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使徒行传23:1-10中,保罗在犹太公会(七十位犹太长老和大祭司)面前受审。一系列的诽谤和误解导致了这次审讯。保罗回到耶路撒冷庆祝五旬节。几位外邦信徒也和他一起来。在耶路撒冷期间,教会的长老雅各建议保罗缴纳圣殿费用,以偿还一些当地犹太信徒正在履行的誓言。雅各鼓励保罗这样做,是为了反驳一种错误的说法,即保罗正在教导散居在列国的犹太父母不要教导他们的孩子遵循犹太传统。通过缴纳誓言费用,保罗表明自己也遵循了传统,他后来直接证实了这一事实(使徒行传28:17)。
保罗照做了,表明他继续尊重犹太人的传统,但对外邦人则不然,这与耶路撒冷会议的决定一致(使徒行传15:5-22)。五旬节期间,来自罗马帝国各地的犹太人聚集在耶路撒冷。有些人来自罗马帝国亚细亚行省(位于今土耳其)的以弗所。在城里,他们认出了保罗和他的外邦朋友。保罗过去几年一直住在以弗所,传扬福音(使徒行传19:10)。
另一天,保罗在圣殿院子里履行他所赞助的誓言。以弗所的犹太人公开指责保罗带了一个外邦人进入圣殿(他并没有这么做),很快一群暴徒聚集起来,在街上将保罗殴打致死。
当地的罗马卫兵进行了干预,为了保罗的安全逮捕了他,并安排他与犹太公会会面,以便他们能够确定保罗是否做了按照犹太人的标准违法的事情。
显然,保罗有机会就此事为自己辩护。或许是某位犹太领袖主持了会议,并向保罗提出了一个问题,但路加(使徒行传的作者)只记录了保罗的开场白:
保罗定睛看着公会,说道:“弟兄们,我在神面前行事为人都是存着良心,直到今日” (第 1 节)。
路加描述保罗讲话时,目光专注地注视着公会。这句话也可以翻译为“认真地注视”或“坚定地注视”。保罗站姿挺拔,镇定自若,没有躲避目光,也没有在场退缩。他说话充满自信,语气真诚。
他的辩护简洁而全面。他称公会成员为“弟兄们” ,就像前一天他向试图杀害他的暴徒讲话一样(使徒行传22:1)。保罗和这个由祭司和拉比组成的公会成员一样,都是犹太人。保罗也是法利赛人,师从著名的犹太律法教师迦马列(使徒行传22:3)。迦马列是犹太公会的成员,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师(使徒行传5:34)。迦马列在使徒行传这一章记载的几年前,即公元50年代初去世,因此他没有出席这次针对他前学生的审判。
保罗试图在他和听众之间建立一种共同的联系。他们是他的犹太弟兄。保罗宣称,直到今天,他在上帝面前始终保持着无愧的良心。
如果公会相信他,这份声明将使他获得赦免,并保护他免受进一步的迫害。保罗在他的著作中经常提到良心。他认为自己的良心是他无辜的有力见证。
在保罗写给提摩太的书信中,他敦促道:“但我们教导的总归就是爱,这爱是从清洁的心和无亏的良心,并无伪的信心生出来的”(提摩太前书 1:5)。
在提摩太前书 3:9 中,保罗说教会领袖应该“存清洁的良心,坚守真道的奥秘”。
他将重点放在自己的事工上,在提摩太后书 1:3 中写道:“我感谢神,我如同祖先一样,用清洁的良心侍奉他。”
保罗写给各教会的书信始终如一地教导我们:世人都犯了罪(罗马书3:23),即使是耶稣的信徒,每天也都要选择跟随圣灵还是我们罪性的欲望(加拉太书5:13-16)。保罗在罗马书7:14-25中哀叹自己与罪的挣扎,在写给提摩太的信中,他称自己是“罪魁”(提摩太前书1:15)。
然而,保罗相信认罪和赦免。保罗犯了罪,他已经悔改,并信靠耶稣的宝血来遮盖他的罪(约翰一书1:9)。正是如此,保罗才能拥有清白的良心。
保罗尽其所能地悔改并远离罪恶,拒绝自我审判。他认识到自己终有一天会站在神面前,因此将审判的事交托给神。我们在写给哥林多人的信中看到这一点,他解释说,任何人类法庭的判决或意见对他来说都无关紧要,因为他专注于寻求神亲自的清晰审视。
“但对我来说,被你们或任何人审判都是一件小事;事实上,我没有审查过自己。因为我觉得自己没什么不对,然而我不能因此就被免责;但审查我的是主。”
(哥林多前书 4:3-4)
保罗在这节经文中要表达的意思是,最终只有上帝才能对我们做出唯一有意义的评价。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活出清洁的良心。保罗敦促哥林多人要省察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活出了信仰(哥林多后书 2:13)。这会带来清洁的良心。但我们应该只追求讨上帝的喜悦,而不是让别人控制我们的行为来博取他们的认可。我们应该成为讨上帝喜悦的人(加拉太书 1:10,帖撒罗尼迦前书 2:4,以弗所书 6:6)。
当保罗在公会面前声称,直到今天,他在上帝面前的良心完全无愧时,他很可能直接指的是针对他的指控。首先,他知道指控他带外邦人进入圣殿是不真实的。他也知道指控他引导犹太人改变信仰,背离犹太习俗,也是不真实的,因为他自己也继续遵守犹太习俗(使徒行传 28:17)。他知道自己始终坚持遵守使徒行传第十五章耶路撒冷公会的决议。他也知道自己一直顺服上帝赋予他生命的使命。
他的罪已蒙赦免(罗马书 8:1)。他活着是为了侍奉上帝的旨意。他行在上帝的恩典中(哥林多前书 15:10)。他顺服圣灵,不顺从肉体(罗马书 8:12-13)。保罗在上帝面前凭着无愧的良心生活。他告诉公会:“上帝没有责备我,你们又为什么要责备我呢?我没有做错任何事。”
大祭司不赞同这一开场白,理由如下:
大祭司亚拿尼亚吩咐站在旁边的人打他的嘴(第2节)
大祭司和公议会的其他成员很可能早已知道保罗的身份:他是耶稣之道的追随者和传道者。大祭司之所以要打保罗的嘴巴,是因为他声称自己在上帝面前良心无愧。大祭司是在宣称保罗为自己辩护是不可接受的。在这场审判中,只有承认有罪才被允许。基于这种理解,保罗接下来将从辩护转向运用巧妙的修辞技巧来分裂议会。
保罗明白法利赛人的心意。他曾经服务于犹太公会的利益;他是一位前途无量的法利赛人,多年前领导了对信徒的迫害,并取得了成功(使徒行传 8:1,9:1-2)。后来,保罗“失踪”了几年,迫害也逐渐减弱(加拉太书 1:17,使徒行传 9:31)。
最终,保罗自己也信了耶稣的消息传开了(加拉太书1:22-24)。他传讲耶稣是神的儿子,是弥赛亚。多年来,保罗一直致力于使犹太人和外邦人归信并敬拜耶稣。
二十多年前,公会曾密谋要处死耶稣和他的教义,但此后,人们对耶稣的信仰和他复活的主张却一直延续至今。如今,耶稣的一位主要使徒落入了大祭司亚拿尼亚的手中,他准备虐待保罗,甚至可能将他处死。他显然不打算让保罗为自己辩护。
因为亚拿尼亚在审判的第二天就参与了谋杀保罗的阴谋,这很可能是他希望审判本身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他从一开始就命令站在保罗身边的人打保罗的嘴。站在保罗身边的人很可能是审判期间监督他的犹太圣殿卫兵。罗马士兵不会听从犹太祭司的命令。
保罗立即遭受人身攻击,这清楚地表明大祭司不会公正地审理保罗的案子。保罗回应这暴力,同时诉诸神和神的律法:
保罗对他说:“你这粉饰的墙,神要打你!你坐堂为要按律法审问我,你竟违背律法,吩咐人打我吗?” (第 3 节)
保罗称亚拿尼亚为“粉饰的墙” 。这与耶稣对法利赛人的称呼相似,称他们为“粉饰的坟墓”,外表看似干净,但内部却污秽不堪(马太福音23:27-28)。粉饰的墙不像粉饰的坟墓那么具有讽刺意味,但仍然传达了同样的批判意味:人身上涂满了干净的油漆,掩盖了下面的污垢。
表面上,犹太公会的成员都是衣着华丽、富有的人,深受民众尊敬。但在耶稣时代,他们就已经腐败,并且至今依然如此。
保罗宣称亚拿尼亚是个伪君子,神要击打他。他的意思是,神要惩罚亚拿尼亚,因为他下令实施这种违反律法的邪恶行为-虐待囚犯。事实上,在公元66年犹太人起义初期,亚拿尼亚的命运悲惨:他的同胞烧毁了他的房子,后来又在他藏身的渡槽里将他杀害(约瑟夫, 《犹太战记》,第二卷,第17.9章)。
打保罗的嘴是一种邪恶的行为,它违反了上帝的律法,保罗强调说,你坐着按律法审问我吗?你要按律法的标准审判我,然后却违反律法命令打我?
无论是保罗,还是任何其他站在公会面前的犹太人,殴打尚未被宣判有罪或无罪的被告,都违反了摩西律法。上帝的律法指示法官和有权柄的人,要以人道、公平的方式对待受审或被监禁的人,不可怀有仇恨或报复(利未记19章)。
保罗准确地评估了亚拿尼亚对待他的偏见和不公。然而,保罗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亚拿尼亚是大祭司。
当保罗斥责亚拿尼亚时,站在附近的人便责备保罗的批评性言论:
旁边的人却说:“你辱骂神的大祭司吗?” (第 4 节)
保罗并不知道亚拿尼亚是神的大祭司,也无意辱骂神的大祭司。保罗离开以色列已有三年左右。保罗也并非真的以以色列作为他的主要居住地,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保罗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皈依后,在传教旅途中主要居住在阿拉伯、叙利亚和西里西亚,以及希腊、马其顿和亚洲省(现代土耳其西部地区)(加拉太书 1:17、21,使徒行传 9:30、11:25、18:11、19:10)。
保罗重返耶路撒冷和以色列的旅程总是短暂无常(使徒行传15:4, 30, 18:22,加拉太书1:18)。因此,公平地说,他肯定不知道大祭司是谁。有人认为保罗视力不好(加拉太书4:15, 6:11),由于视力受损,他根本认不出大祭司和其他人。大祭司在这次审判中可能没有穿着正式的服装。
无论如何,保罗是无知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他的反应是合理的:他不应该被以色列宗教领袖下令打嘴巴。这种虐待违背了上帝律法的意图和条文。
保罗解释了他的无知,同时也强调了他对律法的清白良心:
保罗说:“弟兄们,我不晓得他是大祭司。经上记着说:‘不可毁谤你百姓的官长。’” (第 5 节)
从某种意义上说,保罗是在解释,他不知道亚拿尼亚是大祭司,因此如果知道的话,就不会辱骂他。 “弟兄们,我不知道,”保罗说,再次提醒听众,他是他们的犹太弟兄之一。
他不知道亚拿尼亚是大祭司,否则会选择不同的措辞。但保罗再次通过这次辩护,引用律法,表明他对律法的了解和尊重,因为经上记着说:“不可毁谤你百姓的官长。”
保罗引用了出埃及记22:28,摩西第一次将律法颁布给以色列人。 “不可说恶言”的诫命,也可以翻译为“不可辱骂”或“不可咒诅”。保罗所说的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恶言”;保罗所说的是准确的。神会击打亚拿尼亚。无论是在基督的审判台前(哥林多后书5:10),还是在神的宝座前(启示录20:11-15),所有人的行为都将受到审判。
问题在于,保罗对上帝审判的描述不应该用来针对以色列人的统治者。上帝制定这条律法,或许是为了促进以色列人与其领袖之间的和平与文明,防止不和谐与叛乱(罗马书13:1-7)。
所以保罗一得知来者是大祭司,就立即用许多话道歉。大祭司下令打保罗的嘴,这本身并不公正。但圣经中贯穿着一个原则:上帝要求掌权的人比他们受命管理、领导、教导或牧养的人承担更高的责任(希伯来书13:17,雅各书3:1,路加福音12:48)。律法禁止辱骂任何统治者,因为上帝会惩罚他们。这并非让统治者逃脱责任,而是增加了他们对其行为的责任。
保罗引用律法,表明他尊重律法,这再次暗示亚拿尼亚并不尊重律法。保罗首先明确地声明,审问他的人殴打他,并没有遵守律法。他通过道歉和引用律法本身,巧妙地强调了这一点,表明他在这种情况下是遵守律法的,而犹太领袖们只是假装遵守律法,实际上却为所欲为(比如在审判期间殴打囚犯)。
这又回到了对保罗的首要指控。前一天,亚细亚省的犹太人在圣殿里煽动暴徒,他们对保罗的攻击如下:
“这个人到处向众人宣扬亵渎我们的人民、律法和这地方;此外,他甚至带着希腊人进圣殿,玷污了这圣地。”
(使徒行传 21:28)
但保罗已经两次表明他了解并尊重律法。他解释说,律法禁止虐待囚犯,犹太人不应咒骂他们的统治者。指控保罗宣扬反对犹太人和律法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
从这一举动来看,保罗似乎意识到自己不会得到这位大祭司的公正审理。前一天,他努力向那些想要杀害他的暴徒解释他的证词,但并没有改变任何人的想法(使徒行传22:22)。此时,保罗既然已经知道结果已成定局,便选择分散和扰乱公会的注意力。他通过发起争论来寻求潜在的盟友:
但保罗看出其中一派是撒都该人,另一派是法利赛人,便在公会中大声喊叫,“弟兄们,我是法利赛人,也是法利赛人的子孙,我在这里受审,是为了盼望死人复活!” (第 6 节)。
公会的席位按党派划分。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在犹太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信仰截然不同。撒都该人是祭司阶层,负责管理圣殿并执行祭祀仪式。法利赛人是拉比,是律法教师。在公会中,撒都该人有二十四个席位。长老(教导法利赛人)有二十四个席位。文士(精通律法和密西拿/口传传统的法利赛人)有二十二个席位。
保罗察觉到其中一派是撒都该人,另一派是法利赛人,于是他利用了政党之间的差异。他提出了一个多年来一直分裂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的争议话题。保罗在公会中大声疾呼,寻求其中一个群体的支持,宣称自己是法利赛人,也是法利赛人的子孙。
保罗称自己是法利赛人的儿子,因为他年轻时曾受教于受人尊敬的教师迦玛列(使徒行传22:3),成为法利赛人,而且保罗的父亲和祖先也可能是法利赛人。作为法利赛人,保罗可能知道提出复活的话题会在公会内部引起混乱。他提醒法利赛人自己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并总结了他受不公正审判的原因: “我受审是为了死人的盼望和复活! ”,以此来争取法利赛人的支持。
保罗在这种情况下巧妙地逃脱了不公正的谴责,但他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他像蛇一样聪明,却像鸽子一样纯洁,正如耶稣教导门徒的那样(马太福音10:16)。
保罗确实是为了死者的盼望和复活而受审。他宣扬耶稣基督的复活,也为那些相信他的人带来复活的盼望。复活的概念一直是许多听过他讲道的人的绊脚石。死而复活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石;要么耶稣仍然死了(这会让我们对他的信仰变得不合理),要么他复活了(这意味着他就是他所说的那个人,上帝之子)。
当人们考虑是否相信基督时,基督复活的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哥林多前书15章)。在使徒行传中,有几处记载人们在思考基督复活时拒绝福音信息(使徒行传4:1-2,17:32,26:8)。
保罗宣布自己因相信复活而受审,这在当天的议会中引发了一阵喧闹,暂时缓解了保罗的压力。虽然许多法利赛人并不相信耶稣,而且多年前他们参与了耶稣的被捕和钉十字架(马太福音12:14,约翰福音11:45-53),但法利赛人坚信上帝会让祂的子民复活。他们相信死后有来生:
耶稣说了这话,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就起了争论,会众分成了两党。因为撒都该人说,没有复活,也没有天使,也没有鬼魂;法利赛人却承认这一切(第7-8节)。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之间为何会发生纷争。由此产生的冲突有助于现代读者理解这两个政治派别之间的差异,以及为什么教会会在这一问题上产生分歧。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也向他的公元一世纪读者暗示,这两个派别在这一重要教义上并不一致。使徒行传很可能主要写给外邦人阅读,他们需要文化背景来区分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而不是将他们混为一谈,视为一个权力的统一体。
路加解释说,撒都该人说没有复活,没有天使,也没有鬼魂。这颇具讽刺意味,因为撒都该人是祭司,每天都要向上帝献祭。他们的角色是充当超自然与受造界之间的中介。然而,在公元一世纪的犹太,当时的祭司们除了上帝之外,不相信任何超自然的事物。
他们相信人死后就只是死了而已。他们不相信我们每个人体内都有灵魂,也不相信死后会去任何灵性的地方。他们不相信任何人会经历死而复生。他们甚至不相信有天使这种东西。从广义上讲,他们是唯物主义者,除了相信造物主之外。他们曾试图诋毁耶稣,问祂一个关于复活的棘手问题(路加福音 20:27-40,马太福音 22:23-33)。撒都该人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很不诚实,他们甚至不相信他们向基督提出的场景中的来世情况。
耶稣在回答中表明,撒都该人不明白上帝是谁,他能做什么,以及他在圣经中说了什么:
“你们不明白圣经,也不晓得上帝的能力,这难道不是你们犯错的原因吗?……他不是死人的上帝,而是活人的上帝;你们大错特错了。”
(马可福音 12:24-27)
另一方面,法利赛人却全盘接受这些;根据法利赛人的世界观,复活、天使和圣灵都是真实存在的。尽管法利赛人在耶稣传道期间受到了应有的批评(马太福音23章,约翰福音8:44),并且他们在处死耶稣的过程中扮演了角色,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法利赛人最终成为了耶稣的信徒(当然也包括保罗)。甚至在教会早期,也有相当数量的祭司“信从了真道”(使徒行传6:7)。但从使徒行传23章的这一刻起,这个数字可能有所减少。
福音书中提到的两位法利赛人-尼哥底母和亚利马太的约瑟-在耶稣传道期间也是犹太公会的成员;两人似乎都相信耶稣是弥赛亚(约翰福音3:1-2、7:50-51、19:39;马太福音27:57;路加福音23:50-53)。还有一些未透露姓名的犹太领袖和拉比秘密地相信了耶稣(约翰福音12:42)。
耶稣复活后,其他法利赛人也信了耶稣,成为耶路撒冷教会的成员。不幸的是,其中一些法利赛人基督徒也给外邦信徒带来了许多麻烦,他们强迫外邦信徒皈依犹太教以完成救赎,而不是跟随圣灵,活在神的保证和恩典中(使徒行传15:5,加拉太书3:1-5)。
虽然大多数法利赛人拒绝基督,但他们相信复活、天使和圣灵,这或许帮助那些相信基督的人敞开心扉,接受祂的教导、神迹和宣告。亚利马太的约瑟被描述为“等候神的国”(马可福音15:43),因此他看透了耶稣的真面目。
正是对复活、天使和灵魂的信仰,才是法利赛人在这种情况下向保罗伸出援手的唯一原因。如果保罗没有运用这个巧妙的手段,他很可能会被公会当场判处死刑。
保罗自己就是法利赛人,也相信死者的希望和复活,因此他与法利赛人结盟,从而获得了一些暂时的盟友,并制造了烟幕来分散亚拿尼亚的注意力,消除他对保罗的强烈偏见:
于是发生了大大的骚乱。法利赛派的几个文士站起来,开始激烈地争论,说:“我们看不出这人有什么不对,也许有灵或天使和他说过话吧?” (第 9 节)
围绕这件属灵事务的争议演变成一场轩然大波。公会内部分裂,争论愈演愈烈,愈演愈烈。法利赛人也纷纷站出来为他辩护,因为他们也相信复活。具体来说,法利赛派的一些文士站了起来,开始激烈地争论。随着一些文士(法利赛人的律师)从座位上站起来,骚动愈演愈烈。
路加描述他们开始激烈地争论;希腊语“diamachomai”在整本新约圣经中只在这里出现过,也可以译作“激烈地争吵”。法利赛派的文士们从椅子上跳起来,为保罗辩护。他们激动地宣称: “我们看不出这人有什么不对;难道是灵或天使跟他说话了吗?”
他们的话语中流露出谦卑。他们相信保罗可能是上帝派来的先知;他们让公会的其他成员假设,保罗所传授的真理,可能是从超自然的使者、灵体或天使口中得知的。
撒都该人对这样的假设拒不接受;他们的核心信仰是,根本不存在灵魂或天使。但法利赛派的文士却对上帝对人类的启示持开放态度;他们认为保罗这个人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他宣扬死人复活,上帝完全有可能对他说过话。
宗教辩论变得如此激烈和危险,以至于审判已无可挽回。保罗的策略奏效了;公会内部发生争斗,一些人为他辩护。但对他生命的威胁并未消失:
由于争吵越来越激烈,千夫长恐怕保罗被他们撕碎,就命令士兵下去强行将保罗带走,带进营房(第 10 节)。
当时的局势曾被描述为一场纷争和一场巨大的骚动,而现在则被描述为一场正在酝酿的、正在积极升级的巨大纷争。事态发展到让安排这场审判的罗马指挥官感到焦虑的地步。作为一名罗马指挥官,他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直觉,能够准确预知局势何时会变得暴力。或许,局势已经变得暴力。
这位千夫长,克劳狄·吕西亚(使徒行传23:26),担心保罗会被他们(撒都该人)撕碎杀害。他命令罗马士兵下去把保罗带到安全的地方。士兵们不得不强行把保罗从议事厅带走。
再次, “他们”指的是撒都该人和大祭司亚拿尼亚,他们不相信复活,想要置保罗于死地。罗马军队不得不强行将保罗拖走,这一细节暗示,一些祭司当时已经抓住了保罗,并开始试图将他撕成碎片。也可能是双方(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用手抓住保罗,将他拉到自己身边,这样保罗就有被撕成碎片的危险。罗马人强行带走保罗,将他安置在安全的罗马军营(可能是建在圣殿内的安东尼亚塔)。
在返回耶路撒冷之前,保罗被圣灵告知,他将在耶路撒冷遭受束缚和苦难,他忠实地接受了这不可避免的命运,并向他的朋友表示,如果这是上帝的旨意,他愿意死(使徒行传 20:23-24,21:13)。
但保罗并非主动寻求殉道之死。他想尽可能长寿。尽管他知道自己可能不会老死,但终有一天会为耶稣的名被杀,但保罗仍然竭尽所能,凭着良心逃避死亡,继续他的事工。在使徒行传23章中,他引发了一场神学辩论,以逃避大祭司的迫害,如果可能的话,也逃避自己被杀,如果这能让他多一天时间向未得救的人传福音。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