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启示录18:9-20记载了君王、商人和水手们的哀号,他们突然失去了赖以致富的商业体系。这套商业体系在短短一小时内就消失了。这段经文将这些奸商的悲伤与天上的众圣徒、使徒和先知的欢欣雀跃形成鲜明对比,因为对淫妇的审判终于来临了。
随着巴比伦的毁灭被宣告,我们现在看到了那些从这种剥削性的商业体系中获益的人们的反应:
地上的君王,就是那些与她行淫乱、沉溺于肉体的人,看见她燃烧的烟,就必为她哭泣哀号(第9节)。
我们在启示录17章16节看到,兽和它的十个盟友统治者将憎恨那淫妇巴比伦,“要用火将她烧尽”。如今,地上的君王看见了她燃烧的浓烟,看到了后果,便痛哭哀号。他们曾对那些被他们凌辱之人的损失漠不关心,如今却为自己的损失而哀恸。
他们为自己的损失深感悲痛,这恰恰暴露了他们极度的自私。正如罗马书2章8节所说,上帝必以“忿怒和恼恨”审判那些“自私自利、不顺从真理”的人。
“犯下不道德行为”指的是世界各国政府与经济体系之间的合作与勾结。他们沆瀣一气,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剥削和滥用。
地上的君王也曾与妓女一同放荡。这可能意味着他们不仅认可并保护了贩卖“奴隶”和“生命”(启示录18:13),而且他们自己也积极参与其中。他们从这肮脏的交易中牟取暴利,同时也是大量的消费者。但如今这一切已不复存在,他们为此感到无比悲痛。正如我们将在启示录18:20中看到的,他们因失去而悲伤,天上的众神却为此欢欣鼓舞。
历史上,古巴比伦位于美索不达米亚,靠近幼发拉底河,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境内。在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5-562年)等统治者的统治下,巴比伦曾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其宏伟壮丽的空中花园便是其中的代表。正如公元前539年,这个古老的文明一夜之间被米底-波斯人攻陷一样,象征着末世的巴比伦最终也轰然倒塌。在这两个例子中,骄傲和感官的放纵都是导致它们衰落的直接原因。
古巴比伦也曾以类似的奢华生活而自豪,并通过剥削被征服的民族积累了巨额财富。我们可以从《但以理书》第五章中窥见巴比伦人享乐主义的一面:当时,国王设宴款待。显然,为了自我吹嘘,他们决定用从耶路撒冷圣殿掠夺来的器皿来宴饮。这表明他们渴望刺激,或许是在庆祝征服一个民族以及(自认为的)神明的荣耀。当然,当晚巴比伦被波斯攻陷后,他们的傲慢很快就被打破了。
当这些君王看到她燃烧的浓烟时,他们意识到自己以为不可战胜的事物突然终结。这与旧约中对推罗和西顿等偶像崇拜城市的预言相呼应(以西结书 28:6-8)。正如耶稣所教导的,世俗的成功转瞬即逝(路加福音 12:16-21)。君王的哀叹预示着信赖世俗权力的空虚。与此相反,神的国度永恒存在(希伯来书 12:28)。
在第 10 节中,这些与商人结盟建立剥削性商业制度的君王,因为害怕她的苦难而远远地站着,说:“祸哉!祸哉!大城巴比伦,坚固的城!因为一时之间,你的审判就到了。” (第 10 节)
他们远远站着的姿态(第10节)显露了他们的无助。他们因为害怕遭受她的折磨而不敢靠近。这表明,无论那兽将如何摧毁他们的经济体系,其破坏力都如此巨大,以至于他们不敢尝试挽救。
我们之前看到,以赛亚书47章9节预言巴比伦将在“一日之内”灭亡,启示录18章8节也提到了巴比伦将遭受的“灾祸”。如今,审判的到来比灾祸还要迅速:仅仅一个小时就降临了。看来,一旦灾祸开始,巴比伦的商业体系也将很快彻底崩溃。
诸王并未出手干预,而是袖手旁观。这表明,尽管他们身居要职,却无力抵挡兽及其十个盟友。正是兽的盟友使它强大(启示录17:17)。也正是这同一群人摧毁了那淫妇巴比伦(启示录17:16)。
君王的呼喊“祸哉!祸哉! ”与以赛亚书5:20-23等先知预言遥相呼应,预示着极大的灾难。我们在启示录8:13看到,一位天使宣告了三声“祸”,这三声“祸”也代表了七号审判中的最后三声,它们给大地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正是从这最后的祸,也就是第七号审判中,出现了七碗的审判,这七碗的审判结束了上帝的审判(启示录15:1)。
称巴比伦为坚固城(第10节)很可能反映了当时的君王和商人认为自己刀枪不入的信念。古巴比伦雄伟的城墙、巨额财富以及与之相关的傲慢态度都预示了这种心态。我们可以从伯沙撒王在波斯军队包围巴比伦城墙期间,仍用耶路撒冷圣殿的器皿设宴款待宾客这一事实中看出他们那种自以为是的优越感(但以理书5:1-2)。
同样,末世的巴比伦,那淫妇,那吞噬人灵魂的商业体系,也将拥有看似不可撼动的全球影响力。然而,当上帝的审判来临,这一切将在短短一小时内化为乌有。
惊人的速度——仅用一小时(第10节)——揭示了上帝瞬间摧毁人类建筑的能力。这与耶稣的教导相呼应:无论多么宏伟的地上建筑,都能迅速被推翻(马可福音13:1-2)。正如启示录中经常提醒我们的,无论国家和制度看起来多么根深蒂固或强大,上帝始终掌管一切(罗马书13:1)。
这与古代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审判也有相似之处。在但以理书4:30-33中,上帝因他的傲慢而宣判审判,判决“立刻”开始(但以理书4:33)。其他译本则说是“就在那时”。
第 11 节将重点转移到那些同样为经济体系的丧失而哀悼的人们身上:
地上的商人为她哀哭悲伤,因为没有人再买他们的货物了(第11节)。
“地上的商人”这一短语再次表明,已经崩溃的商业体系本质上是全球性的。无人购买他们的货物表明,全球贸易的大部分是国际性的。代词“她”指的是娼妓,也就是巴比伦,即君王与商人利益交织的商业体系。
商人们哭泣哀号(第11节)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经济损失。他们悲痛欲绝,因为他们利润丰厚的生意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他们对巴比伦消费主义的依赖表明他们盲目追求利润,丝毫不顾及可能给他人带来的苦难;我们将在启示录18:13看到,商人们的交易包括“奴隶”和“人命”。
这头野兽似乎凭借着强权压迫和为君王与商人建立的巨额利润体系,攫取了对全世界的统治权。然而,暴君眼中只有自己的权力。这头野兽似乎认为,这些君王与商人的经济福祉与他的利益无关了。
因为这兽憎恨商业体系,所以它被毁灭了(启示录 17:16)。我们可以想想耶稣讲的那个比喻:一个富人把财物都积存在仓里,结果当晚就被要求献出灵魂(路加福音 12:20)。耶稣用这个比喻说:“凡为自己积财,在神面前却不富足的,也是这样”(路加福音 12:21)。地上的积蓄没有永恒,最终要么腐朽,要么被遗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明智地要积攒天上的财宝(路加福音 12:33)。
启示录18:12-13详细列举了曾经存在于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各种商品,而如今这些商品已不复存在,其中包括:
金银、宝石、珍珠、细麻布、紫色布、丝绸、朱红色布,各种香橼木、各种象牙制品、各种名贵木材制品、青铜、铁、大理石,肉桂、香料、熏香、香水、乳香、葡萄酒、橄榄油、细面粉、小麦、牛羊,以及马匹、战车、奴隶和人命(第 12-13 节)。
这段描述全面展现了财富的构成:
这段经文与旧约中对昔日辉煌国家衰落的哀叹遥相呼应。例如,以西结书27:12-24记载了对古代推罗城毁灭的哀叹。推罗曾是一座财富和商业极其繁荣的城市,被认为固若金汤。然而,它最终却被亚历山大大帝攻陷。这世上的“推罗”也必将覆灭。
值得注意的是,圣经将奴隶和人的生命(第13节)列入贸易商品之列,凸显了这一制度的腐败和剥削本质。君王/政府与商人/商业利益集团沆瀣一气,剥削人的生命。在古代世界,奴隶制是征服和贸易中残酷的现实。妇女和儿童通常被剥削用于性娱乐,正如我们在利未记18章中所见。
令人痛心的是,在当今时代,剥削妇女儿童的全球贸易依然猖獗,尤其以性剥削贸易最为突出。但男性也同样是受害者,毒品交易的祸害便是例证。我们可以推断,这是一种“阵痛”,最终,人口剥削的生意将演变成一个开放的、全球性的、由国家支持的市场。
整本圣经都将上帝以彼此相爱和服侍为基础的伦理体系与撒但的体系——强者剥削弱者——形成鲜明对比。基督体现了上帝在其美好计划中所设定的伦理准则。那些掌管地上的人应当是仆人。正如耶稣来到世上是为了服侍人,那些获得权柄的人也应当如此(马太福音 20:28)。
正如我们在《启示录》中所看到的,那些忠实的见证人,那些即便遭遇拒绝、失去甚至死亡,仍然以爱心服侍的人,将获得与基督在新地上一同作王的巨大奖赏(启示录3:21,21:7)。这些人是得胜者,他们在为耶稣作忠实见证的过程中,经历了战胜罪恶的胜利。
第 14 节中,商人的哀叹告诉我们,他们对更多财富的贪婪之心如今将被粉碎:
你所渴望的果实已经离你而去,所有奢华华丽的东西都已离你而去,人们再也找不到它们了(第 14 节)。
“你所渴望的果实”指的是他们从商业利益中获得的经济利益。我们可以推断,这些商人是在追逐“更多”的“幽灵”。如果我们把物质上的成功定义为拥有“更多”,那么我们永远不会满足。从定义上讲,“更多”就是我们所没有的。如果满足感建立在我们所没有的东西之上,那么我们永远不会满足,我们会一直把幸福寄托在我们所没有的东西上。
这些商人已经富可敌国,他们渴望更多,但他们的渴望永远不会得到满足。那些奢华辉煌的事物已经消逝。 “更多”的可能性已经消失,人们再也无法找到它。
这个例子证明了追求“更多”的徒劳无功,也印证了所罗门王的智慧,他曾敏锐地观察到:
“贪爱钱财的人,不因钱财而满足;贪爱财富的人,也不因财富而满足。这也是虚空。”
(传道书 5:10)
希伯来语中译为“虚空”的词“hebel”指的是一缕轻烟。试图追逐“更多”就像试图捕捉并储存一缕轻烟一样,纯属徒劳。
“世人再也找不到它们了”这句话强调了毁灭的彻底性。巴比伦的奢华财富不留任何痕迹,也绝无第二次机会。所有人都会不可避免地失去他们的物质财富。但这一次,物质财富的源泉已经彻底消失了。
我们可以推测,兽和十王已经将整个体系据为己有。君王和商人再也无法从中“攫取”利益以谋取私利。然而,他们的军队将被聚集到以色列,与羔羊作战。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如今君王和商人自己也沦为了奴隶。
信徒们应当谨记,真正的满足来自于通过信心的生活认识神和基督。正如耶稣在向天父祷告时所说:
“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
(约翰福音 17:3)
认识神和耶稣基督,才能最充分地体验“永生”。今生是我们存在的唯一机会,让我们能够凭信心认识神。这或许就是天使察看教会,为的是了解“神百般的智慧”(以弗所书 2:10)。天使凭眼见可知,却不能凭信心知晓。所以他们要察看我们。这告诉我们,我们拥有多么宝贵的机会;我们绝不可挥霍无度。
能够凭信心认识神,是何等奇妙的特权!我们应当抓住一切机会,凭信心而行。这与启示录1:3的宣告不谋而合:遵行这书中所记载的,必蒙大福。因为启示录劝勉信徒仰望神的宝座,而非关注世事,无论境遇如何,都要忠心地为神作见证。
那些代表娼妓和巴比伦的商业利益集团并没有把这次失败当作学习、改变或悔改的机会。相反,约翰记载道:
那些靠她发财的商人,因惧怕她所受的痛苦、哭泣和哀号,就远远地站着。(启示录 18:15)
这些靠她发财的商人不敢伸出援手,试图挽救这个体系。他们因惧怕她遭受的折磨而袖手旁观。我们在启示录17:16中看到,兽和十王“必恨那淫妇,使她荒凉赤身,吃她的肉,用火把她烧尽”。启示录18:15将这种严厉的对待概括为折磨。
显然,这头怪兽彻底摧毁了商业体系,以此杀鸡儆猴,震慑所有胆敢绕过它的人。那些执迷不悟的商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远远地站在那里,痛哭流涕,哀悼不已。
我们可以想起耶稣说过的话:“你们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马太福音 6:24)。显然,这些商人事奉的是玛门。如今,他们所信奉的神正在化为乌有,他们也陷入了绝望之中。
接下来的诗句记录了那些哭泣哀悼的商人们所说的话:
说:“祸哉!祸哉!大城啊,她身穿细麻布、紫色和朱红色衣服,用金子、宝石和珍珠装饰自己;因为一时之间,如此巨大的财富就被毁坏了!” (第 16-17 节)。
这场灾难如此彻底,以至于没有人会安慰自己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第17节再次强调了巴比伦毁灭的迅速:短短一小时,如此巨大的财富便化为乌有!这种突如其来的灾难感反映了圣经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人类对财富的依赖本质上是不稳定的(箴言23:5)。我们在启示录13:17中看到,那兽利用对支付系统的控制,将那些不愿顺服它、不愿接受它印记的人排除在商业之外。如今看来,它甚至已经完全掌控了商业利益。那些信靠那龙的人,如今正被它吞噬。
淫妇巴比伦身穿细麻布、紫色和朱红色衣服,佩戴金银宝石和珍珠,这让人想起古代世界皇室和宗教精英的奢华服饰(以斯帖记 8:15)。那些在未来的巴比伦,从如今已崩塌的剥削制度中攫取财富和威望的人,只能远远地旁观。兽和它的君王联盟精心策划了对他们完全有利的制度的毁灭,以至于他们根本无力回天。
那些从事货物交易并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人,也只能远远地站在一旁观看:
船长、乘客、水手,以及所有靠海为生的人,都远远地站着,看见城里冒出的烟,就喊着说:“哪座城能比得上这座大城呢?” (第17b-18节)。
除了商人们,所有船长、乘客和水手……都远远地站着,哀号着(第17节)。船长、水手和乘客代表着那些以贸易路线和商品交换为生的人。古代海上贸易,例如地中海或红海沿岸的贸易,是罗马等帝国财富的重要来源。他们也加入了哀悼这失落体系的行列。
随着巴比伦的陨落,这些运输业从业者失去了他们的核心市场。但他们只能袖手旁观。他们的袖手旁观暗示着无助,他们的呼喊暗示着绝望。他们曾经信赖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
水手们看见那城燃烧的浓烟,就喊叫说:“哪座城能比得上那座大城呢?” (第18节)。这里的城指的是巴比伦。正如我们在启示录17:18中所看到的,那女人,那淫妇,就是那座城;那座城就是巴比伦。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隐喻——一个依靠剥削和不道德行为而繁荣发展的全球商业体系。
这句反问句“哪座城能与大城相比呢?”预设的答案是“没有”。或许在但以理书9:24-27所预言的第七十年最后七年的前半段,将会迎来极大的繁荣。这七年始于兽与“许多人”缔结盟约(但以理书9:27)。将此与启示录的描述联系起来,可以推断“许多人”足以建立一个全球联盟。
由此带来的贸易繁荣显然是巨大的。据推测,这种商业繁荣将是前所未有的。耶稣所说的“大灾难”时期始于七年之期的中期,届时兽将行但以理书9:27(马太福音24:15)中所说的“那行毁坏可憎的事”。似乎可以这样理解:这场经济崩溃发生在“一周”中期之后,届时迫害将加剧,许多信徒将殉道而死。
在《启示录》6-16章中,我们看到上帝的愤怒通过三组七重审判倾泻在地上。第七印揭示了七号,第七号揭示了七碗的审判。它们是最终的审判。《启示录》17:1-19:6描述了这些审判的后果,以及兽吞噬淫妇——它所憎恶的经济体系——的过程。人类历史的终结即将到来。
启示录18:18中商人们的哀号,揭示了君王和商人们眼中难以想象的毁灭。这与旧约中的哀歌(耶利米哀歌2:13)遥相呼应,当时耶路撒冷的陷落引发了“谁能医治你?”的疑问。这些哀歌都表达了同样的认知:无论多么强大的王国或帝国,都无法逃脱上帝的审判。
此外,他们的哀号(第18节)凸显了情感和经济上的双重打击。当一个腐败的体系崩溃时,那些从中获益的人会悲痛欲绝,因为他们的身份和生计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这也表明巴比伦的名声——它所代表的权力和成功——是多么强大,以至于它定义了许多人的世界观。然而,圣经不断提醒我们,只有神的国度才是真正永存的(但以理书2:44)。
这种对君王/政府和商业利益集团从贩卖人口的剥削体系中获利的集体哀叹,适用于全球经济体系。神的国度挑战一切建立在剥削或贪婪之上的体系。正如但以理书2:44所预言的,我们很快就会看到神的国度取代并摧毁这个腐败的剥削和贪婪的国度。然后,神将建立一个充满公义的新天地,正如祂所预言的(彼得后书3:13)。
第19节结束了这首哀歌:
他们把尘土撒在头上,哭号哀号,说:“祸哉!祸哉!大城啊!凡有船出海的,都因城里的财富而发财;一时之间,城就成了废墟!” (第19节)。
“一小时”这个短语再次出现。我们在《启示录》18:10、17 中也看到过。第三次重复这个短语,强调了经济体系崩溃的突然性和迅速性。海上船只的反复出现,似乎进一步突出了经济崩溃的全球性和广泛性。
那些曾从如今已然崩塌的商业体系中获益的人,纷纷向头上扬起尘土。在古代近东,向头上扬尘是表达深切悲痛或悔恨的象征(约书亚记 7:6,撒母耳记下 13:9)。然而,在此,显然没有悔改之意,只有悲痛。上下文表明,这种强烈的悲痛源于商业机会的丧失。
这些贩卖奴隶和人命的商人只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哀叹的是,他们进一步剥削的前景已经结束了(启示录 18:13)。
第19节中反复出现的“祸哉!祸哉!”令人想起圣经中其他反复出现的“祸哉!祸哉!”的宣告。以下是一些例子:
旁观者为这短短一小时内的迅速毁灭而哀叹。这毁灭的速度提醒信徒,主的日子可能出乎意料地到来,所以我们应当时刻预备好与主相遇(帖撒罗尼迦前书 5:2-4)。就在帖撒罗尼迦前书 4:17 的前几节经文中,我们看到,将来有一天,地上的信徒将“在空中与主相遇”,然后“永远与主同在”。
这种审判的迅速提醒我们,虽然上帝在审判上是缓慢的,祂希望所有人都悔改,但审判一旦来临,必是迅速而确定的(彼得后书3:9-10)。这激励着大灾难时期之前的信徒们时刻预备好与耶稣相遇。上帝一旦行动,祂的行动总是突然的。我们不应措手不及(罗马书13:10-13,彼得后书3:14)。
启示录18:19将那些靠巴比伦剥削他人而发财的人的悲痛推向了极致。那些因剥削他人而获利的人的哀悼,如今与天上的欢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上的欢欣鼓舞,因为不公和邪恶已经结束。
天哪,你们要为她欢喜;圣徒、使徒、先知们,你们也要为她欢喜,因为神已经宣告了对她的审判(第20节)。
当君王、商人和水手们哀悼时,天庭却响起欢呼的命令:要为那淫妇——巴比伦,那座大城——的毁灭而欢欣。这鲜明的对比彰显了上帝对那些曾受巴比伦邪恶压迫之人的伸冤。商人的视角是哀悼他们剥削他人的终结,而天庭的视角则是欢庆他们的剥削终于结束。
我们看到,审判临到她,也就是那个妓女,也临到你们。这里的“你们”指的是圣徒、使徒和先知。上帝为了祂的子民——圣徒、使徒和先知——的益处,审判这剥削性的商业体系。
译为“圣徒”的希腊词是“hagios”。它在《启示录》的23节经文中出现了25次。它被译为“圣洁的”和被译为“圣徒”的次数大致相同。它仅仅指被分别为圣用于特殊目的的事物或人。在这里,它很可能指的是信徒,即那些回应“永恒福音”而敬畏上帝,而不是敬畏我们在《启示录》14:6-7中看到的由天使宣告的兽的人。
这是上帝对祂子民的审判,其原因可能有多种。其中之一是,商业体系曾被用来迫害那些不愿接受兽印记的人(启示录13:17)。那些参与迫害的君王和商人如今正为它化为灰烬而哀悼:这是对他们罪行的应得惩罚。然而,兽显然并不在哀悼之列。相反,它是他们损失的直接根源(启示录17:16)。在启示录19:20中,当兽被直接扔进火湖时,它将受到应有的审判。
对商业巴比伦及其君王、商人和海员的审判,与启示录14:9-10中天使所宣告的审判相吻合。在这些经文中,天使断言,那些接受兽印记的人将“喝神忿怒的酒”。当神审判邪恶时,天庭欢欣鼓舞。
我们知道,在大灾难时期,许多信徒将会殉道(启示录 6:11,14:13,20:4)。本章最后一节提到巴比伦:“在她里面发现了先知和圣徒的血,以及在地上所有被杀之人的血”(启示录 18:24)。
我们在启示录6:9-10看到,那些因作见证而被杀害的人恳求上帝停止宽容,立即对迫害和杀害他们的人施行审判。巴比伦/淫妇的毁灭或许正是上帝殉道圣徒所渴望的审判的一部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上帝的公义施行时,天庭会发出巨大的欢呼声。
神宣告审判,就等于审判已经发生。这是因为神的话语永不落空(以赛亚书 55:11)。神以话语创造万物,如今祂也宣告对巴比伦的审判。
天上的众圣欢欣鼓舞,圣徒在祭坛下祈求上帝审判杀害他们的凶手,这表明天上的众圣既能感知时间的流逝,也能感知地上发生的事件。我们在《启示录》中已经多次看到天地之间的联系,而这又提供了另一个例证。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