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尼希米记12章38-43节中,随着耶路撒冷的庆祝活动展开,我们看到:“第二队人马往相反的方向走去,我则带着一半的人在城墙上,从窑塔上方,往宽城墙走去” (第38节)。在这里,尼希米组织了一场盛大的游行,为城墙的修建工程举行落成典礼。窑塔很可能位于耶路撒冷城的西南角附近,而考古证据表明,宽城墙是保护耶路撒冷的主要防御工事。尼希米大约在公元前445年左右效力于波斯王亚达薛西一世,他带领犹太社群重建被毁的城墙,克服了外部威胁和内部挑战,展现了坚定的信仰和决心。
提到第二支唱诗班,强调了有两支庞大的歌唱队伍沿着重建后的城墙行进。这种庄严的敬拜仪式旨在荣耀上帝,感谢祂赐予耶路撒冷新的安全。音乐和歌声环绕着整个城墙,使全城居民能够齐声庆祝和见证。尼希米一向是一位积极的领袖,他亲自跟随这些敬拜者,表明他不仅在远处指挥,更全身心地参与其中。
这场游行体现了人们共同的见证:只要神的子民信靠并顺服祂,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路加福音 19:37)。这座城克服了重重困难;城墙和城门一度沦为废墟(尼希米记 1:3),但在尼希米的带领和对以色列神的信心下,百姓坚持不懈,最终完成了重建。
经文跟随唱诗班的行进路线,描述了他们如何经过以法莲门、古门、鱼门、哈拿业塔和百人塔,最终到达羊门;他们在守卫门前停了下来(第39节)。这些地点环绕着耶路撒冷的北部城墙,展现了歌唱者穿过防御工事和曾经服务于军事和商业的重要塔楼。以法莲门位于城北,因通往以色列北部支派领地而得名。古门和鱼门是重要的商业中心,而哈拿业塔和百人塔可能位于圣殿两侧,进一步凸显了敬拜活动遍布耶路撒冷城的每个角落。
这次重建的彻底性也体现了尼希米对每一处重建部分的用心。百姓们从一座城门走到另一座城门,象征性地将每一条入口都献给上帝。这种重获的圣洁与外敌摧毁城墙后曾经的荒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今,城门系统的每一处都成为上帝力量和庇护的可见见证。
在守卫门前的停顿,可能既象征着绕行的完成,也象征着对上帝眷顾的认可。守卫站则提醒信徒,守护上帝所修复的一切,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当信徒们反思这种警惕时,他们会想起,上帝的工作即便完成,也仍然需要忠实的监督和持续的委身。
随后,两个诗班在神的殿里站定。我也和一半的官员与我一同站定(第40节)。这表明两组人汇聚在圣殿。这一刻凸显了合一,代表不同群体的两组诗班在中心敬拜场所聚集在一起。圣殿位于耶路撒冷摩利亚山上,是以色列的属灵中心,是人们珍视神的同在和应许的地方。
尼希米也把自己算在内,说“我也是如此” (第40节),这表明他认为,如果他不加入圣殿的会众,他的领导角色就不完整。领袖和官员与百姓并肩而立,强调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敬拜的呼召之上。这强化了一种集体认同:祭司、领袖和普通家庭都属于同一个在上帝之下的圣洁国度。
这一场景预示着未来上帝的子民将以新的敬拜形式聚集在一起。耶路撒冷的圣殿虽然在尼希米时代至关重要,但也预示着最终将通过耶稣扩展到万国的信仰群体(加拉太书 3:28),使所有人都能合而为一地敬拜独一真神。
经文接着列举了在场的祭司:以利亚敬、玛西雅、米尼亚明、米该雅、以利约乃、撒迦利亚和哈拿尼雅,他们手持号角(第41节)。这些祭司是属灵的调解者,负责献祭和主持敬拜仪式。这里提到的每个名字都体现了利未人的传承,他们的职责是维护圣殿的服事,并引导会众遵守神的诫命。
经文第41节提到号角,表明音乐在敬拜和庆祝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号角常用于宣告节期、宣告胜利,并召集神的子民聚集(民数记10:1-10)。号角与祭司一同出现,进一步凸显了城墙落成时那喜庆庄严的场面。
这节经文展现了整个祭司阶层如何协调一致地赞美上帝,每个人都按照各自的传统角色履行职责。这种群体协同作用体现了当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呼召,为共同的赞美做出贡献时,敬拜是如何变得丰富多彩的。
我们在敬拜者中看到了其他一些名字,如玛西雅、示玛雅、以利亚撒、乌西、约哈南、玛基雅、以拦和以谢。歌唱者们歌唱,由耶斯拉希雅领唱(第42节)。这些人很可能追溯到利未人的家族,从而确保了敬拜和传统的延续。家谱对古代以色列至关重要,它验证了一个人在会幕或圣殿中履行特定职责的权利。
耶斯拉希亚被描述为歌唱领袖,这是一个责任重大的角色。有组织的歌唱需要技巧、计划和奉献精神,任命一位能干的领袖可以确保敬拜保持庄严和高雅。文中特别提到歌唱者,与号角相呼应,共同描绘出一幅在圣殿中充满音乐赞美的完整图景。
从这些名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复兴和敬拜是全社区共同参与的事业。每个人的天赋和使命都得到认可,使每位参与者都融入神圣的和谐之中,从而提升了整座城市的福祉。
最后,在那一天,他们献上丰盛的祭物,欢欣雀跃,因为神赐给他们极大的喜乐,连妇女和孩童也欢欣雀跃,以至于耶路撒冷的喜乐从远方都能听见(第43节)。这段经文生动地描绘了奉献仪式的高潮。全体会众,包括家庭,都参与了献祭,表明外在的感恩与内在的虔诚相辅相成。经文特别强调了妇女和孩童,表明没有人被排除在庆祝活动之外。他们的欢呼声汇聚成洪亮的声音,远方的人都能听到。
“喜乐”一词的反复出现,强调了每个人都真切地感受到了上帝的祝福。这不仅仅是墙体竣工的仪式;它标志着犹大百姓重拾希望和身份认同。他们认识到,上帝慈爱的手为他们带来了保护和团结(诗篇126:3)。
献祭象征着对主的感恩,感谢他将他们从耻辱中拯救出来,带入平安之中。如今,耶路撒冷城因坚韧不拔和神的恩典而重生,它所散发的神信实的见证,响彻城墙之外。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