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斯拉记 10:1-4 开篇以斯拉深深悔改地来到耶和华面前:以斯拉正祈祷、认罪,哭泣,俯伏在神的殿前的时候,有以色列中男、女、孩童聚集到他那里,百姓痛哭(1 节)。这一幕发生在耶路撒冷,这座圣城曾是公元前 538 年至公元前 445 年左右从巴比伦归来的犹太被掳者重新居住的地方。以斯拉是一位活跃于公元前 458 年的祭司兼文士,他在灵里和身体上都谦卑自己,表明了国家所犯错误的紧迫性和严重性。他祈祷和认罪的姿态成为感动整个社区流泪的催化剂,表明他们与他有着共同的悔改负担。
“哭泣俯伏”这句话,表明一个人内心深处因意识到自己忽视了上帝的诫命而深感愧疚。以斯拉的谦卑强调,真正的悔改始于破碎的心灵,这种态度也与后来劝勉信徒谦卑亲近上帝的教导相呼应(诗篇51:17,路加福音18:13)。在这里,以斯拉公开表示悔恨并非出于自以为义,而是树立榜样,呼吁百姓正视自己的罪恶行为,重新与上帝的道同行。
经文将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强调了集体对灵性忠信的责任。这种悲痛并非局限于某个群体,而是蔓延到以色列所有人口群体,提醒我们,当一部分神子民的不顺服影响到他们时,最终会影响到所有人。这种集体的悲痛为群体的修复铺平了道路,这种模式贯穿圣经,每当人们真诚地寻求修复他们与神破裂的圣约时,都会出现。
就在此时,以拦子孙耶歇的儿子示迦尼对以斯拉说:“我们得罪了上帝,娶了此地的外邦女子为妻。然而,以色列还有指望。”(第2节)示迦尼代表以色列人站出来,承认自己的过错,并提醒人民,改变永远不会太迟。尽管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认识,但他大胆地表达了希望,表明上帝的怜悯随时准备迎接真正的悔改。示迦尼的家族血统可以追溯到从流放中归来的更广泛的家族,他的立场表明,即使是那些曾经犯下不忠之罪的人,也可能重新下定决心追随上帝。
与外邦女子通婚的观念与接受异教习俗的危险息息相关,因为这些习俗可能会败坏以色列人对耶和华的虔诚(申命记 7:3-4)。这种不忠导致了以色列人过去的流亡,揭示了在敬拜上妥协如何导致国家和属灵的灾难。示迦尼的声明暗示,承认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反映了一个普遍真理:认罪打开了宽恕和转变的大门(约翰一书 1:9)。
然而,示迦尼雅恳求中最令人振奋的部分,在于他对复兴可能性的信心:尽管如此,以色列仍有希望。即使人民的行为看似无可挽回,上帝的救赎计划仍在继续,正如它最终在几个世纪后基督的传道中彰显一样。示迦尼雅肯定了神的恩典远胜于人类的失败,鼓励整个社群以顺服和勇气,将悔恨付诸行动。
示迦尼随后提出了一个彻底的解决方案: “现在我们与神立约,休掉所有的妻子和她们的儿女,遵照我主和那些因我神之命而战兢之人的旨意;这事也当照律法办理。”(第3节)这番宣告强调了不忠的严重性,因为人民不仅必须承认自己的过错,还必须采取具体措施加以纠正。与神立约是一种符合圣经的做法,它包含庄严的承诺,通常以公开的协议作为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要休掉他们的外邦妻子。
“按律法去做”这句话为他们的行为设定了适当的界限,确保任何纠正措施都符合上帝既定的诫命,而非出于人的冲动。从现代视角来看,解除这些婚姻的要求似乎过于严厉,但从历史背景来看,这是为了维护这个新兴群体寻求在上帝面前保持纯洁的精神认同和敬拜。其基本原则是,真正的悔改很少是被动的:它需要可见的、有时甚至是艰难的行动,使人的生活重新与上帝的标准相符。
即便提到孩子,也揭示了这一抉择的艰辛,因为家庭纽带并非轻易就能断绝。然而,以色列对圣洁的承诺对他们的婚姻关系至关重要。这突显了圣经的模式:跟随上帝可能需要牺牲,这预示着基督徒面临的更高呼召:为了基督的国度而放弃一切(马太福音16:24)。在这里,流亡者群体表明,在上帝眼中,半途而废或肤浅的改变承诺是不够的。
示迦尼雅敦促以斯拉,强调这项计划的紧迫性: “起来!这事是你的责任,我们必与你同在;你当刚强壮胆,采取行动” (第4节)。以斯拉既是祭司亚伦(活跃于公元前458年)的后裔,又是属灵领袖,他既拥有权柄,又肩负着引导百姓解决问题的重任。这番指示表明,以斯拉是归回的流亡者,在道德和宗教上诠释上帝律法的权威。虽然他被敦促果断行动,但“我们必与你同在”的保证,也体现了对属灵领袖的集体鼓励和顺服。
“当刚强壮胆,行事为人”这句话并非仅仅关乎个人,而是呼吁全体会众在潜在的反对面前坚定立场。追求正义在社会和情感上都可能令人畏惧,但人民的团结承诺表明他们愿意遵守上帝的律法,即使为此付出巨大的个人代价。这呼应了圣经中一个更大的主题:上帝呼召祂的子民在遵守祂的诫命时要刚强壮胆(约书亚记 1:9)。
虽然这项指令引发了巨大的变革,但它对复兴的以色列来说却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使以色列在新的圣约忠诚之下团结起来。他们的行动表明,集体的罪孽需要集体的悔改,而像以斯拉这样的属灵领袖在带领群体走向敬虔生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最终,勇气和对上帝的倚靠引领他们前进,为后世子孙树立了追求纯洁敬拜和全心全意侍奉上帝的先例。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