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希米记11:25-36描述了犹大和便雅悯人从流放归来后选择居住的地方。我们读到: “犹大人住在基列亚巴和属基列亚巴的乡村,底本和属底本的乡村,叶甲薛和属叶甲薛的村庄,耶书亚、摩拉大、伯帕列、哈萨书亚、别是巴和属别是巴的乡村,洗革拉、米哥拿和属米哥拿的乡村,隐临门、琐拉、耶末、撒挪亚、亚杜兰和属亚杜兰的村庄,拉吉和属拉吉的田地,亚西加和属亚西加的村庄。”他们从别是巴安营,直到欣嫩谷(25-30节)。基列亚巴,又名希伯伦,是犹大南部山区的一座著名城市,历史上与亚伯拉罕息息相关(参见创世记第13章首次提及该地区)。底本、叶甲薛和摩拉大是耶路撒冷南部鲜为人知的地区,但它们在该地区人口的扩张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内盖夫地区的别是巴是著名的应许之地南部边界,而欣嫩谷(希伯来语为Gehenna。点击此处阅读我们关于Gehenna的文章)位于耶路撒冷西南,是该城附近的边界。
这段经文继续说道,便雅悯人所住的地方是从迦巴往前,就是密抹、亚雅、伯特利和属伯特利的乡村,并亚拿突、挪伯、亚拿尼雅、夏琐、拉玛、基他音、哈第、洗扁、尼巴拉、罗德,以及工匠谷的阿挪。利未人中,犹大的一些支派属于便雅悯(31-36 节)。迦巴位于便雅悯支派土地的边缘附近,是区域防御的关键点。北部的伯特利在以色列的族长历史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创世记 28)。亚拿突也位于便雅悯的领土内,后来先知耶利米(公元前 7 世纪)就诞生于此。罗德和阿挪被认为是约帕路线附近的重要中心,暗示着这个山谷的贸易和手工艺曾经繁荣昌盛。这些经文强调了对人口进行深思熟虑的重新分配,以确保犹大和便雅悯两地都有人居住并受到保护的努力。通过纳入利未人,这段经文强调了在全地都进行了正确的敬拜并教导上帝的律法,预示着与上帝同在的人民的永恒盼望。
从历史上看,这段记载发生在公元前445-420年左右,当时尼希米正在改革耶路撒冷,以重建城墙和恢复其属灵的完整性。尼希米是波斯宫廷的酒政,他带领了第三波被掳者归回的浪潮。他的行动展现了精心的计划,旨在重新安置在大卫王朝时期(约公元前1010-970年)繁荣昌盛的重要城市和地区。这些经文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圣约的精神,即在上帝赐予的土地上重建子民,预示着未来以色列及万物将通过弥赛亚复兴(使徒行传3:21)。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