用了一个不同的例子,给出了相似的责备。当审判的时候,南方的女王要起来见证这不忠不信的世代,并定这世代的罪。这貌似指的是那位听说所罗门闻名于世的智慧,前来拜访他的富有的示巴女王 (列王记上 10:1-13)。示巴位于非洲 (今天的埃塞俄比亚) 的遥远的南方,或者阿拉伯的南部 (今天的也门)。对以色列而言,它几乎是地极了。这外邦女人,会因现今世代犹太男性的愚昧而定他们的罪。她从地极而来,寻求凡人所罗门王的智慧,为要向他学习。但是,看哪,有一人-弥赛亚、神自己、所有智慧的源头-在这里你们中间,你们却愚蠢地忽视他所教导你们的。你们真该感到羞耻!

通过指向这两个外邦人回应神见证的例子,耶稣也可能在预言因犹太人的拒绝,外邦人所得的祝福 (罗马书 11 章)。

???? 12:33-37 ?? ← Prior Section
???? 12:43-45 ?? Next Section →
???? 1:1-5 ?? ← Prior Book
???? 1:1 ?? Next Book →
BLB Searches
Search the Bible
KJV
 [?]

Advanced Options

Other Searches

Multi-Verse Retrieval
KJV

Daily Devotionals

Blue Letter Bible offers several daily devotional readings in order to help you refocus on Christ and the Gospel of His peace and righteousness.

Daily Bible Reading Plans

Recognizing the value of consistent reflection upon the Word of God in order to refocus one's mind and heart upon Christ and His Gospel of peace, we provide several reading plans designed to cover the entire Bible in a year.

One-Year Plans

Two-Year Plan

CONTENT DISCLAIMER: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