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耶利米书7:16中,耶和华指示耶利米,不要为那些一直背弃祂的子民祈求: “至于这百姓,你不要为他们祈祷,不要为他们呼求祷告,也不要向我祈求,因我不听你们。”( 16节)通过指示先知不要为他们祈祷,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他们悖逆的严重性以及上帝即将来临的审判。百姓的偶像崇拜行为和拒绝悔改导致了这令人警醒的命令-直接撤回了通常由一位忠心的代祷者提供的神圣支持(撒母耳记上12:23)。然而,这令人恐惧的信息也见证了上帝无情的圣洁:祂多次慈爱地警告祂的子民,但顽固不化的心会变得刚硬,甚至与祂隔绝。
耶利米是一位重要的先知,他的事奉从公元前627年左右开始,直到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陷落之后,跨越了犹大多位国王的统治时期。耶和华指示耶利米不要为人民祈求,以此明确表明他们的不忠已经严重到足以招致神的审判。这并不意味着上帝缺乏怜悯;而是强调了他们选择离弃祂的严重性和道德负担。
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耶利米书7:16强调了在神面前悔改和真诚的重要性。反复、故意的反抗会使人心刚硬,并破坏与主的团契。在新约中,耶稣同样教导说,如果人心仍然抗拒神改变人心的大能,那么徒劳的宗教活动就毫无意义(马太福音15:8-9)。真正的属灵生活取决于悔改并全心全意地转向祂。
在耶利米书7:17中,耶和华提醒耶利米注意祂子民公开而普遍的腐败:“难道你没有看见他们在犹大的城邑和耶路撒冷街上所行的吗?” (17节)。犹大位于南国,包括设防的城邑和乡村城镇,耶路撒冷是其中心城市。在耶利米的时代,耶路撒冷城内有圣殿,这使得人民的偶像崇拜和虚假敬拜行为更加令人震惊,因为这些行为就发生在他们神圣的敬拜场所附近。
上帝这句反问表明,犹大所有的城镇和社区都牵涉其中。居民非但没有敬拜独一的真神,反而做出冒犯祂的行为,表明这个社会已将不法行为视为常态。耶路撒冷,这耶和华所爱、祂立约的灯塔,如今却成了公然亵渎祂圣名的场所。
上帝的问题也要求耶利米见证普遍存在的罪恶。先知蒙召在一个拒绝承认自身错误的文化中说出真理。对信徒而言,这呼召他们保持警惕,留意那些可能使人远离耶和华的行为和思想,并勇敢地引导他们回归公义(以弗所书5:11)。
耶利米书7:18描述了每个家庭成员-儿女、父亲和母亲-齐心协力地参与偶像崇拜仪式的场景: “孩子捡柴,父亲烧火,妇女抟面作饼,献给天后;他们又向别神浇奠祭,惹我发怒。” (18节)他们向所谓的“天后”献祭,这个神很可能与古代近东的生育崇拜有关。这表明当时的家庭和群体都参与了虚假的崇拜,反映出此类习俗在社会中的渗透之深。
“天后”这个称号表明了当时一个显赫的偶像。这种崇拜如此厚颜无耻,甚至将整个家族聚集在一起,象征着罪若不加以制止,甚至会腐蚀基本的社会结构。它也凸显了一个事实:偶像崇拜并非私人恩怨,而是对耶和华的系统性反叛,腐蚀着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
上帝在此传达的信息之一是,罪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会蔓延到家庭活动、传统和日常生活中。偶像崇拜误导了本该只属于上帝的虔诚(出埃及记 20:3)。在新约中,我们看到耶稣教导我们,敬拜必须用心灵和诚实(约翰福音 4:23-24)。任何试图用其他焦点取代或补充真正敬拜的尝试,最终都会给个人和社区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上帝在耶利米书7:19中提出了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强调人们的反抗最终并不会伤害祂,反而会给自己带来羞辱: “他们与我为敌吗?”这是耶和华说的。 “他们岂不是与我为敌,自取羞辱吗?” (19节)。他们无视祂的诫命,追随虚假的神祇,远离了造物主赐予生命的同在,最终蒙受羞辱,并最终走向毁灭。
这指向一个真理:违背上帝的诫命,受害的主要是那些不顺服的人。虽然耶和华因他们的不忠而感到公义的悲痛,但后果却沉重地落在罪人自己的头上。在此,上帝强调,他的律例是为了跟随他之人的益处和兴盛。
这节经文也与圣经中关于撒种和收获的主题相呼应。当人们撒下偶像崇拜和叛逆的种子时,他们收获的是灵性的空虚和社会的腐朽(加拉太书6:7-8)。主的心意是和好,但那些坚持犯罪的人会损害他们自己的福祉。
这段经文的最后警告宣告了上帝即将对这片土地和其上所有居民的审判: “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看哪,我的怒气和我的忿怒必倾倒在这地方的人和牲畜身上,并田野的树木和地上的出产上;这怒气必如火着起,总不熄灭。’” (第20节)惩罚的普遍性-既影响到人类的生命,也影响到自然-揭示了持续悖逆的深远后果。
“必如火焚烧,不能熄灭” (20节)这句话传达出一种势不可挡的审判,如同神震怒的强烈景象,贯穿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耶和华渴望祂的子民悔改,但他们持续的悖逆必然会承受祂公义怒火的全部。历史上,犹大很快就被巴比伦征服和掳掠(公元前605-586年),这片土地被毁,许多人被掳。
即便如此,圣经的叙事始终揭示,上帝的最终旨意仍然是救赎。借着基督的牺牲,信徒拥有复兴的盼望(约翰福音3:16)。耶利米书7:16-20警醒我们,上帝的圣洁和公义是不可丢弃的,悖逆上帝的人终将遭受报应。
经许可使用 TheBibleSays.com.
您可以在此处访问原始文章。
The Blue Letter Bible ministry and the BLB Institute hold to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ve Christian faith, which includes a firm belief in the inerrancy of Scripture. Since the text and audio content provided by BLB represent a range of evangelical traditions, all of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conveyed in the resource materials are not necessarily affirmed, in total, by this ministry.
Loading
Loading
| Interlinear |
| Bibles |
| Cross-Refs |
| Commentaries |
| Dictionaries |
| Miscellaneous |