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徒行传 22:22-30 详细描述了保罗作证的后果,他如何被犹太人拒绝以及如何避免遭到罗马人的折磨。
在前面的部分中,保罗在遭到一群愤怒的犹太人袭击后被罗马政府拘禁。应要求,保罗获得了与控告者对话的机会。他开始向这群凶残的民众讲述他的一生。他在耶路撒冷接受教育,成为一名律法教师,并且像他的听众一样,对上帝充满热情,尽管他们错误地认为他宣讲的是违反犹太律法的教义。保罗告诉众人,多年前,他是迫害耶稣信徒的领袖。
在前往大马士革,将信徒藏匿起来的途中,复活的耶稣向保罗显现。这改变了保罗的人生。他不再迫害信徒,自己也成为了一名信徒。保罗回到耶路撒冷后,又一次看到了耶稣的异象。耶稣命令保罗离开耶路撒冷。保罗同意了,因为许多人还记得他过去压迫信徒的行为,不相信他已经改变。耶稣宣告,祂要差遣保罗去向外邦人传道。
到目前为止,人群一直在关注保罗的演讲。当他刚开始讲话时,人群注意到他讲的是“希伯来方言”,于是“更加安静”(使徒行传22:2)。保罗的演讲引起了那些想要谋杀他的人的注意。到目前为止,他们没有反应或打断他。即使当保罗描述他所见的复活耶稣基督的异象时,也没有人质疑他或称他为骗子。但当他宣布耶稣命令他“去吧!我要差你远远地往外邦人那里去”(使徒行传22:21)时,人群再次爆发出杀人的愤怒:
他们听他说完这话,就大声说:“这样的人,从世上除掉他,不可让他活着!” (第 22 节)
众人饶有兴致地听着保罗的见证,直到他说到这句话:他是受上帝差遣,来向外邦人传道。这时,暴徒们高声喊叫,淹没了保罗的声音,打断了他,让他再也说不下去。保罗无法继续分享接下来的见证,无法讲述如今众多外邦人敬拜上帝的事,无法讲述上帝在外邦人中行的神迹。耶路撒冷的众人打断保罗的话,高声喊叫要毁灭他,他们再也听不到上帝在外邦人中行了什么了。
这群暴徒与保罗争执,因为他们相信一个谣言,说保罗的讲道反对犹太人、律法和圣殿(使徒行传21:28)。他们误以为保罗也带了一个外邦人进入圣殿的内院,而这是被禁止的。
这话本是谎话,但或许正因如此,当提到“外邦人”时,众人便高声喧哗,因为他们想起保罗曾被指控带一个不洁的外邦人进入圣殿,玷污了圣殿的神圣性。在使徒行传22章所述事件发生一个世纪之前,犹太人也曾因类似的原因反抗希腊国王安条克四世。安条克(一个不洁的外邦人)进入圣殿,亵渎了圣殿,并在圣殿的祭坛上献上了一头猪(不洁的祭物)。
民众对律法和保持圣殿洁净的热情,压倒了对真理的关注;事实上,保罗并没有违反律法传道,也没有带外邦人进入圣殿内部。但民众不想再听保罗的讲道。他们用清晰的言辞表达了对保罗及其信息的拒绝: “这样的人,从世上除掉他,不可让他活着!”他们不仅想把保罗从他们面前和他们的城市赶走,更想把他消灭。
保罗与外邦人的交往令这群人深感反感,他们恨不得将保罗从地上铲除。人群再次燃起对保罗的渴望,不让他因自己的言论而活。聚集在这里的犹太人无法忍受保罗声称上帝让他向外邦人传道。这番话再次揭开了他们心中的伤痛,他们觉得保罗是反犹太教的。
人群大声呼喊,脱掉衣服,扬起尘土(第23节),以此来宣泄他们的愤怒。他们似乎准备冲上楼梯,不管有没有罗马卫兵,把保罗拖下去,好把他从地上抬出来。他们暴力的威胁清晰可见:他们开始大声呼喊要处死保罗,开始脱掉衣服,好让自己行动起来,同时扬起尘土,进一步表达他们的愤怒(或许是为了迷惑和阻碍士兵)。
人群的骚乱愈演愈烈,任何进一步对话的希望都破灭了。罗马千夫长(统领千军的统帅)将保罗带离现场,以免再发生暴力事件:千夫长下令将保罗带进营房,并表示要用鞭子拷问他,好查明他们为何如此大声斥责他(第24节)。
罗马千夫长显然认为,这么多犹太人要求处死保罗,必定有正当理由。保罗肯定做了什么滔天大罪,足以招致如此的惩罚。于是,千夫长下令将保罗带入安东尼亚塔罗马军营的安全地带,然后开始调查。他首先声明,保罗应该接受鞭刑……
罗马人的鞭刑是一种极其痛苦的经历。囚犯通常会被绑在柱子上,衣服被剥光。罗马人的鞭子很长,可以缠住一个人的整个身体。皮鞭上还绑着金属珠、骨片、铁片、玻璃片或钉子。只需几鞭,受害者身上就会布满深深的血淋淋的伤口。千夫长的想法是,通过用鞭子折磨保罗,保罗或许最终能解释他的罪行,这样千夫长就能知道为什么暴徒们会那样对他喊叫-他们之前要求处死他,并在院子里殴打他。
保罗此前曾多次被犹太当局鞭打,也曾被希腊当局用棍棒殴打(哥林多后书11:24-25,使徒行传16:22)。但据圣经记载,他从未遭受过罗马人的鞭笞。保罗决定阻止这一切发生。他有一张王牌,可以让他免受这种可怕的折磨:
当他们用皮条捆上保罗时,保罗对站在旁边的百夫长说:“人是罗马人,又没有定罪,你们就鞭打他,有这个例吗?” (第 25 节)
保罗或许等他们先准备好鞭刑,好让他在宣布自己罗马公民身份时,再受罗马人的羞辱。又或许,直到他们用皮条把他捆起来,用绳索把他的手腕绑在柱子上,他才意识到他们想要鞭打他。
无论如何,保罗在最后一刻质疑他们鞭打他的意图。罗马人虽然残暴,但他们通常非常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法律。保罗通过合法途径逃脱了惩罚。虽然他是他们的囚犯,但他拥有罗马公民的权利。于是,他问百夫长-一位罗马的千夫长-是否愿意违反罗马法律,当时百夫长正站在一旁监督鞭打他。
保罗反问道:“你们鞭打一个罗马人,又没有定罪,这是合法的吗?”这个问题的唯一答案是:“不,鞭打一个罗马人,又没有被审判和定罪,这绝对是不合法的。” 罗马人在调查犯罪时,几乎可以对非罗马人为所欲为,无论他是否被定罪。但是,对于一个罗马人,一个男性罗马公民,在法庭正式审判之前,不得受到伤害。
百夫长似乎没有回答保罗的问题,而是冲去质问他的上级,质问他为何要如此不明智地施行酷刑。百夫长(统领一百名士兵的队长)去见千夫长(统领一千名士兵的指挥官),告诉他不要鞭打保罗:
百夫长听见保罗宣布自己是罗马公民,就去见千夫长,告诉他说:“这人是罗马人,你要做什么呢?” (第 26 节)
他们即将鞭打保罗,这清楚地表明这件事还没有发生,但已经迫在眉睫。百夫长急切地问他的上司,千夫长: “你接下来要做什么?” 这命令是千夫长下达的,如果执行,就会反过来惩罚千夫长。责任最终落在了最高层,落在了下达命令的人身上。百夫长似乎认为千夫长可能知道保罗是罗马人,所以才质疑这命令。
百夫长宣布: “因为这个人是罗马人” ,意思是这项命令不应该执行。这违反了罗马法律。他实际上是在问:“我们为什么要违反自己的法律,非法折磨我们自己的公民?这真是个糟糕的主意。”
但千夫长显然不知道保罗严格意义上是罗马人。这再次打击了千夫长的调查能力。虽然他成功地保护了保罗免受暴徒的不公正对待和街头杀害(使徒行传21:32-33),但他却两次对保罗的身份做出了错误的假设。
首先,千夫长以为保罗是埃及通缉的叛乱分子(使徒行传 21:38)。其次,他没有尽职尽责地调查,没有确定他即将鞭打的人是否是罗马公民。许多犹太人生来就是罗马公民,保罗就是这样,他以后也会解释这一点。
保罗已经展现出他会说希腊语。他受过良好教育,之前曾告诉过千夫长,他来自小亚细亚(今土耳其)的罗马化城市-西里西亚的大数(使徒行传 21:38)。
千夫长来问保罗:“你告诉我,你是罗马人吗?”
保罗说:“是的” (第 27 节)。
这位指挥官感到震惊,或许还有些怀疑,他回答道:“我用一大笔钱换来了这份公民身份。”人们可以通过支付一大笔钱来购买公民身份及其所有权利和福利。这笔钱的具体数额难以确定,但对这位显然并非罗马血统的指挥官来说意义重大。
罗马历史学家卡西乌斯·狄奥(Cassius Dio)描述了在克劳狄一世(Claudius)皇帝统治期间,公民身份可以通过向皇帝、皇后和帝国自由民支付“巨额款项”来购买(卡西乌斯·狄奥,《罗马史》,60.17)。在克劳狄一世统治期间,公民身份的“不加区分”地分配令他感到尴尬,但这位指挥官似乎在该政策实施期间受益。据卡西乌斯·狄奥称,这位指挥官甚至可能通过购买获得了自己的军衔,因为在克劳狄一世统治期间,政治和军事职位也可供出售。
我们将了解到,这位指挥官的罗马名字是克劳狄乌斯·吕西亚斯(《使徒行传》23:26),这进一步证实了他向克劳狄乌斯政府缴纳了一大笔钱,并以皇帝的名字命名自己的想法,新公民有时也会这样做。
但保罗-他可能没有穿什么衣服,看起来也不像个有钱人-向千夫长解释说,他不需要花钱购买公民身份。保罗出生就获得了公民身份:
保罗说:“但我生来就是公民” (第 28 节)。
保罗生来就是罗马公民,这可能意味着他的父亲或祖父是罗马公民,并将公民权世袭。保罗多年前在腓立比就曾提到过公民身份(使徒行传16:37-39)。当时,保罗已经被棍棒殴打,并在监狱里待了一夜,第二天才宣布自己是罗马公民,并要求腓立比的官员们对此负责。
保罗在此表达了他的公民身份,之后才遭受肉体惩罚。这让保罗得以逃脱罗马鞭笞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潜在的永久性伤害:于是那些要审问保罗的人立刻把他放开;千夫长既知道他是罗马人,又因他用锁链捆住他,也害怕了(第29节)。那些把保罗绑在柱子上、预备鞭子的兵丁立刻把他解开了。
著名雄辩家西塞罗(公元前106-43年)在起诉一位非法钉死罗马人的官员时,曾这样评价虐待罗马公民:“捆绑罗马公民是犯罪,鞭打更是令人憎恶……”(西塞罗,《反维勒斯》,2.5,第170节)。因此,那些原本准备折磨保罗的人迅速释放保罗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千夫长发现保罗是罗马人时,他出于同样的原因感到害怕。罗马公民被视为自由人,与其他人不同。在定罪之前虐待他们是禁忌,也是非常违法的。千夫长同样感到焦虑,因为他已经把保罗用锁链捆起来了(使徒行传21:33)。他可能担心保罗会向比千夫长更高的人报告他所遭受的虐待,这个人可能是罗马的犹大巡抚腓力斯。
不管千夫长是否害怕,他都无法弄清楚耶路撒冷民众为何大声叫喊、威胁保罗(24节)。千夫长认为他不能轻易地把保罗释放回公众视野。他显然认为,这些暴徒对保罗的不满或许是合理的。
事情的真相是:罗马人赶到现场时,一群暴徒正试图在街上谋杀一名男子。暴力行为被制止后,袭击者未能对受害者提出明确的指控(使徒行传21:34)。保罗实际上是因被谋杀而被捕。尽管千夫长担心自己对罗马公民处理不当,他还是将保罗拘留,并安排犹太领袖进行审讯:
但第二天,为了确切地知道保罗为什么被犹太人控告,他释放了保罗,并命令祭司长和全体议会成员聚集,将保罗带下来,放在他们面前(第 30 节)。
保罗那天晚上可能睡在营房或监狱里,既然他们知道他是罗马公民,待遇比以前好了一些。但他仍然是个囚犯。因此,在保罗遭到袭击和逮捕后的第二天,当局安排了一场审判,调查他犯了什么罪。
千夫长仍然不明白保罗和犹太人之间的矛盾,为了确切了解保罗被控的原因,他召集了犹太人的领袖。经文还提到千夫长释放了保罗,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把他放进了城。千夫长释放了他,并将他送往了审判的地方。
千夫长命令祭司长和全体公会成员聚集,也就是由七十位长老和大祭司组成的公议会。这七十位长老既有祭司长,也有法利赛人首领,法利赛人是律法师派。在整个新约圣经中,公议会一直是迫害的根源。它密谋处死耶稣(马太福音26:59),试图寻找理由处死使徒(使徒行传5:33),亲自参与用石头砸死司提反(使徒行传7:58-60),并支持迫害、监禁和杀害其他信徒(使徒行传8:1、9:1-2、22:4-5)。
在耶稣传道期间,犹太公会中有一些成员是他的信徒,例如尼哥底母和亚利马太的约瑟(约翰福音3:1-2,19:38-42,马太福音27:57,马可福音15:43)。此外,在教会早期,一些公会成员展现出智慧,寻求和平,例如迦玛列(使徒行传5:34-39)。但总体而言,犹太公会公开敌视耶稣及其追随者。他们是一群有偏见的人。
从这一行动来看,罗马千夫长很可能并不知道犹太精英与“拿撒勒教派”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徒行传 24:5)。在他看来,公会负责管理其人民的宗教事务(约翰福音 18:31),并且对犹太律法和习俗有着深刻的理解,而千夫长对此却知之甚少。
据罗马将军所知,这个公会能够帮助查明犹太人指控保罗的罪名。于是,罗马人召集公会,将保罗带下来,带到公议会面前。公会传统上在圣殿建筑群内的“凿石厅”举行会议(路加福音 22:66)。
保罗将再次在公会面前为自己和福音的真理辩护作见证,但他不会改变任何人的心,也不会改善自己的境况。如今,他正踏上漫长的旅程,经历肉体和法律的考验,承受更多的锁链和更多的暗杀,最终将他带到罗马。在这一切中,他将继续效法耶稣基督的榜样和心志,表明自己是一位忠心的见证人。耶稣基督被世人弃绝,却蒙父神赏赐(腓立比书2:5-11,启示录3:21)。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