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这些归来的被掳者聚集在祖籍之地时,我们读到“有些族长到了耶路撒冷耶和华的殿,就甘心乐意地为神的殿献祭,要在原有的根基上重建” (第68节)。“甘心乐意地献祭”一词展现了他们对神的真挚回应;他们并非勉强奉献,而是出于感激和敬畏而甘愿奉献。耶路撒冷位于犹大地区,建在丘陵地带,对以色列人具有重要的民族和宗教意义。这座城市据信建于几个世纪前,自大卫王于公元前1003年左右定都以色列以来,一直是以色列人的敬拜中心。他们从巴比伦被掳到这圣地的旅程,见证了神复兴祂子民的应许已经实现。
这节经文详细描述了“族长”如何采取主动。这些人是从巴比伦囚禁中归来的犹太人中重要的社区领袖。巴比伦囚禁始于公元前605年左右,直到公元前538年居鲁士下令允许他们返回。他们在团结各家各户、承担重建废墟之城的艰巨任务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他们的行动为集体敬拜和民族认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申了人民与上帝之间的圣约关系。
从属灵角度来看,这种重建耶和华殿的意愿,与新约后期的教导相呼应,例如,信徒被鼓励要乐意奉献(哥林多后书9:7)。对上帝圣殿的重新奉献,是期盼基督亲自成为祂子民中终极圣殿的更伟大现实(约翰福音2:19-21)。他们在耶路撒冷的奉献,预示着基督徒在服侍上帝和彼此时,所蒙召要展现的慷慨牺牲的精神。
在接下来的经文中,圣经继续记载,他们按着自己的能力,为这工程捐献了六万一千金德拉克马、五千银弥那和一百件祭司礼服(第69节)。每一份奉献都是“按着自己的能力”做出的,强调了无论大小,在上帝眼中,所有级别的奉献都受到重视。德拉克马和弥那都是当时用于贸易和进贡的货币单位,尽管许多流亡者在长期被囚禁后经济拮据,但他们仍然展现出极大的慷慨。
“一百件祭司礼服”的提法强调了不仅要提供建筑材料,还要确保在圣殿中进行适当的敬拜的重要性。祭司的传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世纪左右的亚伦,他们需要这些礼服来执行神圣的仪式。流亡者在提供财政资源和必要的敬拜工具方面富有远见,表明他们理解圣殿不仅仅是一栋建筑-它是他们与上帝立约关系的核心,在那里,祭祀和感恩祭为重建团契铺平了道路。
从属灵角度来看,“按着能力”奉献的原则彰显了上帝重视人内心的意愿,而非奉献的金额。这一理念与耶稣关于寡妇奉献的教导(马可福音12:42-44)相呼应。即使在被掳后的早期,上帝的子民也信靠祂,祂会尊重他们的奉献,并坚信每一笔奉献都将有助于重建敬拜,复兴国家的生命。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