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回的以色列人抵达耶路撒冷后,举行了庄严的敬拜仪式,以表达他们的感激和虔诚。从被掳之地归来的以色列人向以色列的上帝献上燔祭:为全以色列献上十二头公牛、九十六只公绵羊、七十七只羊羔和十二只公山羊作赎罪祭,所有这些都作为燔祭献给耶和华(第35节)。这些牲畜经过仔细清点和呈献,表明了以色列人致力于遵守上帝在早期指示(例如《利未记》中的指示)中所吩咐的仪式,并在全能者面前洁净自己。耶路撒冷是归回的以色列人的敬拜中心,位于古代被称为南黎凡特的地区,距离地中海以东约40英里(见地图)。
提及具体的数字象征着完整,以及共同努力荣耀耶和华。以色列人谨记他们的圣约身份,这约束他们必须定期献上赎罪祭和燔祭。百姓献上公山羊作赎罪祭,表明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依靠上帝的怜悯,在故土重建生活。全会众都参与其中,象征着目标的统一和甘愿的顺服。
巴比伦之囚后,这种敬拜的复兴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一个属灵的里程碑。被掳之人的心重新调整,回归祖先的生活方式,预示着更深层的救赎,这救赎将在耶稣身上完全彰显,耶稣成为一次性献上的祭物。借着忠心履行这一过程,他们回顾圣约的应许,并展望最终复兴的希望。
接下来,焦点转移到归回的被掳者所负的行政责任。他们将王的谕旨传达给王的总督和河西各省的总督,并供给百姓和神的殿(第36节)。在这段经文中, “河”通常指幼发拉底河以西的地区,表明波斯帝国统治着广阔的领土。 “总督”一词指的是波斯的高级官员,他们监管着帝国的大部分省份,强调了被掳者与中央集权政权建立联系的正式机制。
这位国王是亚达薛西王,他统治波斯约公元前464年至423年。在他的监督下,这些敕令赋予回归者宗教和社区特权,保障他们的崇拜和生计。流亡者忠实地传达敕令并告知地方官员,确保耶路撒冷的重建工作得到帝国的合法支持。波斯行政官员与以色列民众之间的这种合作,标志着民事责任与神圣奉献的融合。
这些领袖通过执行国王的命令,巩固了被掳之人的地位,并确保圣殿的重建和社区生活方式不会受到任何干扰的阻碍。上帝使用地上的权威来保护和坚固祂的子民,为弥赛亚最终通过一个在其土地上重建的国家到来奠定了基础。他们的顺服彰显了上帝能够感动祂的敬拜者和外邦统治者的心,成就祂的计划。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