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尼希米记12:12-21中,我们继续看到细致的记录。当约雅敬在位的时候,祭司,各家的族长是:西莱雅的后裔是米莱雅;耶利米的后裔是哈拿尼雅(第12节)。这表明,在耶路撒冷城墙重建之后,人们非常重视领袖的正确传承。约雅敬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初(公元前490-470年)担任大祭司,负责管理负责圣殿敬拜和献祭的祭司。经文提到米莱雅和哈拿尼雅的名字,突出了他们分别从西莱雅和耶利米那里继承职责,强调了敬拜习俗的延续性,这种延续性将以色列被掳归回后的世代与其传统联系起来。
在这一时期,耶路撒冷城刚刚重建,成为从巴比伦被掳之地归回的以色列人的精神和社群中心。这份详尽的祭司名录表明,人们致力于确保每个家族的传统得以传承,并确保领导权的交接忠实于摩西律法的根基。他们在凝聚民众参与圣殿事工以及维护贯穿整部圣经的圣约传统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继续列举以斯拉的后裔,米书兰;亚玛利雅的后裔,约哈南(第13节),这体现了祭司家族与更广泛的社群敬拜之间的个人联系。这里提到的以斯拉可以理解为祭司世系之一,而不是与公元前五世纪中期来到耶路撒冷的著名文士以斯拉混淆。米书兰继承了这一世系的领导权,而约哈南的名字则保留了亚玛利雅家族世代传承的另一环节。
这种对特定名字的强调揭示了圣殿的组织结构。每个祭司之家轮流负责神圣的事务,每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位致力于在敬拜中执行摩西律法的实物。这种奉献精神促进了团结和延续,将摩西时代与尼希米时代连接起来。
接下来,从马卢奇(Malluchi)中我们得知约拿单(Jonathan),从示巴尼亚(Shebaniah)中我们得知约瑟(Joseph) (第14节),这些名字进一步表明祭司网络的庞大和结构之严密。马卢奇(Malluchi,在其他经文中也拼作Malluch)表明,这是另一个祭司世系,很可能对圣殿的日常献祭和持续的灵性教导产生了影响。
提及约拿单和约瑟,代表了在尼希米执政时期(公元前445-432年)积极服事的人物。他们协助重建了在外邦占领时期中断或破坏的圣殿传统。他们出现在这份名单中,表明了上帝的子民决心在敬拜中培养忠诚,并在生活中践行公义。
接下来,经文转向哈里姆的阿德纳和米拉约特的赫尔凯(第15节)。哈里姆和米拉约特都可追溯到被掳时期和被掳之前的记录中提到的祭司家族,这表明这些祭司家族在巴比伦之囚的艰难数十年中幸存了下来。
这里列出的每个名字都代表着家族身份和世袭职责。阿德娜和赫尔凯可能肩负着与神庙祭祀相关的义务,或许与香坛、行政事务或其他集体祭祀活动有关。这份名单表明,祭祀活动绝非随意而为,而是有组织、有章程,并由清晰的血统和权威所规定。
接下来我们读到易多的后裔是撒迦利亚;基尼顿的后裔是米书兰(第16节)。由此可见,易多的祭司家族通过撒迦利亚得以延续,而米书兰则出自基尼顿的后裔。易多与一个从巴比伦返回的祭司家族有关,撒迦利亚的名字在此特别突出,表明上帝仍在祝福并扶持这个家族。
在耶路撒冷历史的这一时期,余民们对圣所的重建深表感激。每个祭司分支都对社群生活的维系至关重要。撒迦利亚和米书兰的领导对以色列在城市重建后的数年间所采取的道德和精神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亚比雅的后裔是齐克利;米尼亚明的后裔是摩阿底亚的后裔是比勒泰(第17节),这表明了著名祭司阶层的传承脉络。亚比雅是早期祭司阶层名单中出现的名字之一,齐克利象征着其延续和繁荣。摩阿底亚的名字出现在其他后流放时期的文献中,而比勒泰则被认为确保了敬拜所需的各项事务井然有序、持续进行。
对于重建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而言,保留这些名字提醒他们,即使在流亡期间,上帝也没有抛弃他们。每个家庭对祭司制度的忠诚很可能促使他们尽心尽力地传承稳固的传统,确保下一代在信仰和正义的生活中保持虔诚。
经文接着提到比勒迦的后裔沙姆亚,示玛雅的后裔约拿单(第18节),强调了沙姆亚统治下的比勒迦家族,以及约拿单统治下的示玛雅家族。要理解其意义,最好回顾比勒迦的原始祭司世系,他们在被掳之前就已在圣殿中履行职责,而沙姆亚如今代表着这一世系的延续。
这种持续的模式也凸显了人们对圣殿职责的敬畏。无论自被掳以来经过多少代,祭司们始终坚定不移地维护着他们使命的神圣性,提醒人们他们与上帝圣约之间从未中断的联系。
接下来,约雅立的后裔是玛特乃;耶大雅的后裔是乌西(第19节),详细记载了接下来的两个祭司家族。约雅立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祭司家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历代志》,玛特乃是他的后裔。耶大雅的血脉由乌西传承下来,这表明每个家族都清楚地知道谁在圣殿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责。
尼希米记第十二章中反复出现祭司的名字,表明每个家庭都参与到敬拜和事奉上帝的集体事业中。尽管迦南地的许多人在城内城外都经历了种种磨难,但他们仍然依靠这些祭司来学习律法,并为他们代求。
继续论述萨莱(Sallai)的后裔卡莱(Kallai)和阿莫克(Amok)的后裔埃伯(Eber) (第20节),进一步阐述了祭司任命的传承。萨莱可能与一支从流亡中归来的家族有关,而卡莱则挺身而出,承担起祭祀职责的领导角色。同样,阿莫克也为埃伯铺平了道路,这代表着维系圣殿圣职的又一环节。
通过确保祭司领导权的有序传承,以色列社群得以坚定地维护几个世纪前建立的敬拜体系。诸如此类的细节提醒我们,以色列的信仰建立在延续性之上,这种信仰在耶稣身上得以完全实现(希伯来书7-8章)。耶稣也通过履行永恒大祭司的职责,尊崇了祭司的血统。
名单最后是希勒家的后裔哈沙比雅;耶大雅的后裔尼坦业(第21节)。希勒家的名字可能让人想起一位早期祭司的名字,这位祭司在约西亚王时期(约公元前640-609年)找到了律法书,而哈沙比雅则继承了这一传统,在尼希米时代继续服事。这里,耶大雅的家族再次将管理权移交给尼坦业,提醒我们警惕和传承在被掳归回后的以色列至关重要。
耶达雅名字的重复出现,象征着众多分支源于同一根源,确保没有哪个家族独自承担所有重担。每个祭司家族都为圣殿的维护、献祭、教导和按照律法引导民众做出贡献。这种结构为这座长期荒凉的城市带来了充满活力的敬拜生活。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