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希米在波斯宫廷担任酒政,他讲述了自己给国王送酒的情景: “亚达薛西王二十年尼散月,在王面前摆酒,我拿起酒来奉给王。我在王面前并没有愁容。” (第1节)尼散月大约相当于希伯来历法中的三月至四月,标志着新年。亚达薛西王(公元前465年至公元前424年统治波斯)位高权重,要求臣仆绝对服从。尼希米担任酒政意味着他要亲自为王侍奉酒,这表明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职位,既有特权,也有风险。
这表明尼希米直到现在才将自己的苦恼说出口。尽管身处奢华的包围,他的内心却始终专注于更深层次的属灵渴望和对国家的思念。尽管侍奉的是强大的外邦统治者,尼希米仍然心系祖国,这为之后的对话奠定了基础。信徒们通常也会身居要职或服务世俗,但他们心中始终燃烧着上帝的旨意。
经文继续记述了尼希米的互动: “王问我说:‘你没有病,为什么面带愁容呢?这不是什么病,乃是心里忧愁吗?’我就非常惧怕(第2节)。波斯宫廷以礼仪严谨著称,而流露出忧愁可能会被解读为对国王的轻蔑。尼希米立刻意识到,如果他的理由惹怒了亚达薛西,他将面临危险。
尼希米的恐惧既展现了他的现实主义,也展现了他的信仰。他意识到惹怒国王的政治风险,但他也明白上帝正在激励他的心,让他开口说话。世俗的权威与神圣的激励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尽管环境可能看似令人畏惧,但当祂的使命临近时,主会赋予祂的子民力量,使他们克服恐惧。
尼希米鼓起勇气,解释了他的悲伤: “我对王说:‘愿王万岁!我列祖坟墓所在之处,如今荒凉,城门被火焚烧,我怎能面不愁容呢?’” (第3节)。他首先致以典型的尊敬问候,确保给予亚达薛西王应有的敬意。然后,他表达了对耶路撒冷现状的悲痛。这座以色列人的圣城,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如今却沦为废墟。
尼希米将自己的情感与祖籍联系在一起。他通过提及祖先的安息之地,呼吁人们普遍尊重文化遗产。对许多信徒来说,关爱上帝属灵“圣城”的呼召深深地引发了共鸣,这与尼希米渴望看到上帝的旨意得以恢复和兴盛的愿望相呼应。
当国王问我:“你有什么要求?”时,谈话发生了转折。于是我向天上的上帝祷告(第4节)。亚达薛西王的直接提问打开了恩惠之门,但尼希米的第一反应却是祷告。即使在紧张的时刻,他也在内心深处停下来寻求主的指引。这种自发的祷告强调了他与上帝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对上帝的依赖既是第二天性,也是他深切的意愿。
每当机会出现时,这种随时祷告的准备至关重要。尼希米没有贸然行事,而是默默地向上帝祈求,承认智慧和勇气的真正源泉。对于今天的信徒来说,这节经文鼓励他们谨慎地依靠神的指引,尤其是在那些影响未来的决定上。
尼希米于是放胆说道: “我对王说:‘仆人若在王面前蒙恩,王若喜欢,求王差遣我往犹大,到我列祖坟墓所在的那城去,我好重新建造。’” (第5节)犹大是古代以色列国的南部地区,耶路撒冷是其中心。尼希米提出这个请求,展现了巨大的信心,超越了哀悼,采取了具体的行动。
这一步从哀叹问题发展到寻求修复的许可。重建并非易事;耶路撒冷的城墙和城门已被摧毁数十年。然而,尼希米意识到,改变需要的不仅仅是言语,所以他不仅祈求怜悯,也祈求力量回归并带来复兴。
王的回应显露出意想不到的怜悯:王后坐在王的旁边,王问我:“你的旅程要多久?你什么时候回来?” 于是王乐意差遣我去,我也给了他一个明确的日期(第6节)。亚达薛西要求制定时间表,凸显了他务实的领导风格。他希望尼希米能提供一份清晰的计划,暗示他可能期待尼希米回来。
尽管波斯统治犹大,但国王愿意释放尼希米,表明上帝的手在幕后运作。这正式的批准意味着耶路撒冷的重建将得到批准,而不仅仅是一项叛逆的努力。当信徒们反思这节经文时,他们会看到上帝如何能够感动强大的统治者,以实现祂的救赎目标。
尼希米以此为基础,补充道: “我对王说:‘王若以为美,求你赐我诏书,通知大河西各省的省长,准我经过,直到犹大。’” (第7节)大河西各省指的是幼发拉底河以西的地区,涵盖了从书珊到犹大的路线。有了官方诏书,尼希米就可以安全出行,避免地方官员的阻挠。
这个谨慎的请求表明尼希米如何将信心与智慧相结合。他没有料到这趟旅程会一帆风顺,因此必须准备好适当的文件。同样,信徒也常常必须在祷告的同时采取实际行动,信靠上帝,同时也为可能遇到的反对做好准备。
最后,尼希米继续说道: “又有一封信,吩咐看守王林的亚萨,求他给我木料,作殿旁保障城门的横梁,和城墙,并我要进的殿。王因我神施恩的手帮助我,就应允我了。” (第8节)亚萨掌管王林,这些木料将帮助尼希米重建耶路撒冷的重要建筑,包括城墙、城门,甚至他未来的住所。
尼希米认识到,国王的慷慨并非仅仅出于人类的怜悯,而是上帝恩惠的具体证据。虽然物质的供给来自地上的资源,但最终的供应者是耶和华。同样,今天的信徒可以肯定,当资源意外涌入时,往往是因为上帝在精心策划,以实现祂更高的旨意。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