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利米书33章以贯穿全书的熟悉预言句式结尾: “耶和华的话临到耶利米,说” (23节)。即使在耶路撒冷即将陷落之际,上帝的声音依然活跃,穿透谣言和绝望。这句简单的话语蕴含着巨大的神学意义:尽管城中的制度瓦解,启示仍在继续。即使祂的子民四散奔逃,上帝也从未沉默。这句反复出现的短语( “耶和华的话临到” (23节))将耶利米在狱中的预言与那位创造万物的上帝直接联系起来——祂的话语依然能从混沌中创造生命。
在当前背景下,这番话语将直面在本地居民和流亡者中流传的绝望论调。人们误解了审判,将其视为遗弃;如今,耶和华将纠正他们这种绝望的神学观念。
上帝直接引用了怀疑者的话语: “你们岂没有听见这百姓所说的话吗?他们说:‘耶和华所拣选的两大家族,他已经弃绝了他们。’他们如此藐视我的百姓,在他们眼中,我的百姓不再是一国。” (第24节)这里的“两大家族”指的是犹大和以色列这两个王国——它们最初都被拣选来见证立约(耶利米书31:1;何西阿书1:10-11)。在北方支派被掳到亚述(公元前722年)以及犹大即将被巴比伦攻陷(公元前586年)之后,上帝的拣选似乎失败了。旁观者,或许包括外国征服者和背信弃义的犹太人,都嘲笑说耶和华“弃绝”了他自己的子民。
上帝将这种言论解读为蔑视: “他们藐视我的百姓” (第24节)。将以色列的衰败视为上帝弃绝的证据,是误解了审判的目的。管教绝非上帝反复无常的证据,而是祂慈父般信实的体现(箴言3:12;希伯来书12:6)。 “在他们眼中,他们不再像一个国家” (第24节)这句话揭示了人类将可见的衰落等同于属灵的毁灭的习惯。但上帝的计划恰恰相反:当人类认为没有一个国家需要拯救时,祂就开始复兴。
为了驳斥绝望的亵渎之言,耶和华再次诉诸于创造的永恒不变: “耶和华如此说:‘我昼夜的约若不立定,我天地的定例若不坚立,’” (第25节)。正如耶利米书33:20-21所言,造物主援引自然秩序作为祂信实的切实证明。希伯来语中“定例” ( ḥuqqōt )一词指的是祂用来治理自然的永恒律例或条例——这个词也曾用来指祂的道德律法。
这种论证再次成为假设,而且是不可能的:只有当日出日落停止,天地分崩离析时,上帝的约才会瓦解。耶和华指出连巴比伦帝国都无法触及的宇宙韵律,以此赐予耶利米——以及忠信的余民——一个超越政治纷争的锚点。这正是创造神学与上帝对其子民的坚定不移相呼应之处。
结论化解了这种矛盾: “我岂不厌弃我仆人雅各和大卫的后裔,不从他们的后裔中立王统治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后裔吗?我必使他们归回,怜悯他们。” (第26节)这里的“我必”在语法上是成立的,但在现实中却是不可能的。因为昼夜不停,上帝绝不会厌弃雅各的后裔,也不会废掉大卫的血脉。
经文中提到“雅各和我仆人大卫的后裔” (第26节),这既呼应了先祖之约(创世记12-22章),也呼应了大卫之约(撒母耳记下7章)。上帝拯救万国的计划贯穿以色列的复兴和大卫王朝。历史上,在所罗巴伯统治时期,以色列被掳之后,这盼望一度重新燃起(哈该书2:23),但最终藉着耶稣基督——大卫的后裔、一切应许的继承人(路加福音1:32-33;哥林多后书1:20)——得以完全实现。
耶利米书33:26以神圣的决心作结: “我必使他们被掳的人归回,我必怜悯他们” (26节)。希伯来语短语( šûb šĕbûtām )的字面意思是“使他们从被掳之地归回”。起初的审判将以怜悯告终。怜悯,而非忿怒,才是历史的最终结局。那位以旨意建立宇宙的神,必以恩典重建祂的子民。
耶利米书33:23-26 直面两种截然相反的错误:绝望和狂妄。第24节中那些嘲讽的人认为神的拣选会落空;被掳的人则担心神的拣选已经落空。神用同样的真理回应他们:祂的信实如同祂所维系的宇宙一样永恒不变。正如祂先前将祂的约比作昼夜(耶利米书33:19-22),在这里,祂借着天地加倍地作见证。
在基督里,这份永恒得以实现。那位曾应许永不背弃与大卫所立之约的神,已在复活的君王身上成就了这应许,祂的宝座永远长存(使徒行传2:30-36)。其结果是,一个复兴的子民——犹太人和外邦人——聚集在祂那任何帝国或时代都无法抹去的怜悯之下。只要太阳升起,星辰长存,神对祂立约之民的怜悯就永不改变。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