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特乃的报告以正式的标题开头: “这是信函的副本” (第6节)。波斯的行政实践重视书面记录和准确的抄录;以斯拉将其保留为“副本”,强调了后续内容的法律地位。书中提到的官员-“河西省省长塔特乃,以及示他波斯乃和他们的同僚” (第6节)-在通常被称为“希伯纳里”(Eber-Nari,意为“河西”)的省份任职,该省位于幼发拉底河以西,包括叙利亚、腓尼基、撒玛利亚和犹大。这为耶路撒冷的重建工程奠定了基础:耶路撒冷的重建引起了帝国当局的关注。
“河西行省总督” (第6节)这一短语将塔特奈置于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486年)统治下的波斯帝国等级制度之中。大流士通过设立总督和任命总督(在阿拉姆语/希伯来语中常称为“peḥah” )巩固了帝国。他的统治时期紧随居鲁士二世(公元前559-530年)和冈比西斯二世(公元前530-522年)之后。经文将塔特奈置于此处,表明耶路撒冷的圣殿工作不仅是犹太人的事务,更是国际官僚体系的一部分。
这封信是写给“大流士王”的(第6节)。信中尊称强调了圣殿工程的命运将取决于皇帝的旨意。以斯拉的读者得知,修复工程正在最高层进行裁决-这与被掳之人的信念相呼应,他们坚信上帝的旨意即使通过世界帝国的渠道也能得以实现(箴言21:1)。
问候语写道: “祝大流士王平安” (第7节)。标准的近东礼节用语“平安”表达了忠诚的意图。这种外交姿态意义重大。上帝的子民并非通过叛乱推进圣殿,而是通过和平的渠道推进(耶利米书29:7)。以斯拉采用宫廷风格也表明了其可信度;他呈现的是具有档案质量的历史,旨在服务于圣约的恢复。
从文学层面来看,这句礼貌的序言增强了悬念。读者不禁会想:这会不会又是一封充满敌意的信函,就像《以斯拉记》第四章中先前的反对派那样?又或者,总督的质询会不会为犹太人的说法留下空间,即居鲁士先前的御令授权重建圣殿?
视察总结中充满了令人敬佩的语气: “我们到了犹大省,到了至大神的殿” (第8节)。波斯官员口中说出“至大神”一词,表明建造者的行为赢得了一定程度的敬意(但以理书6:26;约拿书1:9-外邦人对以色列神的承认)。塔特乃描述了“巨大的石头”和“砌在墙上的木料” (第8节),表明工程进展显著,质量上乘。
他补充道: “工程进展顺利,在他们手中进展顺利” (第8节)。从行政角度来看,这说明国王的势头强劲;从神学角度来看,这暗示着上帝的旨意。成功源于哈该和撒迦利亚的预言(见以斯拉记5:1;哈该书1-2章;撒迦利亚书4:6-10),他们在多年的沮丧之后,唤醒了人民。总督眼中所说的“细心”和“成功”,先知称之为圣灵的加力。
从地理位置上看,犹大将该项目置于中部山区,耶路撒冷位于汲沦谷和欣嫩谷之间的山脊上,海拔约2500英尺。这种地形使得采石和运输“巨石”十分艰巨,突显了建造者的决心以及上帝在反对声中给予的恩惠。
塔特奈重述了他的质问: “谁颁布旨意,叫你重建这殿,完成这建筑呢?” (第9节) “重建”和“完成”这两个动词构成了这个法律问题。重建或许可以得到允许;但完成则意味着永久性的重建,以及耶路撒冷一个功能齐全的宗教中心的建成,这可能具有政治敏感性。
塔特奈请求颁布法令,表明他遵守波斯法律。他并非被指控进行推测,而是被指控核实居鲁士的授权。以斯拉记的一个关键主题是:上帝能够运用帝国的合法性(政治)来推进他的救赎计划(以赛亚书45:1)。
从这里开始:建造者们愿意回答(正如我们将看到的),表明他们并非颠覆分子。他们诉诸帝国的档案来为自己辩护。信仰追求真理和光明,而非秘密-这种精神与新约圣经的呼吁相符:“众人以为美的事,要行”(罗马书12:17)。
官员们还要求登记姓名: “好让我们记下他们首领的名字” (第10节)。这听起来可能令人望而生畏,但它也保护了守法的人们,将他们与煽动者区分开来。从行政角度来看,“领导名单”使法庭能够相互沟通,并追究相关责任方的责任。以斯拉已经强调了领袖-所罗巴伯(大卫王朝的省长)和耶书亚(大祭司)-因为圣约的更新需要忠心的首领(哈该书1:1)。将名字记录在册中,与圣经中登记和纪念的模式相呼应(玛拉基书3:16;腓立比书4:3)。
这一刻与之前以斯拉记第四章中那封恶意的敌视将犹太人诬陷为叛徒的书信形成了微妙的对比。在这里,质询加上领袖的名字,为合法性留下了空间。它为读者做好了准备,让他们能够理解建造者的告白,这份告白不仅将他们的身份根植于民族地位,也根植于敬拜。
答案始于身份: “我们是天地之神的仆人” (11节)。这信条呼应了之前的话语(创世记24:3),并在使徒的见证中再次浮现(使徒行传14:15)。他们的自我定义是职业性的和赞美性的:仆人,而非主人;神的宇宙主权,而非地方神祇。
他们解释了自己的工作: “重建多年前建造的圣殿,就是以色列一位大君王建造修成的。” (第11节)这位“大君王”指的是所罗门(公元前970-931年在位),他建造了第一圣殿,并于公元前10世纪中叶竣工(列王纪上第6-8章)。长老们将这个项目立足于古代,展现的是延续性,而非创新。
请注意措辞的谨慎-重建……许多年前……建造并竣工(第11节)。长老们承认历史;这是修复,而不是新建。新约圣经常常将世界的救赎描述为恢复上帝从起初所定的旨意(使徒行传3:21)。在这里,修复是建筑性的,旨在与上帝更深刻地更新圣约,并重建上帝希望犹太人敬拜祂的地方。
长老们坦诚地承认: “因为我们列祖惹天上的上帝发怒,所以上帝将他们交在尼布甲尼撒的手中……他就拆毁这殿,将百姓掳到巴比伦去。” (第12节)绝非粉饰。以色列人的流亡并非出于厄运或军事原因,而是出于神的管教(列王纪下24-25章;历代志下36:15-21章;耶利米哀歌1章)。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5-562年在位)于公元前586年将圣殿夷为平地。
这种认罪是真正悔改的典范:承认罪过并承担后果。它也解答了波斯人对叛乱的任何怀疑:长老们承认过去的审判,并顺服上帝对所有国家的主权。圣经的一个核心主题是,认罪先于恢复(但以理书9章;尼希米记9章;约翰一书1:9)。
长老们再次称上帝为“天上的上帝” (第12节),暗示帝国的兴起和以色列的衰落都在祂的手中(但以理书2:21)。重建的圣殿是为了在以色列和列国中彰显上帝的荣耀,并预示着万民祷告的殿(以赛亚书56:7;马太福音21:13)。
接下来是法律的关键: “巴比伦王居鲁士元年,居鲁士王下令重建这座神的殿” (第13节)。居鲁士二世于公元前539年攻占巴比伦城后,获得了“巴比伦王”的古老称号;公元前538年,他著名的政策允许被掳者返回并重建圣所(以斯拉记1:1-4;以赛亚书44:28-45:1)。
长老们并非在恳求恩惠,而是在援引法律。整个叙事都围绕着文献展开:如果居鲁士颁布了法令,那么现任政府就必须遵守。以斯拉就这样将信仰与政治交织在一起。
这种相互作用预示着福音如何通过人的努力和神的掌管而推进(使徒行传18:12-17,腓立比书1:12-13)。上帝预见并掌控一切,然而祂却在人类自由意志的范围内行事。上帝的使命常常沿着现有的宗教和政治制度的轨迹前进。
长老们补充了证据: “尼布甲尼撒所掠夺的金银器皿……居鲁士……从巴比伦庙里拿来,交给所立的总督,名叫设巴萨。” (14节)这指的是以斯拉记1:7-11中列出的圣器。归还器皿不仅仅是清点物品,也标志着恢复敬拜的纯洁性。
设巴萨被任命为总督。有人认为他就是所罗巴伯;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是更早的波斯任命者,他发起了回归之举(此说法有争议)。无论如何,保管链(尼布甲尼撒→巴比伦神庙→居鲁士→设巴萨)提供了一条指向合法授权的法证线索。
在圣殿神学中,器皿的归回扭转了被掳的羞耻(但以理书5章)。他们的归回预示着圣洁的更新-新约圣经将这一主题转化为信徒作为上帝圣洁的器皿(提摩太后书2:20-21)。
居鲁士的直接指示概括如下: “你们把这些器皿带去,存放在耶路撒冷的圣殿里,并在原处重建上帝的殿” (15节)。 “在原处”一词强调了领土的合法性。敬拜并非抽象的概念;上帝在旧约中就选择了锡安作为祂的名(申命记12:5;列王纪上8:29)。
从地理上看,耶路撒冷的摩利亚山(后来被称为圣殿山)位于大卫城以北的东侧山脊(俄斐勒/摩利亚),东面以汲沦溪为界。重建圣殿,将以色列的敬拜重新锚定在上帝指定的土地上,标志着从流离失所到使命的回归。
从法律角度来看,这句话(概括地)引用了居鲁士谕旨的精髓:归还器皿、指定地点以及允许建造。从以斯拉的角度来看,人间的君王颁布谕旨;天上的君王履行应许(以斯拉记 1:1 - “耶和华激动居鲁士的心”)。
时间线继续写道: “设巴萨来立根基……从那时到如今,一直在修建,尚未完工” (16节)。这承认了由于反对和挫折,进展缓慢(以斯拉记4章;哈该书1章2-4节)。然而,根基已经奠定,证实了合法性的开端。
承认尚未完成是策略性的。这既不夸耀也不隐瞒;它邀请君王根据证据而非谣言来决定。从属灵角度来看,这体现了朝圣者的姿态:上帝在祂子民中的工作常常“已然完成,又未竟完成”,随着季节的推移而推进(撒迦利亚书 4:10)。
这一时刻大约发生在公元前520年,当时大流士一世在早期的叛乱之后稳定了帝国。先知哈该和撒迦利亚劝诫人们重新开始工作,官员的报告也证实了这项工作的明显恢复-预言与公开记录之间的一致性。
结尾部分是程序性的: “现在,王若以为美,请你查考巴比伦王的宝库……居鲁士王的旨意没有……请王将他的旨意禀告我们。” (第17节)塔特奈请求进行档案检索(或许也包括埃克巴坦那,参见以斯拉记6:2),并遵循正当程序。
这一请求至关重要。总督建议核实,而不是对犹太人进行即决审判。这段叙述引人遐想,读者可以预见以斯拉记第六章的内容,那里确实有法令被找到并重申,大流士下令支持这项工作,包括提供资金和保护(以斯拉记 6:6-12)。
从圣经的角度来看,这种“寻求并决定”反映了一种模式:上帝的子民会给出合理的解释(彼得前书3:15),在光明中寻求真理,并相信上帝会改变统治者的心(箴言21:1)。最终,圣殿预示着耶稣的到来,他自称是真正的圣殿(约翰福音2:19-21)。确保石屋安全的档案法令预示着天父在第三天建立永生圣殿的永恒旨意。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