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启示录18:4-8揭示了巴比伦罪恶的深重以及她所受的双重惩罚。本章开头,一位天使宣告巴比伦已经倾倒。现在,约翰又听到来自天上的宣告,呼召神的子民与巴比伦即将到来的审判隔绝。约翰写道:
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我的子民哪,要从那城出来,免得与她一同有罪,受她所受的灾殃。” (第4节)
这里的代词“她”指的是妓女,她也象征着巴比伦,即那个腐败的全球商业体系,它掠夺和剥削人民(启示录 17:18)。这条诫命呼应了上帝将以色列人从埃及拯救出来,并保护他们免受瘟疫之苦的事件。
这种呼吁人们走出困境的呼召,或许与《启示录》14:7相呼应,该经文呼吁人们敬畏上帝及其审判,胜过敬畏兽及其胁迫行为:“应当敬畏上帝,将荣耀归给他,因为他审判的时候已经到了。”看来,敬畏上帝而非敬畏兽的途径,就是拒绝兽的印记。
人们被呼召出来,或许表明兽印是可以放弃的。又或许放弃是不可能的,但有些人正受到诱惑参与到这个体系中,落入接受兽印的陷阱,他们正被呼召出来。
我们在启示录9:20-21看到,人们哀叹世人不肯悔改。这表明,悔改的窗口将会开启。似乎大多数人的心都刚硬了。然而,神呼召祂的子民出来,使他们不参与罪恶,也不承受灾祸,这暗示着人们仍然需要做出重要的选择,神也将继续动工。
无论在大灾难时期(但以理书第七十个七年中的最后三年半)允许何种悔改,可以肯定的是,神的子民在现今仍有机会悔改。我们记得,《启示录》是写给神的仆人的——那些因信基督而领受永生恩赐的人——目的是让他们因遵守这预言而蒙福得赏赐。
因此,历代信徒都应当认清世界体系中那些腐败和剥削的因素,并脱离它们。脱离巴比伦能使历代信徒免于参与其中的罪恶。这有助于信徒避免遭受罪恶带来的灾祸。我们可以在罗马书1:24、26、28中看到上帝在祂的道德律法中设定的罪的自然发展过程:罪从陷入情欲,到沉溺于成瘾,最终导致精神失常(心智败坏)。
正如罗马书6章23节所说,罪的“工价”或后果就是死。我们若脱离这个世界,就能避免死亡的后果。死亡意味着分离,而罪使我们与神为世界所定的美好计划隔绝。正如世界有物理定律,例如万有引力,世界也有道德定律。这是因为世界是神创造的。当神呼召祂的子民脱离这个世界体系时,就如同呼召人们从燃烧的房屋中逃生,以免被活活烧死一样。
希腊原文中译为“瘟疫”的词是“plege”,指的是诸如打击、鞭笞或瘟疫之类的苦难。所有译法都恰当地描述了巴比伦受害者所遭受的种种不幸。这淫妇虐待、惩罚并折磨那些落入她掌控之中的人。
正如古代犹太人离开巴比伦时被呼召弃绝异教文化一样,新约信徒也被劝勉要保守自己的心,远离消费主义、性不道德和感官享乐的诱惑,因为这些都会导致沉迷和迷失。正如帖撒罗尼迦前书4章3节所提醒我们的,神对信徒的旨意是使他们成圣,尤其要他们远离不道德的行为。
呼召人脱离世俗体系,并非意味着停止与世界的互动。新约信徒蒙召“身处世界”,却“不属世界”(约翰福音17:14-15)。信徒蒙召生活在世俗体系之中,却要抵挡世俗的诱惑。
接下来,这段经文给出了人民必须离开巴比伦的原因:
因为她的罪恶已经堆积如山,上帝已经记念她的罪孽(第5节) 。
她这种为了自身利益而剥削他人的罪恶已经堆积如山,上帝已经记念了她的罪孽(第5节) 。正如审判的时刻降临在被波斯击败的古巴比伦一样,审判的时刻也将降临在未来的巴比伦——末世的全球经济体系和娼妓——身上。
罪恶堆积如山的意象令人联想起《创世记》第十一章中的巴别塔。在那里,人类的骄傲驱使他们建造了一座直插云霄的高塔。同样,巴比伦的傲慢和邪恶也已堆积如山,以至于神的审判已经成熟,不再拖延。
这提醒我们,神的忍耐虽浩瀚无边,却并非无穷无尽(彼得后书 3:9)。当一种文化对公义冷酷无情,屡屡伤害他人,嘲弄神的准则时,最终必将遭受审判。正如古代巴比伦最终倾覆,未来的巴比伦也必将如此。
“神记念她的罪孽”这句话意味着神要追究巴比伦长期以来的暴行。如同古代巴比伦压迫被征服的民族、掠夺列国一样(列王纪下24-25章),末世的巴比伦也将背负剥削全世界人民的罪孽。
罪恶无法瞒过全知全能的上帝。上帝暂缓审判,总是给予人怜悯和悔改的机会(彼得后书 3:9)。但最终,罪恶的量器必将满盈,上帝的公义必将施行(创世记 15:16)。
接下来,天使宣告了以赛亚书 47 章中预言的对古巴比伦的毁灭:
她怎样待她,就怎样待她;她怎样行,就加倍报应她;在她调和的杯中,要加倍地给她调和。她怎样荣耀自己,怎样放荡生活,就怎样使她受痛苦悲哀;因为她心里说:“我坐着如同女王,我不是寡妇,我必不经历悲哀。” (6-7节)
在以赛亚书47章1-6节中,耶和华预言古代巴比伦将因虐待以色列而受到审判。虽然上帝将以色列交在古代巴比伦手中,让他们审判以色列人悖逆祂的罪行,但巴比伦虐待以色列,包括强迫他们劳作,是极其不合适的。
于是,上帝以对待女人的方式对巴比伦说话,说道:
“但你却说,‘我将永远是女王。’”
你没有考虑到这些事情。
也不记得结果了。
(以赛亚书 47:7)
启示录18:7引用了以赛亚书47:7,未来的巴比伦也说: “我必坐为后,我必不作寡妇,我必不经历悲哀。”正如古代巴比伦自认为不可战胜一样,未来的巴比伦也如此。两者都傲慢自大,也都必将覆灭。未来的巴比伦必将遭受与她自我荣耀和放纵生活程度相称的折磨和悲哀。
以赛亚书47章7节中的“这些事”指的是古代巴比伦对以色列的暴行。巴比伦人似乎对被征服民族的苦难麻木不仁,以至于他们的苦难被视而不见。巴比伦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将永远是最强大的帝国,“永远的女王”。
未来的巴比伦以与古代巴比伦相同的方式荣耀自己:她认为自己有权以剥削他人为代价过上奢华的生活。她也认为自己有权永远保持霸权地位。她通过剥削以色列人等被征服的民族来追求享乐,这充分暴露了她腐败的程度。因此,古代巴比伦的命运预示着未来巴比伦的毁灭。
古巴比伦是一座令人惊叹的坚固城市。幼发拉底河从城墙下流过,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和补给,使其极难攻克。我们在《但以理书》中可以看到他们自认为坚不可摧的心态。在但以理书中,巴比伦陷落的前夜,国王正在举行盛宴。从但以理书第五章可以看出,直到人们看到上帝在墙上写下的字迹,他们才意识到末日将至。历史记载,波斯人在巴比伦城外安营扎寨,而巴比伦人却在欢宴。巴比伦人显然对波斯人毫无畏惧。他们深信自己的城墙坚固。他们并不知道波斯人正在筑坝拦河,企图从城墙下攻入。
由于巴比伦的傲慢,这座城几乎未遇抵抗便被攻陷。正如但以理书5:30-31所记载,它正是在盛宴当晚被攻陷的。同样,启示录中末世巴比伦的毁灭也将迅速到来;瘟疫将在一日之内降临,审判将在“一时之间”(启示录18:10)到来。
类似的剥削人命的商业体系必将迅速毁灭。既然兽有权剥夺任何不接受它印记之人的商业活动,它或许会夺取商业渠道,使商人和君王的收入来源偏离正道,正如波斯人改变河水的走向一样(启示录 13:17)。
由于未来的巴比伦傲慢自大、剥削成性——与古代巴比伦如出一辙——上帝必将审判她。这审判将遵循神圣的黄金法则:上帝必将他们施予他人的,也让他们遭受同样的惩罚。来自天上的声音宣告了审判的判决:她怎样施予,就怎样偿还;她怎样行,就加倍偿还;在她调和的杯中,要加倍地为她调和(第6节)。淫妇巴比伦必将得到她施予他人的,但这一次,她所受的惩罚是双倍的。
在旧约律法中,对于故意犯罪或因财产犯罪而造成的严重疏忽,双倍赔偿是一种标准。例如,出埃及记22:4记载,如果盗贼被发现手中持有赃物,他必须归还所盗之物,并额外赔偿等额之物。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既然巴比伦娼妓的剥削行为是一种盗窃,那么在神的审判中,她所受的惩罚也是同样的性质,只是赔偿金额要加倍。
同样,她越是自夸自爱、沉溺于感官享乐,就越要遭受同样的痛苦和悲伤(第7节)。我们在整本圣经中都能看到“神怎样待人,我们也怎样待人”的原则。正如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所说:
“因为你们怎样评判别人,也必怎样被评判;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马太福音 7:2)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炮制邪恶经济制度的人将受到与他们加诸于他人的同样惩罚,其结果是痛苦和哀悼。这种痛苦的程度将完全相同。
最后,我们看到第 4 节中预言的灾难在第 8 节中应验了:
因此,在一天之内,她的灾祸必将临到,就是瘟疫、悲哀和饥荒,她必被火烧尽;因为审判她的耶和华神大有能力(第 8 节)。
审判必速速临到,一日之内(第8节) 。这凸显了一旦一个文明的罪恶达到顶峰,上帝的公义之手便会以何等迅捷的方式施行。此处的“一日之内”与以赛亚书47章9节的表述遥相呼应,后者预言了古巴比伦灭亡的迅速。正如以赛亚书47章9节的预言已然应验,这关于未来巴比伦体系的预言也必将实现。
第8节中瘟疫、哀恸和饥荒的三重描述,凸显了经济崩溃带来的毁灭性影响。希腊文“thanatos”译为瘟疫,通常也被译为“死亡”,例如在启示录20:6、13、14、21:4、8中。我们可以想象,经济体系遭到破坏,导致粮食分配和农业生产能力崩溃,最终造成饥荒和死亡。再加上其他降临在地上的审判,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提到她将被火焚烧,这讽刺地指的是兽及其十王联盟将审判的经济体系(启示录17:16)。兽将成为上帝手中的工具,也反映了上帝对伯沙撒统治下的巴比伦的古代审判。上帝曾利用波斯异教王国摧毁古巴比伦。祂也将利用兽及其王国摧毁由地上商人和君王组成的联盟所掌控的经济体系。
第8节的结尾提醒我们,审判为何发生:因为审判她的主神大有能力。兽和它的十王联盟摧毁了经济体系,但审判的根源在于神的大能。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宝座”一词在《启示录》中出现了40多次,而神的宝座始终由神自己占据。此外,《启示录》中发生的一切事件都得到了宝座的授权。这是因为神大有能力——祂的旨意必能成就,无论天上地下如何努力(马太福音6:10)。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