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徒行传 20:25-38 记录了使徒保罗对以弗所长老的警告,要他们保护教会免受假教师的侵害,以及他与他们的最后告别。
保罗在第三次传教之旅结束后返回耶路撒冷的途中,召集了以弗所教会的长老们开会。保罗没有去以弗所见他们,而是把长老们召集到米利都城,从以弗所乘船大约一天的路程。看来,由于保罗在以弗所呆了好几年,他担心如果在那里停留,他将不得不呆得太久。他的目标是及时到达耶路撒冷庆祝犹太人的圣日五旬节,所以时间是一个主要因素。
到目前为止,他给以弗所长老们的信息(使徒行传 20:18-24)是严肃的,但充满希望。圣灵一再告诉保罗,他将在耶路撒冷受苦。他还将被捕。“捆锁与患难等待着他”(使徒行传 20:23)。但保罗并不害怕未来的痛苦。他的目标是完成耶稣赋予他的任务,向世界传播耶稣基督的福音。
保罗告诉以弗所的长老们一个令人悲伤的现实,他们现在可能已经怀疑了:
“现在我晓得,我曾经在你们中间来往,传讲天国的福音,你们以后再也见不到我的面了(第 25 节)。
保罗再次使用过渡短语“现在,看哪”来转向一个相关但新的主题。保罗确信这些以弗所长老在世上不会再见到他的面了。无论是由于监禁还是死亡,保罗确信这是他最后一次见到这些人。目前尚不清楚保罗的宣言“我知道你们所有人……再也见不到我的面”是基于圣灵向他庄严见证的事情(使徒行传 20:23),还是保罗根据耶路撒冷等待他的危险推断出来。
保罗带着明显的悲伤告诉他们,这是永远的告别。这些人是他曾经在他们中间服侍的人,他到处在他们中间传讲天国。他在以弗所住了两三年,在传讲耶稣基督即将到来的王国时,可能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关系(使徒行传 19:8-10)。以弗所的长老们因保罗的讲道而信奉耶稣。他们将因保罗的讲道而永远生活在耶稣的国度里(歌罗西书 1:13-14) 。他们也成为保罗的同工,在教会中担任领袖。
因此,保罗说,因他曾向他们传讲天国的福音,所以我今日向你们证明,无论何人死亡,罪不在我身上。因为我毫无保留地向你们传扬了上帝的旨意(第 26-27 节)。
保罗表示他的良心是清白的,他在以弗所人中间的工作是完整的。他不欠任何人的血债,因为他顺服神,向他们传福音。他在以弗所完成了他的工作,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违背神的旨意。保罗没有退缩或回避向以弗所人宣告神的整个旨意。
保罗使用了多个不同的短语,共同讲述了上帝的全部目的(第 27 节)。
保罗还说,我周流四方,传扬天国的福音(第 25 节)。耶稣在世的使命是传扬祂国度的福音(马太福音 4:17),尽管祂作证说祂的国不属于这个世界(约翰福音 18:36)。耶稣的国度始于内心,流向外部。这就是保罗传扬天国的原因。接受并生活在神的国度中是信仰的问题,而信仰始于聆听(罗马书 10:17)。
保罗现在将向以弗所人提供建议,告诉他们如何履行作为以弗所教会长老的职责。到目前为止,他在向他们讲话时,基本上已经概括了他与以弗所教会的历史。他也以一种有点辩护的方式讲话,并将在第 33-35 节中继续为自己辩护。以弗所的长老们爱戴和钦佩保罗,从他们在本章末尾道别时的反应可以看出,他们哭泣并亲吻他(使徒行传 20:37-38)。我们可以推测,他的辩护是因为他忍受了对他和他的福音的攻击,并且将继续忍受。
保罗似乎在提醒他们他忠实的传道工作和敬虔的榜样,让他们为未来做好准备,因为他们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第 25 节)。保罗知道耶路撒冷有麻烦在等着他,似乎他已经预料到会死。他还根据过去的经验,或许是从圣灵的预知中知道,假教师会试图欺骗以弗所人,正如他将在以下经文中告诉他们的那样。
保罗似乎是在呼吁以弗所人记住他为他们树立的榜样和他教给他们的真理,这样他们就会准备好抵挡和驱散任何进入他们中间的假教师。在整个传道生涯中,保罗不得不对付各种反对他和他所传福音的敌人。
有些这样的敌人是墨守成规的犹太教师,他们试图让新的希腊信徒接受割礼并遵守摩西律法,以便在上帝眼中称义(加拉太书 3:1、4、4:21、6:12-13、罗马书 2:17-29)。其他人则试图允许信徒纵容罪恶行为(哥林多前书 5:1-2)。在保罗写给以弗所人的信中,他警告那些教导“空话”的骗子,他们“暗中”实践和提倡“可耻的”“黑暗之事”(以弗所书 5:6-14)。
在所有出现错误教导和腐败影响的案例中,保罗的这些对手都试图诽谤他。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贬低他的公开演讲能力,诋毁他的品格,并试图诋毁他作为上帝合法使徒的身份(哥林多后书 10:10、11:6、13、罗马书 3:8、哥林多前书 9:1、加拉太书 1:1)。
保罗以前就见过这一切。由于他确信自己再也见不到以弗所人了,他提醒以弗所的长老们,他们是如何因他而信耶稣的,他一直以诚实的态度对待他们。然而,他无法在未来指导他们,所以他给了他们这个警告:
圣灵立你们作全群的监督,你们就当为自己谨慎,也为全群谨慎,牧养神的教会,就是他用自己血所买来的。我知道我去之后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不爱惜羊群(第 28-29 节)。
保罗首先告诫长老们要警惕。一些不好的事情即将降临以弗所。他向听众们说明了他们作为长老和监督的职责。这里所说的神的教会具体是指以弗所教会,这些人是圣灵亲自任命的监督。这是神的灵直接赋予他们的一项严肃的责任。这是一项崇高的使命。这不是一个享有声望或利益的工作。
这些监督不应单独服务。保罗向他们讲话,并希望他们一起做监督。他们要一起努力识别凶猛的狼,保护羊群不被吞噬。保罗非常重视他们的工作,即保护上帝的羊群免受错误教导的侵害,就像他所做的那样。
在使徒行传 14:23 中,我们看到保罗和巴拿巴设立长老/监督来领导他们在加拉太建立的每一个教会。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可以放心地假设保罗对他建立的每一个教会都做了这件事。在两封不同的教会书信中,保罗详细列出了可能成为教会长老的男性的资格(提摩太前书 3:1-7,提多书 1:5-9)。
事实上,在使徒行传 20 章中,保罗用严肃的语言强调了以弗所长老牧养教会的重要性。教会是神亲自用自己的血买来的。监督们并没有被赋予任何不重要的事情。教会是神的儿子耶稣用他的死买来的。
在其他经文中,教会被比作要嫁给耶稣的新娘(哥林多后书 11:2,以弗所书 5:25-27,启示录 19:7-8)。教会的健康是这些监督的责任。上帝将在审判日追究他们作为监督履行职责的程度,无论是奖励还是取消奖励(雅各书 3:1-12,哥林多前书 3:12-15)。
在第 17 节中,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将这些人描述为来自以弗所的长老。翻译为“长老”的希腊词是“presbyteros”。这里用监督(“episkopos”)这个词来指长老。这两个词描述的是教会领导中的相同角色。一般来说,领导教会的犹太信徒被称为“presbyteros”,外邦领袖被称为“episkipos”,但职位是一样的。
他们的工作是牧养教会。值得注意的是,英语单词“牧师”来自拉丁语“牧羊人”。可以说,保罗在这里阐明了这些监督的职责是牧养或牧养上帝的教会。
这些人是社区中被选出来领导以弗所信徒、教导他们真理、提供建议等等的人。传统上,一般来说,犹太社区的领导者是“长老”,即那些活得足够久、拥有智慧、洞察力和良好判断力的年长男性(申命记 1:13、15、27:1、以斯拉记 10:14)。教会采用了这种结构。这里的领导者也被称为监督者,因为他们的任务是监督社区的安全和发展。
保罗似乎知道,这次会议结束后不久就会有危险的教师到来: “我知道我离开之后,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第 29 节)。也许圣灵向他揭示了这种迫在眉睫的危险。保罗向以弗所的长老们保证,这个问题即将来临,他们最好立即做好准备。
保罗给他们的比喻是,他们每个人都是上帝教会的牧人。教会里的人就像一群羊(第 29 节)。凶猛的狼会进入羊群中。牧羊人的工作就是警惕狼等掠食动物。
保罗将这些狼描绘成凶猛的狼,它们凶恶、一心要毁灭,不会放过羊群,以此强调它们的危险性。这幅画描绘的是野兽将无力自卫的牲畜撕成碎片,连一只羊羔都活不下来。这就是为什么羊群需要看管人来牧养它们,并警惕这些逼近的狼。
圣经中关于好牧人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是大卫王在成为国王之前。当大卫说服扫罗王让他成为以色列的勇士,与非利士人歌利亚作战时,他描述了自己在犹大山上牧羊时保护羊群战胜熊和狮子的经历(撒母耳记上 17:34-36)。更具代表性的是耶稣基督本人,他称自己为好牧人,愿意为他的羊而死(约翰福音 10:14-16)。
使徒彼得在他的一封教会书信中也使用了同样的牧羊人/羊群的比喻,他嘱咐长老们要好好牧养他们的羊群,并指出他们要向牧长耶稣汇报他们的领导情况(彼得前书 5:1-4)。
看来,以弗所教会的这种危险既来自教会内部,也来自外部。保罗先前的比喻是,掠夺性的教师会进入教会,就像野蛮的狼从森林里出来,在牧场上捕食羊群一样。然而,保罗也警告以弗所教会的监督们,假教师也会从教会内部出现:
就是你们中间,也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要引诱门徒跟从他们(第 30 节)。
在以弗所教会中,会出现一些动机不良的人。他们会开始说一些歪曲的话;他们的教义和主张是虚假的、腐败的、不正确的。他们的目标是引诱门徒,即耶稣的信徒,跟随他们。他们的目标是引诱人们不跟随耶稣,而是跟随他们。
像一位好牧人一样,以弗所的监督们不仅要警惕教会中所有的信徒,而且,保罗指出,也要警惕你们自己(第 28 节)。这可能是保罗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向监督们讲话的部分原因。他们要互相监督,共同努力,保护教会不被误导。
作为领袖和保护者,如果他们不注意自己的辨别力和对真理的了解,他们就无法有效地完成他们的工作。他们需要保持警惕。即将到来的假教师会试图误导他们,以对教会施加影响。他们会受到诱惑,引导人们跟随和服侍他们。作为牧羊人,他们的工作是服务信徒,引导他们追随耶稣,而不是服务其他人。
监督们也必须意识到,你们中间可能会出现一些假教师。他们必须避免将个人忠诚置于寻求真理之上。否则,监督们可能会误入歧途。然后他们就无法保护其他信徒。他们必须避免讨好别人,无论是在他们自己之间还是在对待他人时。他们应该避免被奉承所欺骗。狡猾的狼会用很多方法引诱羊群走向死亡。牧羊人必须四面八方警惕。
以弗所教会的长老们受命保护信徒免遭欺骗。辨别谎言的最好方法就是了解真相。例如,假侦探能够辨别假钞票,主要通过知道真钞票的样子。了解真相后,长老们就能发现狼所说的邪恶之言,并将它们从羊群中驱赶出去。这包括在你们自己中间保持警惕。
凶猛的狼的形象暗示着羊的毁灭、死亡和损失。第二个形象是人/狼说着邪恶的话,引走了羊/门徒,使他们远离真理。对于那些相信邪恶的话并被误导的人来说,这将导致他们失去活出真理和遵循上帝对他们生活的美好设计的机会(以弗所书 5:15-16)。
保罗描绘了一幅生动而严峻的画面,以便让长老们做好准备:
所以你们应当警醒,记念我三年之久,昼夜不住地,泪水劝戒你们各人(第 31 节)。
随着假教师的快速逼近,长老们需要警惕这些敌人。就像牧羊人看守树林,防止狼出来攻击羊群一样,以弗所的领袖们也应该保持警惕。他们不需要措手不及或等待冲突发生。他们需要保持警惕并预测它,这样他们就可以阻止它并保护他们所负责的羊群的健康。这意味着长老们在抵抗假教导时要有战斗精神。
保罗再次劝告他们要听从他,他提到了他们共同的历史,特别是他作为他们的老师的角色。他提醒他们他与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三年来,日夜(无时无刻,没有停歇)-他不停地用眼泪劝诫每一个人。
根据路加在使徒行传第 19 章中的记述,保罗在会堂里教导了三个月,在推喇奴学房里教导了两年(使徒行传 19:8-10)。保罗可能在推喇奴学房教导了两年后就停止了,但在以弗所又待了九个月左右,这样他在以弗所的时间就加起来有三年了。或者他可能只是把时间凑整了一下。
保罗展现了他对长老们与神同行的虔诚。他不断告诫或教导他们如何作为耶稣的信徒忠实地服从神。更具体地说,告诫意味着警告或建议。保罗为这一天对长老们的准备已经进行了三年。
保罗提到,他曾流着泪告诫他们、警告他们、劝导他们认识真理,表明他对长老们的真诚和爱。保罗亲自投入精力,帮助他们成为信徒和领袖,让他们做好面对那些试图将以弗所人引入歧途的假教师的准备。
保罗不只是说:“我教导你们真理”,他还将他的事工置于他对以弗所人的个人爱之上。他与以弗所人的关系中有一个情感成分。他就像他们的父亲一样(哥林多前书 4:15)。
保罗呼吁他们建立友谊,希望他们能像他一样教导他人,而不是屈服于即将侵入他们教会的新的、错误的教导。当有人和你在一起时,倾听和同意他们的话是一回事,但正如俗话所说,“眼不见,心不烦”。保罗不会在那里捍卫他的教导。长老们应该记住他有多爱他们,他有多关心他们的福祉。那些前往以弗所的假教师想要伤害和误导。
我们可以从保罗的各种书信中看到他与假教师的斗争。例如,在罗马书 3:8 中,保罗面对一群互相竞争的犹太“权威”,指责他们诽谤他的恩典福音。他写给罗马人的信是写给罗马的外邦信徒的(罗马书 1:8、13)。但在罗马书 2 中,保罗面对一群自称权威的犹太人。他指出了他们的虚伪(罗马书 2:24)。
我们从罗马书 2:25-29 可以看出,这些犹太人正在教导罗马的外邦信徒,他们必须接受割礼并遵守犹太律法才能得救。这与使徒行传 15 章中耶路撒冷会议上使徒和长老们面临的争论是一样的。彼得同意保罗的观点,认为接受割礼和遵守犹太律法并不是得救的必要条件,他断言:“我们信得救是因主耶稣的恩,和他们一样”(使徒行传 15:11)。
尽管耶路撒冷会议做出了这一裁决,但似乎有一群犹太人不同意外邦人处于恩典之下的裁决,并积极寻求跟随保罗进行传教之旅,以推翻他关于主耶稣恩典的教导。在加拉太书 3:1 中,保罗问那些因主耶稣的恩典而信他的人“谁迷惑了你们?”保罗向加拉太人发出挑战,因为他们陷入了一种错误的教导,即他们需要通过遵守律法来寻求称义,而实际上他们已经因恩典、因信、因耶稣为世人的罪而死的完成的工作而完全称义(加拉太书 2:17,歌罗西书 2:14)。
当保罗谈到即将到来的狼时,他可能特别想到了这群假教师,他们声称耶稣是不够的,遵守犹太律法也是必要的。在他后来写给以弗所人的信中,他提醒他们,他们得救是靠恩典,而不是靠行为(以弗所书 2:8-9)。
上帝的恩典是使徒行传 20 章中他最后一次亲自会面时对以弗所信徒发出的反对假教师的警告的延续,这提醒人们,上帝的恩典是使徒行传 20 章中他最后一次亲自会面时对以弗所信徒发出的反对假教师的警告。保罗在信中还警告以弗所信徒不要陷入放荡的境地,这是他们以前的生活方式(以弗所书 4:22)。
律法主义和放荡都是世俗和肉体的产物,而不是圣灵的产物。保罗在写给以弗所人的信的结尾告诫所有信徒,要把每一天都当成一场与撒旦的属灵战斗。信徒应该每天穿上“神的军装”,抵抗撒旦的谎言“火箭”(以弗所书 6:11,16)。保罗把假教师比作贪婪的狼。使徒彼得把撒旦比作狮子,寻找猎物来吞吃(彼得前书 5:8)。要避免他的阴谋,就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但我们得到承诺,如果我们抵抗他,他就会逃跑(雅各书 4:7)。
时间紧迫,保罗开始总结他的告别演讲:
现在我把你们交托给神和他恩惠的话语,这话语能建立你们,并在一切成圣的人中赐给你们基业(第 32 节)。
“推荐”这个词是从希腊词“paratithēmi”翻译而来的,也可以译为“摆在面前”或“委托”。因为保罗相信自己不会再见到以弗所的长老们,所以他告诉他们,我将你们交托给神和他恩惠的道。他把他们委托给神,把他们交给神。当然这只是一种比喻;以弗所人(和所有信徒)已经在神的照顾之下,保罗不能把他们交给神,好像他们最初属于保罗一样。“paratithēmi”这个词也可以用作端上一盘食物的意思。保罗把以弗所人摆在神面前。
他尽其所能地教导他们、为他们做好准备,他没有为自己的事工感到愧疚,因为他曾试图向所有愿意倾听的人传道,现在他“把他们交给上帝”。他只是说他再也不会见到他们了,他希望上帝能引导他们走上信仰之路,尤其是考虑到即将到来的假教师。他还引导他们走向上帝,让他们把注意力转向上帝,以及他恩典的话语。
保罗认为,他所教导的恩典很可能是他所要挑战的主要教义。如前所述,相互竞争的犹太“权威”诽谤他教导的恩典,并认为外邦人必须接受割礼并遵守犹太律法才能得救(使徒行传 15:5,罗马书 3:8)。翻译为恩典的希腊词是“charis”。它的意思是“恩惠”,正如在路加福音 2:52 中看到的那样,耶稣在“神和人的恩惠 ['charis']”中不断成长。
上帝恩典的话语或教导是,上帝通过派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而死来恩惠人类(约翰福音 3:16)。我们可以通过信仰获得这一惊人的恩惠。在约翰福音 3:14-15 中,耶稣解释说,所需的信仰是足够的信仰,可以看着十字架上的他,希望从死亡的毒液中解脱出来。
上帝恩典的话语是白白赐予的。我们在他眼中被称义,完全是因为上帝通过信仰赐予我们称义的礼物。但只有当我们顺服这话语时,这话语才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只有当我们听从并遵循这话语时,我们才能在未来的时代获得回报。
保罗解释说,他的恩典之言能够建立以弗所人。这其中涉及建立,表明保罗心目中的以弗所人信仰不断增长,通过顺服变得与基督的形象相符(罗马书 8:29,哥林多后书 3:18)。这是他在书信中最关注的主题。
祂恩典的话语很可能包括圣经。正如保罗告诉提摩太,圣经全都有益于我们,使我们“学义”(提摩太后书 3:16)。信徒在神眼中被宣告为义,完全是因信,但要被建立,我们必须学会凭着信心跟随圣灵,走在义中。这种信心之路会带来巨大的回报。遵从基督的命令行事会带来生命(马太福音 7:13-14)。这也会带来天堂的丰厚回报(哥林多后书 5:10)。
祂恩典的话语也能使以弗所人在所有成圣之人中得基业。所有成圣之人可以指所有被分别出来、因信基督而成圣的人-这适用于所有信徒。所有信徒都被分别出来成为圣洁,因为他们通过救恩的白白礼物在基督里成为新造的人(哥林多后书 5:17)。这些人是因信而生的。
但是“在所有被分别为圣的人中”这句话也可以指因顺服而被分别出来的信徒-这些人是凭着信心行事的人。这可能是它的本意,因为它与上帝的话语能够造就你的想法相辅相成。
圣经可以装备信徒克服错误的教导和世俗的欲望。它可以告诉我们如何顺服基督,这样我们才能拥有继承权。所有信徒都被授予继承权,但只有那些作为忠实见证人生活的人才能获得继承权的回报。以下几段经文证实了这一点: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阅读我们的文章“ 永生:接受礼物与继承奖赏”。
这句话-所有被圣化之人的遗产-也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所有信仰耶稣的人都有机会获得巨大的回报,这种回报来自于与世界分离并变得符合他的形象(罗马书12:1-2)。
在使徒行传中,“主的话语”或“他恩典的话语”主要指的是福音,关于我们如何能够 a) 重生并从罪恶和死亡中得救,以及 b) 通过顺从他的形象而恢复到我们设计的实现的好消息。
福音的第一部分是要有足够的信心仰望耶稣,相信他的死亡和复活将拯救我们脱离罪恶的致命毒液(约翰福音 3:14-15)。新生是一份无法获得也无法失去的礼物。福音的其余部分是关于成长。我们学会通过上帝恩典的话语,在圣灵的力量中行走,在信仰中变得成熟。保罗在这里使用条件语言来指代这个成长过程,有时被称为“圣化”:这话语能够建立你,并在所有圣化的人中赐给你继承权。
上帝的话语能够帮助我们充分发挥潜能,恢复我们的设计。问题是我们是否会利用这种能力。上帝的恩典是无限的。它的力量深不可测。它能够帮助我们。但那些通过上帝的恩典获得新生命的人必须遵循上帝的恩典之言才能获得最大的益处。
我们必须遵从神的话语才能得到建立。我们可以选择犯罪,也可以选择神赐予我们的恩典,让我们遵从他的话语(罗马书 6:12-14, 23, 约翰一书 3:4-11, 帖撒罗尼迦后书 3:6, 雅各书 4:5-9)。如果我们这些已经相信、被神的灵重生的人,过着忠心顺服的生活,我们就能得到这里提到的遗产。但也有可能达不到要求,得不到全部遗产(约翰二书 1:8)。
保罗谈论的是什么遗产?再说一次,我们从罪和死亡的永恒惩罚中得救是肯定的,我们通过信仰耶稣的死亡和复活而得到的礼物(约翰一书 4:10、5:11、约翰福音 10:28-29)。当我们相信时,我们完全被接受为他的儿女。上帝永远不会拒绝他的孩子。正如保罗写给他的门徒提摩太的信中所说:“我们纵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为他不能背乎自己”(提摩太后书 2:13)。既然我们在基督里,上帝拒绝我们就等于拒绝他自己。那不会发生。那是不可能的。上帝永远是我们的遗产,没有条件(罗马书 8:17a)。
但有一种有条件的继承,保罗经常敦促其他信徒努力争取。在罗马书 8:17b 中,他告诉罗马信徒,他们可以“和基督同作后嗣。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耶稣的每个信徒都是无条件的神的后嗣(罗马书 8:17a)。但与基督同作后嗣的继承权是我们只有与耶稣一同受苦才能获得的奖赏。
作为上帝之子的无条件继承确保所有相信的人都有永生,并将与上帝共度永恒(约翰福音 3:16)。它确保我们是上帝的继承人(罗马书 8:17a)。有条件继承是对忠诚服务的奖励,要求我们像耶稣一样受苦。我们可能会问,“耶稣是如何受苦的,与耶稣一起受苦意味着什么?”
耶稣会奖励那些学习他所学的服从的人,与他们分享他所得到的同样令人难以置信的奖励(启示录 3:21)。与基督一起受苦就是忍受被世界拒绝、失去甚至死亡(提摩太后书 3:12)。世界拒绝那些不爱它所爱的人,即肉体的情欲、眼睛的情欲和今生的骄傲(约翰一书 2:15-17)。
如果我们过着一种向世界死去但向基督活着的生活,顺服上帝,住在祂里面,我们就过着钉在十字架上的生活。我们正在战胜罪恶和诱惑,就像耶稣战胜了一样,并且有资格获得得胜者的奖赏(启示录 3:21)。
因此,保罗提醒以弗所人他多年来无疑已经多次教导过他们的事情。我们在这里听到的很可能是保罗多年教导的要点,他最希望以弗所人记住的事情。现在他再也见不到他们了,他留给他们最后的赞美,就是对上帝和上帝对他们的恩典信息的赞美,如果他们像基督一样生活,这将建立他们(使他们成长,使他们强大),并将给予他们所有被圣化的人,即所有信徒的继承权。
但继承的奖赏将属于那些像基督一样战胜世界的信徒:
保罗再次向长老们引用他的个人行为作为证据来支持他的教导,以便作为对任何试图诋毁他的人的壁垒。这可能是因为在保罗的整个传道生涯中,保罗警告假教师们不断攻击的重点就是试图诋毁保罗作为使徒的权威并质疑他的动机。在这里,保罗引用了长老们与他相处的个人经历来判断他的动机:
我未曾贪图任何人的金、银、衣服。这两只手供给我和跟随我的人的需用,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第 33-34 节)。
在整个传道生涯中,保罗都小心谨慎地支付自己的费用。他和他的同工-与我在一起的人-会出于多种原因工作来支付食宿费用,主要是为了给别人树立榜样,并消除任何利用他传道对象的指控(哥林多前书 9:1-8, 15-18;帖撒罗尼迦后书 8)。
虽然牧师们应该得到报酬来养活自己,但保罗尤其不想从他所服务的人那里得到报酬(哥林多前书 9:3-18)。他不想别人说他传道是为了赚钱。他通过工作,或者让他的传教伙伴如提摩太和西拉工作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消除了这种可能的诽谤(使徒行传 18:5)。当他确实要求人们捐款帮助耶路撒冷有需要的信徒时,他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第三方来管理这笔捐款,以便无可指责(哥林多后书 8:18-21)。
保罗接受经济资助的情况很少,这些资助来自远方的教会,以帮助他在新地区传教。他尽量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亲自传教的人。腓立比教会给了他经济援助(可能特别是吕底亚,她是一个卖昂贵布料的商人-使徒行传 16:14),但保罗在离开腓立比时接受了腓立比人的支持,因此没有直接收钱来教他们。这是他以前教过的人腓立比人的礼物,帮助他在帖撒罗尼迦和哥林多向新听众传福音时提供支持(腓立比书 4:15-18,哥林多后书 11:8-9)。
在以弗所时,他不贪图任何人的金银或衣服。他传福音时不收报酬,也不接受礼物。保罗在布道后没有摇动杯子接受任何人的金银。他提醒长老们,他们自己知道他的双手照顾他自己的需要和与他在一起的人;他们看到他在以弗所可能像在哥林多和帖撒罗尼迦一样,做帐篷的工人(使徒行传 18:1-3,帖撒罗尼迦后书 3:6-10)。
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使他所传授的信息更加清晰,消除人们对他只是为了钱而传教的怀疑。通过这样做,保罗将自己与一些动机不良的传教士区分开来(哥林多后书 2:17,腓立比书 1:15-16)。
保罗追求透明度和财务诚信是为了帮助验证福音,因为福音是白白传授的,就像救恩是上帝白白赐予的礼物一样(罗马书 6:23,以弗所书 2:8)。保罗当然是心甘情愿地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那些处于不幸生活境地的人提供帮助的支持者(加拉太书 2:10,使徒行传 11:29-30,哥林多后书 9:7,罗马书 15:26)。他认为他和他的事工团队为满足自己的财务需求所做的工作就是奉献的典范:
我凡事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知道,应当这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又当记念主耶稣的话,说:‘施比受更为有福。’” (第 35 节)
保罗向新信徒展示了通过努力工作来满足我们自身需求的例子的另一个原因是,当我们努力工作自给自足时,我们就能够祝福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具体来说,保罗在这里提到软弱的人需要那些努力工作的人的帮助。推论是有些人身体上无法工作,需要帮助。
保罗在所做的每一件事上都向以弗所人展示了这个榜样,因为他自己也在效仿神的儿子。保罗希望以弗所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记住主耶稣的话,他自己曾说过: “施比受更为有福。”
主耶稣的这句话对于那些读过福音书的人来说是个额外的收获,因为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都没有记录这句话。保罗一定是从耶稣在世时认识的使徒或门徒那里学到了这句话(使徒行传 9:27、15:4、加拉太书 1:18-20、2:9)。
我们知道耶稣行了许多奇迹,但福音书并没有试图记录下来,因为基督在传道期间所做的事迹数量庞大(约翰福音 20:30、21:25)。同样,耶稣一定说了许多福音书中没有记录的话。幸运的是,保罗(以及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能够在使徒行传中保留上帝之子的这一教义。
“施比受更为有福”这一观念违背了我们人类的本性。我们本能地自私自利(耶利米书 6:13,腓立比书 2:3-4)。第二大诫命是爱人如己,它假定自爱是与生俱来的(马太福音 22:37-39)。
接受似乎比给予更幸福。自然而然地,拥有似乎比没有更好。但这种观点是短期的,这个世界就是一切。从永恒的角度来看,正如耶稣所说,相反的观点是正确的。当我们在地球上互相服务时,我们投资于天上的奖励(提摩太前书 6:18-19,箴言 19:17)。这些奖励会带来巨大的利益,并因此带来巨大的祝福(马可福音 10:30)。
除了永恒的回报,我们还被许诺,奉献而非索取会带来现世的益处。在马可福音 10:30 中,耶稣许诺,只要以他的名义放弃一切,就会在“现今的时代”得到回报。一个推论是,我们与与我们一起受苦的人建立了深厚的关系,而这些关系本身就是巨大的回报。
给予也能让我们摆脱贪婪和恐惧(传道书 5:10)。耶稣说,每个人都必须在侍奉上帝和金钱之间做出二元选择(路加福音 16:13)。慷慨是让我们摆脱金钱奴隶的一种方式。耶稣指示年轻财主将他拥有的一切捐给穷人并跟随他,这是为了回答如何从生活中寻求最大的利益的问题(马太福音 19:21)。
我们可以这样对待生活,认为我们拥有的一切都属于上帝(事实确实如此),并把自己视为管家。耶稣教导他的门徒,做管家并用他的钱造福他人是明智之举,因为回报会在永恒中流回给我们(路加福音 16:9)。
追求我们所能得到的东西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终极的满足,甚至暂时的满足。如果我们通过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来追求幸福,那我们就是在追逐一个幽灵。“更多”实际上是我们永远无法拥有的东西;一旦我们得到了“更多”,也就是我们追求的东西,那么它就不再是“更多”了。既然幸福的定义是追求“更多”,我们现在就得出结论,我们拥有的东西是不够的,所以我们需要“更多”。这就造成了一个无休止的徒劳循环。对“更多”的追求控制了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但却没有任何好处。
当我们慷慨地播下奉献的种子,以便从上帝那里获得丰收时,我们就会得到真正的恩赐(哥林多后书 9:6,加拉太书 6:7)。
由于保罗在以弗所所作的榜样,他也证明了自己不是骗子。他提醒这些以弗所的长老们他的正直。保罗并不是想在以弗所人眼中提升自己的形象;他只是用一个简单的事实来证明他实践了自己的教导。他在证实自己的教导,因为其他人,“野狼”,很快就会来反驳这些事实。
他捍卫他传授给长老们的信息,以便他们继续信任它,并准备好筛选和抵制假教师。正如保罗写给哥林多人的信中所说,
“你们一直以为我们在向你们为自己辩护。其实,我们在上帝面前是代表基督说话的;亲爱的,这一切都是为了造就你们。”
(哥林多后书 12:19)
保罗结束了对以弗所监督们的演讲。他最后的劝告是引用耶稣基督自己关于施舍穷人的话:施比受更为有福。即使在这句话中,保罗也努力引导他的门徒看到通往实际利益的道路。世界提供的好处看似生命,但实际上却导致死亡。
他在临别赠言中的主要观点是,长老们需要保护他们的羊群免受狼的侵害,并满足会众的需求。长老们需要提防那些会剥削的人,而应该以爱心互相服务。
现在保罗除了告别,以及为以弗所教会的领导祈祷之外,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耶稣说完了这话,就跪下同众人祷告(第 36 节)。
保罗跪下,向上帝表示敬意,仿佛跪在万物之王面前。他和所有人一起祈祷-以弗所的长老和他的旅伴(使徒行传 20:4, 17)。长老们可能为保罗和他的团队祈祷,那些与他一起前往耶路撒冷的人旅途平安。他们可能为以弗所的信徒祈祷,让他们为即将到来的狼和假教师做好准备,以便他们能够抵挡他们,遵循保罗教导他们的真理。
最后,他们可能为保罗本人祈祷,因为他明知自己即将面临苦难和束缚(使徒行传 20:23)。保罗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将遭受巨大的苦难,命运未知。保罗做好了受苦的准备,并认为最终上帝会让他成长,并像基督一样奖励他所受的苦难。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需要帮助和力量。在耶稣受难期间,他一直祈祷得到帮助和力量来忍受这一切(马太福音 26:36-46)。
以弗所的长老们对他们的朋友深感悲痛:
他们就放声大哭,拥抱着保罗,不断地亲吻他。
他们特别为耶稣所说的话而悲伤,因为他们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他们陪他上船(第 37-38 节)。
他们没有掩饰自己的悲伤,而是开始放声大哭。他们拥抱保罗,反复亲吻他,以表达对保罗的喜爱。保罗带领他们信仰耶稣基督,教导他们在上帝面前过着正确的生活。保罗帮助他们远离罪恶和死亡,走向生命和平安(罗马书 8:6)。他是他们的导师、父亲般的人物,也是他们通过忠诚的生活来服从上帝的榜样。
路加指出了他们哭泣的最主要原因,他们特别为保罗所说的话或信息而悲伤,特别是因为他们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无论保罗将来会遭受怎样的苦难和在世上的最后几年,从他们的角度来看,这就像一场死亡。他们再也见不到保罗了。这是他们最后的告别,带出了葬礼的所有感受。
我们从这种深厚的感情中可以看出,为什么保罗避免在以弗所停留,只在附近的米利都与长老们告别。鉴于这种依恋程度,保罗很难抽身前往耶路撒冷参加五旬节(使徒行传 20:16)。
为了珍惜与保罗在一起的剩余时光,长老们陪他上了船。他们陪着保罗和他的同伴从米利都城的会面地点走到爱琴海的码头。他们还有自己的行程要考虑-返回以弗所-但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到保罗了。他们最后一次拥抱他,看着他登上船,也许等到船起航驶出港口,他们才含泪转身踏上回家的旅程。
虽然以弗所人再也没有见过保罗,但他在罗马被监禁期间,仍忠实地给他们写信,他在那里给他们的教会写了一封信(以弗所书 1:1)。在那封信中,保罗将再次强调如何通过了解真理来克服错误的教导(以弗所书 4:14-15)。
其他使徒也没有忘记以弗所的信徒。教会传统说,使徒约翰最终去了以弗所,担任其首席牧师。我们知道约翰被罗马政府流放到拔摩岛,这是爱琴海的一个小岛,位于以弗所西南约 60 英里处。正是在拔摩岛上,耶稣向约翰揭示了末世的事件和祂的回归,约翰将这些记录在启示录中。
耶稣给约翰的信息的一部分是写一封信给以弗所教会。看来保罗对假教师的警告多年来一直在以弗所人的心中回荡。在给以弗所人的信息中,耶稣赞扬他们如何热心反对那些假装是上帝使者的恶人和骗子,
“我知道你的行为、劳碌、忍耐,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恶人,你也试验那自称为使徒而其实不是使徒的,看出他们是假的来。你也能忍耐,曾为我的名忍耐,并不乏倦。”
(启示录 2:2-3)
保罗与长老们的告别大约发生在公元 58 年左右,而启示录写于公元 90-100 年,比这些长老任职晚了 30 到 40 年,整整一代人。他们认真对待保罗的警告,并与使徒约翰一起训练了一代又一代的教会领袖,让他们坚持真理,驱除错误的教导。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