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希米记10:34-39继续解释了被掳后犹大的治理。同样,我们为祭司、利未人和百姓拈阄,分配木柴,使他们能按着我们宗族,每年在固定的时间,奉到我们神的殿,烧在耶和华我们神的坛上,正如律法上所写的(34节)。在这些经文中,耶路撒冷(这座圣城由从巴比伦归来的被掳者于公元前445年左右重建)的社群承诺为圣殿的祭坛提供木柴。拈阄分配木柴的行为强调了这是一项共同的责任:每个家庭和群体都要在预定的时间参与维持圣殿的敬拜,确保圣火的稳定供应。他们称之为耶和华我们神的祭坛,强调他们的约植根于对耶和华很久以前通过摩西所赐的指示的虔敬顺服。
这节经文强调了团结与组织:它并非随意或混乱,而是精心安排,体现了巴比伦流放后人们重新燃起的虔诚。尼希米当时是犹大的总督(约公元前444-432年),他带领人民重建耶路撒冷城墙,并在精神上重建圣约。人民愿意轮流服侍,这体现了圣殿作为敬拜中心的重要性,以及他们作为上帝子民身份的有力象征。
在圣殿的祭坛上焚烧木材,象征着持续的敬拜和持续的奉献。自摩西时代以来,这种习俗就一直沿用至今。如今,在尼希米的领导下,他们重新致力于遵守上帝的诫命。他们的行动是忠于圣约的明显标志,也提醒人们,一切资源,甚至敬拜所用的木材,都来自上帝的供应。
此外,经文还说,他们每年要将地上初熟的土产和各样树上初熟的果子奉到耶和华的殿里(第35节)。回归者在这里承诺每年要献上初熟的土产(利未记23:9-11)。将初熟的土产奉献给上帝,表明他们承认一切收成和祝福都来自祂的手。他们把土产奉到耶和华的殿里,也肯定了圣殿在他们日常劳作中圣化的核心作用。
每年奉献最好的、最早的收成,也能培养感恩和倚靠上帝的精神。在圣经的其他部分,类似的初熟果子的教导也与信靠和顺服这个更大的主题息息相关(箴言3:9)。这种充满喜乐和敬拜的奉献仍然是虔诚奉献的重要行为,提醒信徒他们只是上帝丰盛的管家(哥林多后书9:7)。
这条诫命的集体性强调了整个社群-从田间的农夫到城里人-如何仰赖耶和华的恩典供应。以色列人每年持续不断地奉献农作物,以此形成一种记念的节奏,在重建被掳的国度的过程中,始终仰望上帝的供应和保护。
接下来,经文提到了献上头生子,这体现了所有生命最终都属于上帝的认同。 “我们要照律法上所写的,将我们头生的儿子和牲畜,就是牛群羊群中头生的,都奉到我们上帝的殿里,交给在我们上帝殿里供职的祭司” (第36节)。虽然人类的儿子是按照律法赎回的(出埃及记13:13),但献上头生的牲畜和牲畜的原则同样表达了感恩和依赖,并以此代替人类的头生。
“正如律法上所写的”这一誓言根植于悠久的传统。上帝吩咐将长子分别为圣,以纪念以色列人脱离埃及(出埃及记13:2)。在后流放时代,重新举行长子献祭的习俗,既是对他们圣约历史的提醒,也是对再次拯救他们的上帝的重新信仰的表达-这次是脱离了巴比伦。
祭司接受这些神圣的祭品,彰显了他们作为人民与上帝之间中保的角色。由于祭司在圣殿中侍奉,他们的生计和服务都依赖于人民的奉献。这种制度不仅维护了圣殿中的敬拜生活,也培养了社区内的慷慨和互助精神。
犹太人再次承诺遵守摩西律法,这延伸到上帝赐予他们祝福的方方面面。我们也要把初熟的面团、奉献的供物、各样树上的果子、新酒和油,带到我们上帝殿的库房里交给祭司,又要把我们土地上的十分之一交给利未人,因为利未人在各乡镇收取十分之一(第37节)。百姓承诺将他们每日的饮食和宝贵的出产-面团、果子、新酒和油-中的“初熟的”献给祭司。这些礼物象征着将他们最好的食物奉献给上帝的工作。
此外,向利未人奉献什一奉献的誓言反映了整个旧约的组织结构,即利未人在敬拜中与祭司一同服侍。利未人是被上帝分别出来的支派的后裔,他们分散在犹大各地,通常居住在乡村城镇。他们负责监督教导、敬拜仪式,并收取什一奉献。虽然他们不像其他人那样继承了部落的土地,但他们通过奉献得到了供给,这反映了上帝的供应以及以色列敬拜生活中群体间的相互依存。
圣殿内的房间很可能是指圣殿周围建造的用于存放祭品的仓库。尼希米和领袖们将这些物资存放到相应的房间,确保了敬拜和事工能够顺利进行,也确保了圣殿里的工作人员能够获得所需的一切。
接下来,利未人收取十分之一的时候,祭司亚伦的儿子要与利未人同在,利未人要将十分之一奉到我们上帝殿的库房里(第38节)。亚伦生活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是摩西的兄弟,也是第一任大祭司。亚伦的后代中,每一位祭司在以色列的敬拜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通过让祭司亚伦的儿子参与收取十分之一,这个过程被神圣化,并遵循了几个世纪前确立的神圣秩序。
这种安排确保了透明度:祭司的出席确认了利未人妥善收集奉献。然后,利未人会忠实地将什一税的十分之一送入圣殿仓库,以确保这些资源被正确地用于敬拜和维持祭司的职任。
这也凸显了尼希米时代的敬拜是如何构建的,既尊重摩西所立的传统,也尊重亚伦的领导。确保每一步都与上帝先前的诫命相符,帮助归回的流亡者在重建和重新立约的过程中保留了自己的身份。
最后,经文说: “以色列人和利未人要把五谷、新酒和油的供物奉到收存圣所器皿、供职的祭司、守门的和歌唱的屋子里。这样,我们就不会忽视我们神的殿(第39节)。所有以色列人,包括利未人,都会继续将他们的供物带入他们的精神中心-圣殿。这种做法是圣殿日常运作的命脉,既支持着祭祀制度,也支持着那些供职的人(祭司、守门的和歌唱的)。
圣所的器皿也存放在那里,暗示着一些实际的细节-例如容器、工具或敬拜器具-对于持续赞美上帝至关重要。这节经文表明敬拜是整体性的:整个社群通过奉献团结在一起,利未人负责行政事务,祭司和歌手履行敬拜和赞美的职责。
最后一句“我们必不忽略我们神的殿”抓住了这些新承诺的核心。以色列人认识到,灵性健康需要精心呵护敬拜的场所和方式。他们定期奉献祭物,承诺维护和尊重圣殿,将其作为他们与主立约关系的中心。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